学习困难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转化对策

时间:2022-05-07 04:49:12

学习困难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转化对策

摘要 学习困难学生的存在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和班级整体素质的提高。由于他们所处的环境的差异而导致其具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因此,根据学习困难的成因找出有效的转化策略,帮助学习困难学生走出困境,这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意义重大。

关键词 学习困难学生 心理特点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1 学困生的定义

很多人把学习困难等同于学习障碍、学习落后等概念,然而这是一种误解,这几个概念之间存在细微的差别。学习障碍主要是指由于某种大脑功能障碍而产生的学习困难的一种特殊现象。学习落后则是一个比学习障碍更广泛的概念,它包括三种情形:(1)因智力落后而导致成绩落后;(2)因不良家庭环境和情绪障碍及人格障碍所导致的成绩不佳;(3)因学习障碍导致的学习成绩不良。而对于学习困难的概念,至今还存在一些分歧,本文将学习困难学生概念沿用王建平《变态心理学》(2005)中所述“没有明显智力缺陷,又没有感官障碍,但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年级的学生,远没能达到预期的学业成就目标的学龄儿童青少年”。

2 学习困难学生的心理障碍分类

2.1 自卑心理

有些学生由于成绩不理想常常会产生自卑情绪。学习自卑主要是指一个学生因为学习成绩不佳而产生的自认为不如他人、轻视自己的心理。有些学生自我期望较高,但学习成绩与期望的差距又恨大,从而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并失去信心,处处感到自己笨,没有别人聪明,常常因为自己成绩不好而烦恼不堪,压抑感越来越重。这样就渐渐把自己封闭在自己的空间里,长此以往,他们对于学习的主动性越来越差,遇到问题表现为恐惧和退缩,对以后的学习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2.2 逆反心理

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常常对教师的教导表现出不服从,他们有意与教师的教导作对,故意做出一些与自己主观意识相违背的行为。教师明明是善意的、正确的教导,却遭到了他们的抵抗。越是希望他们这样,他们偏偏越是那样。他们违反校规校纪,不遵守课堂纪律,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和他人的学习。这些逆反行为使他们无法把精力集中到学习当中去。

2.3 懒惰心理

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懒于动手动脑,写作业不独立思考,常有抄袭现象出现,或者寻求他人替代完成作业。对于他人和教参书的依赖会促使学习困难学生的懒惰心态逐步发展,这种懒惰的心态又会促使学困生产生依赖心理,如此往复,恶性循环,久而久之则会使这类型的学生成绩下降,不思进取,主动学习能力越来越差。

2.4 孤僻心理

在教学过程中,常会发现个别学生性格孤僻,不合群。课堂上,他们不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也不参加小组讨论。长期的封闭使他们变得消极、迟钝,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学习成绩不理想。教师由于无法与这些学生沟通,不知道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无法对他们学习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的帮助和指导。由此造成恶性循环,学生学习成绩越来越不理想。

2.5 骄傲心理

骄傲是由于只能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常常看不到别人的长处和闪光点,总是自以为是,过高的估计自己所产生的不良心理。有这种心里的学生不能全面正确地认识自己,得到一点成绩就骄傲自满,受到一点表扬就洋洋得意,自满狂妄。他们无视校规校纪,无视老师的教导,对于同学的劝告也心不在焉,学习不思进取,整天盲目攀比,这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危害极大。

2.6 暴躁心理

教育活动中,一些学生易怒、易躁,情绪波动很大,常常因为一些小事而大发脾气,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就大动干戈。在与老师和同学的交往中,不允许他人对自己有任何过激言行。对于长辈的教导不能够善意的去理解和接受。这样的行为不仅对他们自身的成长有百害而无一利,还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他们的精力很少能够集中到学习上,导致了他们的学习成绩比较差。

3 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对策

学困生的应对方法要根据学习困难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进行转化和教育。处于不同环境下的学困生,他们的心理特点也随之不同,因此,我们要因材施教,有的放矢。要根据学困生的个人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以做到有针对性地采用正确的和适当的方法进行教育和改进。

3.1 分析并掌握学习困难学生的心理特点

想要有针对性地解决学困生的问题,就要调查和了解每一个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对学困生的心理特点和成长环境进行正确有效的分析,有助于学困生转化策略的实施。对学困生产生的原因开展深入的调查和分析,可以使我们更加有针对性的提出更有效的教育策略,从而进行辅导和教育。

3.2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对于学困生的心理和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对学生发自内心的关心是改变学生不良行为的内在动力。如果学困生感受到了教师的关爱和重视,那么,对于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而和谐的师生关系则是转化学困生的基础。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情感上的建构可以促使学生接受教育和改进。因此,教师要不断提升个人的修养和品德,要尊重理解学困生,与学困生进行更深入的思想上的交流,从而对学困生进行思想上的正确引导,以此来消除学困生的逆反和抵触情绪。

3.3 给予正确评价,树立自信

教师在评价学困生时要保证评价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学生是很注重别人尤其是教师的评价的,因此,教师对学困生的评价要做到客观,有针对性,对于学生的缺点要进行委婉的评价,注意语言艺术性的运用。教师应时刻让学生对自己有充分客观的、正确的认识,看到自己的闪光点,要让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得到维护,克服自卑,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4 区别对待,因材施教

教师要针对学困生的形成原因进行调查分析,再根据不同学困生的不同心理特点进行因材施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每个学生的特别指出,再根据不同学生的这种特殊性,选择相应的教育策略,进行相应的心理疏导。由于每个学生在先天素质和后天教育方面都存在着一些多多少少的差异性,这种先天与后天的差异促使学困生的学习习惯和兴趣动机各不相同,因而我们对于不同的学生要给予不同关注,做到有的放矢。

参考文献

[1] 王建平.变态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吴樱花.遭遇学困生—学困生的教育与转化技巧[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

[3] 王青.教师期望与教育公平[J].教育探索,2005(7).

[4] 侯一波.一个都不能落:名师提升学困生的针对教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上一篇:高一新生心理适应能力现状的原因分析及解决措... 下一篇:高职院校财务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