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与发展学习心得范文

时间:2023-11-22 19:15:52

学习与发展学习心得

学习与发展学习心得篇1

同时这次暑假学习也让我受益匪浅,其中很多内容也让我有所思有所想。无论是从新中国以来城市治理的变迁、现代政府理论的四个维度分析框架、还是全球视野下城市社区治理的模式与结构、城市社区精细化治理的变革路径等等各个主题,均让我对城市治理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亟待解决的问题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以下重点就我感兴趣的两个主题进行归纳总结。

其一,朱光磊教授提到了四维分析框架,分别从政府的职能、政府机构、政府体制、政府过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职能决定机构、机构的关系被法律确定就是体制,三者运作起来就是过程。政府的基本职能是指国家机构活动的基本方向和最主要方向。政府的功能是来处理国家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重要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就包括处理国家的阶级性与社会关系,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处理国家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处理集中与分权的关系,处理国际关系等等。政府的功能是客观存在的,任何国家的统治者,不论他们是否认识到了应去履行这些职能,都只能如此,只能主动或被动地去做。也要求我们对政府职能的研究应该更加深化、细化和具体化。而政府的职责的主观色彩比较强,一个政府在选择其政府职能时在做多少、怎么做、有谁做等问题上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我们一直在倡导转变政府职能,这就要求从激发市场主体的创造活力,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的角度出发来简政放权。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做到最大限度减少对生产经营活动和产品物品的许可,最大限度缩小投资项目审批、核准、备案的范围,最大可能减少对各类机构及其活动的认定,原则上取消不符合行政许可法规定的资质资格许可。同时也要减少政府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直接干预,打破市场分割与垄断,消除制约转型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使企业和产业在竞争中优化升级,为经济转型提供“源头活水”。更好地发挥地方的作用,各级政府要按照各自的事权分级管理,尤其是涉及改善民生的具体事项,要尽可能实行就近管理,事权调整必然涉及财权,必须加快推进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改革。将适合地方管理的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审批和资金分配工作下放地方,为地方政府更好履行职能提供财力保障。从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政府治理能力的层面来改善和加强政府管理。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在经济领域简政放权的同时,我们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的职责必须加强。优化必要的行政审批程序,完善审批制度,建立标准明确、程序严密、运作规范、制约有效、权责分明的管理制度。转变职能、减少微观事务管理,加强和改善宏观管理。

同时,中国的机构设置的优势是清晰稳健,而也存在责任不清的劣势。解决“责任不明”问题,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九大精神上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特别是要在改进职责上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切实解决多头分散、条块分割的问题。要坚持一类事项原则上由一个部门统筹、一件事情原则上由一个部门负责,加强相关机构配合联动;要做到权责对等,明确责任及责任主体,明确各级权力部门的问责制度,形成制度上的保障;要创新监管方式,改变重审批轻监管的行政管理方式,把更多行政资源从事前审批转到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上来。

高度体现科学性的机构改革无疑是新动能、新保障。“风物长宜放眼量”,全市上下要按照中央、省委统一部署,破除弊端,努力构建与“两先区”建设相适应的、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

其二,我对张志红老师所讲的城市社区精细化治理的变革路径也很感兴趣。课上张老师引导大家积极参与、抛出问题、从实际调研出发,带动大家主动思考问题,短短3个小时,受益匪浅。张老师讲到社区是政府实现社会管理的基本依托。社区的基本因素即文化认同。社区无边界,因为价值和认同自发形成社区。但中国的社区概念是从国外引进,不是基于中国自身因素发展,属于无根之萍,没有自发的基因,也缺乏居民的文化认同。同时提到了社区管理的关系图谱:居民、居委会、物业、业主委员会、街道、党、社会组织、企业、社区精英、非正式组织、志愿者、民族、宗教、条块关系、社区间、邻里、事业单位、公益基金、社会责任、原住民、租户等,而这些关系正式社区治理的关键所在。农村社区还迁:收益是被占地的农民获得,获得还迁房,从靠种地转变为靠出租获得收益,原有村落整体搬迁小区和原有单位型社区容易治理。而社区管理的中国特色即党政同责,一插到底,管理到边,治理资源下沉,各种任务到社区。社区治理以地区经济发展做支撑。以上海花木街道为例,一个街道一年4亿的财政预算。社区管理和服务型政府:党政一肩挑,挑服务、挑管理、挑秩序。城市治理由粗到细的过程是见证城乡关系的重要方面。

精细化是一种管理导向,但不是一种结果,类似于政府的服务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但是实践的结果只能靠事实表明。精细化治理的目标:管理、秩序、服务、安全。秩序是首要的。发展是秩序的基本保障,秩序和发展产生矛盾时,中国政府首先保证秩序,维持社会稳定。政府提供的服务越多,管理越多,控制越多,提供服务本身就是一种权力。比如英国这种高福利国家,居民会更加遵守规则,因为国家政府掌握着居民的福利,不得不遵守规则。精细化管理的日常生活内涵:要求更多的“刁民”,对政府的服务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从居民需求倒逼政府,从而提高服务水平。而教育是阶层固化的基本利器(高层次人群会投入更多的资源在子女的教育方面,继而保持阶层的稳固,对比而言,低层次人群缺少资源,很难让孩子接受到最好的教育,富不过三代,但是穷会一直持续下去)。也是打破阶层固化的利器(贫苦阶层的孩子有部分可以凭借教育打破阶层力量,进而进入到高层次人群,但是相对于庞大的低层次人群来说,这部分人占比较少)。政府的精细化管理的重点还是放在民众的需求方面,而且政府还要做到主动变革,跟上时代的发展,而不要等到社会倒逼,那一定是阵痛的变革。

而社区的参与主体如此之多,关系如此之复杂,基于此,如何去选择合适的途径解决社区问题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基于学习内容,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城市精细化治理的最终目标和最高宗旨是为了让老百姓生活得更健康、更舒适、更方便。因此,在城市治理过程中需要强调在便民基础上的精细化管理,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 “民生” 的管理服务理念作为工作重点和资源投入的方向,逐步实现治理主体由单一到复合、治理手段由传统到现代、治理机制由突击到长效的三大转变。

(一)复合主体:由单一管理向协同治理转变

城市是所有市民的生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城市治理不但要树立政府职能观,由城管部门一家挑担转变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共同挑担,而且要由单纯政府职能回归于政府和社会的共同责任。首先,社区是城市治理精细化的基本平台。社区是城市治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政府为公众提供服务的一种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基本方式。将城市精细化治理与社区管理相联合,可有效解决城市管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其次,部门联动是城市治理精细化的必然要求。城市治理具有复杂性、综合性和利益相关性的特点,仅靠一个行业管理部门单打独斗,是很难完成城市治理精细化的。公共政策目标的实现既不能靠相互隔离的政府部门,也不能靠设立新的“超级部门”,唯一可行的办法是围绕特定的政策目标,在不取消部门边界的前提下实行跨部门合作。从“小城管”理念转变为“大城管”理念,从部门职能观转变为政府职能观,有效推动了城市治理的精细化。最后,公民参与是城市治理精细化的重要环节。城市治理关系到市民的切身利益,与市民的生活息息相关。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市民的城市治理精细化意识。同时,可以利用群众投诉和信访、网络、热线等多种渠道,发挥市民参与的监督作用。

(二) 智慧城市:由传统手段向现代技术转变

推进信息化管理,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是强化城市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手段。建成智慧城管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可以促进城市管理由粗放向精细、静态向动态、被动向主动转变,提升城市管理部门的常态精细化管理能力、应急处置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一是建设智慧城管平台。以数字城管平台为基础,整合信息化基础资源,综合运用物联网、云计算服务等新一代高科技手段,建立城市管理各环节全面感知、智能分析、信息共享、协同作业的统一平台。二是建设对外公共服务网络平台。利用行政执法局等智能门户网站,及时发布城市运行信息、公共系统运行质量、突发事件预警信息等服务信息。同时通过微信、微博、网络论坛、在线投诉举报等方式,接受公众信息,为公众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有效拓宽公众参与城市治理的渠道。三是建设城市管理基础数据库。通过开展城市管理部件、事件和地下管网数据信息普查和定期更新,对市各类城市部件进行网格化分类确权,摸清城市家底,确定责任权属。建立地下管线信息数据库,实现信息共享。

(三)创新机制:由突击整治向长效监管转变

一套立体多元的工作机制,才能变粗放式管理为精细化管理,变被动式应付为主动式作为,从而实现对城市的长效精细治理。一是建立目标考核机制。充分发挥数字城管等技术化手段的监督考评作用,以其记录的数据为主要考核依据,对相关部门实行月度考核通报和年度综合考评。考核的内容由单一的卫生保洁向市容环境、园林绿化、市政设施 、经营秩序等所有城市管理问题转变。通过建立目标考核机制,可以提高城市管理问题的发现率、管事率、解决率。二是建立绩效奖惩机制。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市区相关单位和部门完成城市管理工作任务的实绩进行科学评价。同时,设立城市管理工作经费奖励资金,对完成任务的单位和部门予以奖励。三是建立“代整治”机制。即对于责任主体不明确的,可以通过“代整治”,由市政府协调相关区政府或部门,明确责任主体,落实长效监管,确保同类事件以后不再发生。

总之,精细化是公共治理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政府治理的精神和精细化的管理要求。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精细化作为一种城市治理方式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特别是对于新兴城市的合理化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城市政府需要在新的社会背景下不断探索城市治理精细化的路径,思考城市政府作为公共给付主体的职能及其实现方式。城市精细化治理不仅要关注表象问题,还要有深层次的整个系统的变革。通过城市精细化治理推动政府治理创新,将政府从治理的唯一主体位置中解放出来,对于提高城市治理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学习与发展学习心得篇2

本次党课,我们学习了中国共产党的党史、党章、党的指导思想、党的纲领等等。在讲到科学发展观时,我听的很入迷,在这儿,针对”科学发展观”我浅谈一下自己的理解。

“科学发展观”是指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一、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这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本质。

要求和谐校园以校园为载体,以内和外顺、同舟共济、政通人和、稳定有序为主要特征。确立学校教育各个子系统或要素全面、协调、自由、充分发展和良性互动、整体优化的教育理念,对于学院校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人的身心是和谐发展的内在基础。捷克大教育家夸美钮斯认为:“人的本身里外都是一种和谐”。这就不仅要求学校德、智、体、美、劳“五育”要和谐发展,各门课程之间、各个教学环节之间相互匹配和谐发展,而且要求各种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谐利用,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环境的相互衔接和谐结合,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和谐互动教学相长,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和个性全面和谐发展,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和谐,使和谐社会成为由和谐的人组成的社会,也使和谐的人成为和谐社会的合格成员。

教育是充满爱的阳光事业。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育人为己任,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主线,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引导、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实施人性化管理,就是要在学校的管理活动中,给学生以关爱、始终贯彻“平等、尊重、合作、发展”为基本内涵的人本思想,以诚待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大学应有大爱,大学教师应以“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情怀,为学生的学业成才、健康成长、精神成人和事业成功无私奉献。构建和谐校园要形成公平、公正、公开的发展环境,让各类人才获得均等的展现与发展机会,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各得其所。

要引导学生自主管理,建设和谐班级和年级。应组织学生认真学习《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和学校学生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坚持以政治思想工作为先导,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学风建设为核心,加强了日常行为管理和社团活动的管理,积极开展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科技、文化、体育等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

二、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提高领导和管理水平,这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

学校各级领导班子是构建和谐校园的第一要素。大学办得好不好、水平高不高,关键取决于高校各级领导班子建设。领导干部,一定要牢固树立“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执政意识,要按照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政、团结协调的要求,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强领导集体,提高各层次领导的整体素质和亲和力,为加快学校建设与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和思想政治保证。我校各层次领导班子都要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会议决定的原则,完善并严格执行班子内部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不断提高按照教育规律办学和治校的自觉性、主动性、前瞻性,提高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领导班子成员要加强个人修养,识大体、顾大局,大事讲原则、小事讲谦让,以工作和事业为重。

领导的亲和力在构建和谐校园的工作中起到示范和凝聚的作用。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实现育人使命的需要,是建设文明校园的需要,也是完善人格的要求。要实现人际和谐化,领导对师生,就要做到公正、公平,要尊重和保护每个人的合法权益。各级领导干部要始终与师生员工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重实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形成人心思进、团结和谐、共促发展的良好氛围。领导应为每个教师的智慧和才能的发挥创造机会和条件,营造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创设民主、积极向上的学术气氛。。有领导的示范作用,群众对组织,对领导就会多讲一点服从,多看一点大局,多做一点贡献,人与人之间,就会多一点尊重、多一点爱心,个人对自己也会多一点自律,多一点修养,何愁校园不和谐?

三、依法办学,依法治校,这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保证

本方略的必然要求,是教育事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推进教育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实行依法治校,就是要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严格按照教育法律的原则与规定,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尊重师生人格,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提高学校依法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实行依法治校,就要不断完善学校各项民主管理制度,实现学校管理与运行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依法保障各方的合法权益,形成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行政,学校依法自主办学、依法接受监督的格局。推进依法治校,有利于运用法律手段调整、规范和解决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化解矛盾,维护稳定,构建法制、文明、和谐的校园。

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改进治校方式,做到科学治校、民主治校、依法治校。要继续坚持我校对师生进行的法制学习和教育,进一步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以坚定不移的步伐,沿着科学发展的方向,规范办学,提高我校的社会满意度和公信力。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生态化校园,这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途径

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是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特征,对于促进和谐校园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先进的校园文化既包括浓厚的学术氛围、丰富的文化生活、和谐的人际关系、文明的生活方式、良好的校园环境、共同的价值取向,还包括学校的校容校貌,校园建筑特色,校园绿化美化程度,教学科研设备水平等等。师生员工既是文化建设的主体,也是文化建设的客体,既是大学文化的创造者,又是大学文化的接受者。我们要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就要坚持用大学文化所蕴含的人生信仰、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因素去引导和塑造师生员工,共同建设高尚、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

学习与发展学习心得篇3

一、用科学发展观统筹解决人口计生问题

全面发展是指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即使gdp上去了,但人口数量降不下来,出生人口素质得不到全面提高,仍然对全面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人口问题,从根本上讲,是发展问题。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是强国富民安天下的大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放在首位,坚持现行的生育政策不动摇。只有始终保持清醒头脑,不断增强忧患意识、机遇意识、法制意识、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科学__决策,才能确保人口目标的实现,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切发展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人。发展是否成功最终要看发展成果能否惠及最大多数人,要看多数人的创造性是不是得到充分发挥。人口计生工作是政策性很强的群众性工作,是强国富民安天下的伟大事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但在现阶段,人口计划生育政策的要求与相当一部分群众的个人、家庭现实利益要求还存在一定的矛盾。众所周知,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经过30年的努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少生了4个亿,总和生育率由1970年的5.8降至目前的1.8左右,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历史性转变,创造了40多年的社会抚养费较低,劳动力资源充裕,财富积累水平较高的“人口红利期”,为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人口环境,我们也要看到,人民群众实行计划生育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7—22岁年龄组人口中,每年死亡人数近一半是独生子女,这些意外夭折,给其家庭带来难以承受的痛苦。在采取各种避孕、节育措施的育龄群众中,仍有少数手术并发症。在农村还有近一亿家庭的独生子女教育面临种种困扰,每年有几十万女胎被选择性别中止妊娠,部分女孩的出生权和生存权受到侵害。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基层计划生育工作者在工作、生活中遭到意外伤害。这些问题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的“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分享”的要求不相适应,与构建和谐社会提出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不相协调。在以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强调发展的公平性。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正确处理好国家这个“大家”和人民群众这个“小家”的关系,既着眼于国家整体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又要切实维护好群众的个人利益和现实利益,千方百计帮助群众解决在实行计划生育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让每个人都因发展而获得利益,因发展而得到幸福,这是深入开展人口计生工作的重要前提,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任务。

二、用科学发展观实现计生委、计生协互联、互动、互补

中国计划生育协会成立20多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领导下,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协会活动蓬勃开展,协会影响力越来越广泛,已成为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重要力量,成为推进城乡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群团组织,在行政管理、服务机构、社会团体、自治组织互联、互补、互动的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央《决定》的颁布又为协会的发展开辟了新天地,赋予了新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决定》直接提到了协会的三项具体工作,一是“在流动人口集中的社区、企业、集贸市场等成立计划生育协会”;二是“开发计划生育保险险种”;三是实施“生育关怀行动”,并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计划生育协会等群众团体在基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中的生力军作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今后计生协必将承担更多的为广大育龄群众直接提供服务的任务,只有实现计生委、计生协互联、互补、互动,才能更好地发挥协会作用,共同为促进人口计生事业的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各级党委政府、人口计生委重视和支持计生协的工作,是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是公共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是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要求。要鼓励和支持计生协充分利用群众团体组织的优势,进一步开发、利用社会资源、市场资源,并按照群众组织的特点创造性地开展。协会力所能及的

宣传服务活动,打造“生育关怀品牌”,体现政府部门、群众团体目标的一致性。真正实现互联、互动、互补,人口计生委和计生协都面临着尽快转变发展思路、创新工作机制和工作方式的问题。 三、用科学发展观增强计生协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计生协创新服务内容,开拓服务领域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满足群众的需求,提高群众的满意程度已成为新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核心内容。中国计生协提出“生育关怀行动”,倡导的“生育传承希望、关怀相伴和谐”的理念,旨在通过扶贫济困、紧急救助、亲情牵手等活动,使实行计划生育的家庭和人群得到关怀和

1、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计生协工作人员队伍建设。

计生协会最大的优势是网络的优势。一个网络是工作人员队伍网络,一个是由基层协会、会员小组、会员联系户组成的活动网络。经过多年的努力,省市、县协会工作人员队伍网络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都有了明确的编制、配备了一定的工作人员。开展好“生育关怀行动”,队伍建设是关键。落实“参公”管理,强化队伍建设是当前的首要任务。中组部《关于印发中共中央组织部、人事部<关于印发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和群众团体机关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管理的意见的通知>的通知》组通字部[20__]28号文件,明确把计生协列入中央编办管理的群团序列和“参公”管理范围。因此,要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为基层协会解决编制、机构、人员的“三定”问题,出台相关文件,配强协会干部,即要充分发挥老领导、老同志的作用,又要让年富力强、熟悉协会工作的同志保留下来,确保有人干事,干成事的问题。

2、坚持 “生育关怀”与“生育计划”两手抓。

要转变计划生育的实现方式,坚持“生育计划”与“生育关怀”两手抓。生育要有计划,生育更需要关怀。生育计划和生育关怀是解决计划生育主要矛盾这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必须等同视之,不可畸轻畸重。必须摒弃那种一味强调生育计划而漠视群众诉求来推行计划生育的习惯思维和陈旧方式,不仅要理直气壮地依法抓好生育计划管理,也要像抓生育计划那样,将生育关怀作为新时期推行计划生育的重要方法,营造“生育计划”与“生育关怀”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工作格局。

3、发挥好计生协会__参与和__监督优势,促进村居自治。

农村社会稳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证,没有一个稳定和谐的良好环境,建设新农村就会阻力重重。计生协会作为在党和政府领导下的群众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它既有协助政府动员广大群众落实基本国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义务,也有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反映群众的要求和呼声,监督村委会履行《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的责任。同时,协会的广大会员是群众中的积极分子,分布在各行各业,根植于群众之中,能够及时地了解、反映农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为村两委当好参谋,使村两委做出的决策合村情、顺民意。因此,计生协会有能力组织群众对村务政务进行__参与和__监督。通过__参与和__监督,畅通__渠道,健全__制度,规范__程序,提高村民自治水平,推进__法制建设,以此实现党群干群关系和谐、邻里群众关系和谐和家庭成员关系和谐,为建设新农村提供一个社会和谐稳定、村民安居乐业的优良环境。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也是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只要能够牢牢把握时代脉搏,顺应形势发展,适应社情民意,满足群众所愿,计生协会组织一定能够大有可为。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实现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必须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重大关系,主要集中在个人与集体、局部与全局以及当前与长远的利益冲突上,越是基层部门这种冲突就越加明显。因此,基层部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首先确立大局意识,自觉坚持个人服从集体、局部服从全局和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兼顾的原则。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和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提高人口素质,统筹解决人口问题”,都明确规范了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方向,新的形势和任务也对人口计生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实践告诉我们,只有解决好人的问题,才是干好工作的根本,只有统一思想,才能形成协调发展的共识,只有凝心聚力,才能保障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提高整体水平,实现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和谐健康发展。

首先必须立足大局,正确认识和处理部门职责与统一规划的关系。意识是人的头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多种心理过程的总和。大局意识不仅是思想意识中的一种高境界,而且是判断轻重缓急和实行科学决策的一种智慧。马克思在《自然辩证法》中说过:“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重要观点。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在工作规划和安排上,始终站在全局的战略高度统筹考虑,既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和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又要牢记部门职责,在整体推进中促进部门工作的开展。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对人口计生工作十分重视,并根据中央《决定》精神,将人口计生工作纳入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之中,这无疑给人口计生工作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但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在某些方面出现了新的矛盾和问题。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分析形势,正确认识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离开了发展,计生工作就失去了根基。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应该自觉坚持以大局为重,正确处理好各种关系,积极推进计划生育工作健康稳定发展。因此,在现代化建设速度日趋加快的今

依法

行政中的“严格执法”与“有情操作”,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两者的关系既存在于两者之间,又延伸于两者之外,诸如机关干部的基本素质、法制水平、群众观念;部门的工作思路、工作机制、工作方法;单位的党风、政风、行风等等,都是两者能否有机结合的制约因素。因此,严格执法与有情操作的结合是行政执法中的一个大课题,它体现的不只是执法水平,而且是执法艺术。应当相信,只要我们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方法分析问题,指导实践,就一定能够把严格执法与有情操作融为一体,在依法管理计划生育中实现严中有情,情在严中,而掌握这门执法艺术的人越多,和谐社会的建设步伐也就越快。

学习与发展学习心得篇4

这里,我也想说一点的是,理论的学习还要善于与时俱进。

首先,科学发展观的学习与时俱进,这是应对世界经济形势变化的需要。由美国资贷危机引发的世界性金融危机及其不断地向实体经济的渗透,必然给世界经济带来巨大的冲击,当然也不可避免地给开放中的中国经济带来一定的影响,这就必然给我们的科学发展带来新问题、新课题,使我们不能不去认真地正视、面对,按我们科学发展的要求,打破我们先前预设的办法、框架,对新情况、新问题加以认真分析、研究,拿出切合我们实际的新思路,新办法,对我们的科学发展作出新的解读,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本质上保证我们科学发展观的学习贯彻不走样,不流失。比如,随着经济的萎缩,发展的步子放慢,必然带来劳动力就业的压力加大,这个时候,如果我们再只是一味强调高科技产业,而忽视甚至不切实际地大力限制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必然给就业的并不景气形势雪上加霜。而就业不充分,人民群众手头不宽裕,国内内需又如何拉动?没有了内需,在商品出口受世界经济严重制约的情况下,又如何保证我们的又好又快地发展?这些都是我们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必须认真深思的新问题。

其次,与时俱进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种高境界。理论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接受检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又是的一种十分重要的学习方式方法。而任何实践都是在世事不断变化中的实践,它不可能是真空的。因而我们的实践当然不应该是“刻舟求剑”式的实践,所以我们所说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应该也只能是与时势相适应的实践相结合,只有这样的结合,才是最成功的结合,因而也才能使我们的实践获取更大的成功、更大的收效。

再次,只有与时俱进,才能不断推进和不断丰富我们的科学发展观。实践检验真理,实践又是理论发展的动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日益变化的特殊的实际相结合,便产生和不断丰富了思想,同样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科学发展观者则是思想与中国日益变化发展着的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结合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所以我们学习科学发展观,只有与时俱进,才能学得活,学得深,学得透。过去,有人说,书读多了容易变成书呆子,其实,书呆子恰恰是不会读书的结果,一知半解死地读书,记住的可能只是几句词句教条,而不是精神实质。如何避免产生书呆子?最重要的一点,我以为就要是与时俱进地学习。

学习与发展学习心得篇5

一、学习内容

重点学习《邓小平论科学发展》和《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及中央和省委领导同志一系列重要讲话,县级以上党员干部特别要认真学习《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干部学习文件选编》。同时要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省第十次党代会、市第五次党代会以及中央、省委、市委近期召开的重要会议和领导同志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在通读有关学习材料的基础上,对重点篇目进行精读。

二、学习形式

1、学习教育采取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

2、组织专题辅导,根据实际安排时间由局党组书记上党课,进行专题辅导。

3、中心组至少开展三次以上专题学习(每阶段至少一次),事先撰写发言提纲,开展专题讨论。

4、结合实际,适时组织交流讨论、案例分析、实地参观学习。

三、学习时间安排

1、2009年3月9日上午8:30---11:30,集中学习中央、省委、市委关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相关精神。

2、2009年3月11下午2:30—5:30,召开动员大会,学习我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方案等。

3、2009年3月16日上午8:30---11:30,集中学习《邓小平论科学发展》(论科学发展)。

4、2009年3月18日全天,党组、中心组专题学习《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干部学习文件选编》

5、2009年3月19日上午8:30—11:30,集中学习《邓小平论科学发展》(邓小平论科学发展);下午2:30—5:30,党组中心组学习《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干部学习文件选编》,中心组成员准备发言提纲

6、2009年3月23日上午8:30—11:30,集中学习《邓小平论科学发展》(论科学发展);下午2:30—5:30,党组中心组专题学习《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干部学习文件选编》。

7、2009年3月24日上午8:30—11:30,党组、中心组专题学习《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干部学习文件选编》,下午2:30—5:30,中心组专题讨论、心得交流。

8、2009年3月25日下午2:30---5:00,刘开全同志作专题辅导。

9、2009年3月30日上午8:30—11:30,集中学习《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一、二、三)。

10、2009年4月6日上午8:30—11:30,集中学习《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四、五)。

11、2009年4月13日上午8:30—11:30,集中学习《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六、七)。

12、2009年4月20日上午8:30—11:30,集中学习《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八、九)。

13、2009年4月27日上午8:30—11:30,集中学习《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十、十一、十二)。

14、2009年5月4日上午8:30—11:30,集中学习中央和省委领导同志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案例与启示。

15、2009年5月11日上午8:30—11:30,集中学习十七大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案例与启示;下午2:30—5:30,党组集中学习《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干部学习文件选编》。

16、2009年5月12日上午8:30—11:30,党组集中学习《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干部学习文件选编》,下午:2:30—5:30,中心组专题讨论,心得交流。

17、2009年5月18日上午8:30—11:30,集中学习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案例与启示。

19、2009年6月1日上午8:30—11:30,集中学习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案例与启示。

20、2009年6月15日上午8:30—11:30,专题辅导。

21、2009年6月22日下午2:30—5:30,全体专题讨论、心得交流。

22、2009年7月6日上午8:30—11:30,学习《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案例与启示》。

23、2009年7月20日上午8:30—11:30,集中学习市五次党代会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案例与启示。

24、2009年8月20日全天,中心组专题学习,专题讨论,心得交流。

各种文件、会议精神,在文件收到及会议召开10天内组织传达。

根据工作进度,适时组织观看光碟,现场参观学习等。

四、学习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领导干部要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带头抓好学习。

2、做好“四个结合”,即坚持自学与集中学相结合,通读原文与重点辅导相结合,讨论与交流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抓好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的学习,抓好县以上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的学习。

3、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围绕破除旧的思想观念学习,围绕提高科学发展能力学习,围绕破解发展难题学习,做到学以致用,以学促干。在学习中思考工作,在工作中深化学习。

4、严格学习纪律,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处理好工学关系,做到学习工作“两不误、双促进。”

五、学习范围

全体在职党员及干部职工,退休党员以自学为主。

六、学习地点

市科技局会议室。

学习与发展学习心得篇6

[论文摘要] 近十几年来,由于跨学科合作的成果使得学习心理学的研究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人们对有效学习的观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学的重心已从如何教转向如何学,从结果转向过程,从机械操练转向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文章从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神经科学及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方面分别阐述了学习心理学研究领域的新进展,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以往经验的不足和未来学习研究的走向。

一、 学习心理学研究领域呈现的新特点

(一)学习已经成为一个跨学科研究的对象

从历史看,有关学习的研究主要局限在心理学的领域。但是,今天与学习科学有关的研究领域已变得十分宽泛,其中包括认知科学、神经科学、脑科学、人类学、教育学、社会学、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等跨学科研究,同时还涉及跨文化研究、各具体学科领域的研究。目前在学习领域已经取得的很多成果在很大程度上直接来自跨学科合作研究的重大进展,这种专业分布式的合作对于进一步发展学习科学是至关重要的。

(二)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开发研究相结合

学习研究的新进展已将科学与实践的关系带入一个新时代。研究人员正在走出实验室,去关注学习发生的真实情境。学校中教师、学生、家长、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各行各业中的从业者和专家都已成为研究中的互动对象。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学校中的学习与工作场所中的学习一起进入了研究者的视野。研究中对于新兴的信息通讯技术的关注更使得基础研究上的投资能通过开发研究在实际应用中得到回报。

(三)学习理论流派纷呈

由于学习研究的跨学科性,所以研究者既可以从某一专业角度解释人是学习本质,也可以通过跨学科的合作进行理论的互补与创新。因此,在今天的学习研究领域中,涌现出很多不同的学习理论流派,可以说是流派纷呈、视角多元。这在学习理论相对短暂的历史上是很少见的,但更引人注目的是如此众多的理论流派在有关知识和学习的理念和方法上竟是如此的一致,它们共享着如此理论假设和共同基础。总之,今天的研究者不仅对杜威、维果斯基、皮亚杰等的研究成国进行继承与发扬、批判与反思,而且还十分注意在历史传承的基础上依靠新的思想、新的方法、新的技术推陈出新并与时俱进地不断创新。

二、 学习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

近三四十年发生的心理研究的革命对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新学习理论的产生为教学提供了新的见解、新的方法和新的手段。跨学科的研究和新的科研合作形式使人们更清楚的看到了把基础应用于教育实践的希望。

(一)发展心理学领域学习研究进展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向我们展示,虽然有众多的各个年龄层次的学习者,但儿童在很多方面区别于成人学习者。对幼儿的研究为我们打开了了解学习发展的一扇窗户,这些研究还显示学习随着时间的推移所呈现的动态图景。最新的对婴儿认知和幼儿怎样建立早期学习素质倾向的理解也提出一些让幼儿顺利过渡到正规学习情境的途径。研究发现:(1)人具有学习特定领域知识的先天素质,幼儿主动的探究他们的世界。在特殊领域,比如生物学和物理学的因果关系、数、语言等,婴儿和幼儿具有极强的好学易学的先天素质。这些对学习的偏爱有利于早期学习或使之成为可能,也为低龄学校教育铺平道路。(2)学习策略很重要。事实上,儿童能够通过纯粹的意愿和努力学会任何东西,但当儿童被要求学习他并不具优势的领域时则需要具备有目的的学习策略。儿童需要理解学习的含义、作为学习者他们本人的身份、怎样作计划、进行监控和复习,需要反思他们自己和别人的学习,学会自己理解问题。这些元认知技能为学习提供了策略性能力。(3)儿童既是问题解决者,又是问题制造者。他们试图解决出现的问题,他们寻求新的挑战。在遇到失败时他们提炼并改进自己的问题解决策略,而在成功的基础上建立新的策略,他们之所以能坚持下来是因为凭借自己的力量所获得的成功和理解在激励着他们。(4)成人在帮助儿童在新的情境与熟悉的情境之间建立联系。儿童的好奇心和坚持性得到成人的支持和帮助,他们引导儿童的注意力、组织儿童经验、支持儿童努力学习以及控制儿童所学信息的复杂程度和难度。所以儿童显示出的能力是在他们与环境的经验中和与照顾他们的成人的接触中形成的。

(二)教育心理学领域学习研究进展

(1)学习环境设计

学习理论并没有提供设计有效学习环境的简单处方,但学习理论却包含了设计原理。新的研究对学习环境设计提出了重要的问题--这些问题意味着人们需要重新考虑教什么、怎样教以及怎样评价学习。研究发现:第一,有效教学开始于学习者带入教学环境的已有知识,包括文化实践和信仰,还有学科内容知识。学习环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程度是与学习者用他们目前建构新知识的程度相一致的。第二,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区知识的提取和运用变得容易。强调知识中心的教学引起一些质疑,比如教学聚焦与帮助学生使用他们当前知识和技能的方法的程度。第三,评价问题也代表了看待学习环境设计的重要视角。反馈对学习来说是基本的,但是课堂上的反馈并不常见。学生的测验和论文可能得到分数评定,但这是发生在学习结束时的终结性评价。还需要形成性评价,为学生提供机会修改和改进思维和理解的质量。第四,有关学习环境的重要视野是学生促进理解共同体意义的程度。学生、教师和其他参与者分享同样的标准,使学习有价值、有高的标准。这样的标准提高人们互动、接受反馈、学习的机会和动机。

(2)有效教学

各类专业知识都不仅仅是一般的问题解决技能,还要求有组织有序的概念知识和探究过程。各种各样的学科以不同的形式和方法组织起来,都有其各自的探究方法。研究发现:有效教学的教师需要"教育教学知识"--即有关如何教好特定学科的知识,而这又区别于一般的教学方法和知识。专家型教师了解他们所教学结构,他们以这种结构作为认知路标来指导学生的作业,来评价学生的进步,在平等讨论的课堂教学中向学生提出问题。教师的学科知识和教育教学知识是相互作用的。学科知识结构本身并不能引导教师。以前错误的观念是教学仅仅包括一些一般性的方法,一个好的教师能够教好任何一门学科,学科知识本身就已经足够。

(三)神经科学领域学习研究进展

神经科学发展证实了很多理论假设,包括发展过程中的早期经验的重要作用。对于新的学习科学来说,它的新颖之处,就是它吸纳了很多科学领域的重要观点和例证。比如说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和神经科学,仅仅这三门科学,已经为学习科学提供了大量的例证。有关学习和发展的详细研究汇集在一起便形成了一个关于智力发展的较为完善的图式。神经科学对学习机智所作的贡献是加速了非侵入性成像技术的出现,比如正电子放射X线断层摄影术(PET)、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术(FMRI)等。这些技术使得研究者们能够直接观察人类学习的功能。关键性的发展是修正大脑结构建立心理结构的过程中经验起着重要的作用:发展不仅仅是以前的程序化的模式展现。有些支配学习的规则已被揭示。其中一个简单的规则是实践增强学习。在复杂环境中经验的多少与大脑结构改变的程度有很大的相关。研究发现:(1)学习改变大脑的生理结构;(2)结构的变化改变大脑的组织功能,换句话说,学习能够组织和重组大脑;(3)大脑的不同区域可能在不同的时间进行学习。

(四)学习心理学研究方法和技术新进展

与学习科学有关的研究领域很广,包括认知发展心理学、神经科学、人类学、社会心理学、跨文化研究等,学科学习领域研究有科学、数学、历史等,有效教学方面的研究有教育学、学习环境设计。评价学习、追踪学习的进展,需要新技术,而不仅仅是课程事实,开发有效的研究方法对这么广泛的学科研究尤为重要。现今,学习研究领域新技术的一些特点与新的学习科学的原理是一致的。

由于新技术是互动的,现在为学生创造一种能够在做中学,能够及时得到反馈、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解深度、建立新的知识的环境变得更为容易。技术现在可以帮助人们把那些难以理解的概念可视化。学生能够用类似于在学校之外环境中使用的工具的可视化建模软件提高他们对概念的理解以及从学校环境迁移到非学校情境的可能性。新技术为我们打通了通向巨大信息源的通道,包括数字图书馆、可分析的真实世界数据以及能够连接其他能够提供信息反馈的人。所有这些都能加强教师、管理人员还有学生的学习。

新技术可以以多种方式帮助我们创建这样的环境,既为教师,也为教师所教的学生。但是,在考虑如何使教师更有效地使用新技术方面又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有关小过程教师们需要了解什么?有关教师对于技术本身需要了解什么?什么样的培训在帮助教师使用高质量的教学程序方面最有效?已开发出来的基于对学习原理有充分理解的好的教育软件、教师支持工具还没有达到标准。

三、 未来学习研究的走向

综合分析当代学习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笔者认为未来的学习研究应关注学习科学的研究基础、科学学习的基础、学习科学的新方法论、学习科学研究中的合作、学习技术的研究和教师的专业发展。

在学习科学的研究基础方面,建议加强认知、学习、教学方面的基础研究,神经认知、社会文化因素、学习与学习环境、教与学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以及形成性评价体系的研究;在科学学习的基础方面,建议关注研究性课题以及在真实环境中影响研究知识向有效教学方法转化的因素。组织合作学习环境,开放多样性学习的积极资源。确定能够有效测量科学学习的评价类型;在学习科学的新方法论方面,应开发出能对学习科学领域进行学科研究的新方法和新的量化指标,新的研究应致力于在学习科学中将量化研究方法与质化研究方法进行全面的整合;在学习研究中的合作方面,应鼓励进行多学科的合作。神经科学和认知科学领域通过共同的努力已经取得了重要的进展,现在需要作出努力指导培训计划以培养这样的跨学科学习;在教师的专业发展方面,许多正规教师专业培养的典型方法大多不利于教师的学习。因此应通过研究来揭示人们是如何学习成为有效教师的。需要研究来决定各种类型的专业发展活动的效能,包括职前、在职研讨、工作坊、暑期学院等形式。

学习与发展学习心得篇7

关键词: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通过一系列的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新课程课堂教学要求关注学生的发展性学习能力与创造性学习能力,重视学生的基本能力与基本态度的教学,让学生为发展自己的思维,提高自己的理解力而学,教师为发展学生的思维而教。具体表现在:数学知识的发展;数学情感的发展;数学人格的发展;数学创新能力的发展。那么教师在施教的过程中应实施开展怎样的教学策略,才能实现学生的发展性学习能力与创造性学习能力,让学生在数学的知识、情感、人格、创新能力等各方面获得良好的发展?本文将就此问题做一些探讨。

一、主体参与策略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主体参与是指学生进入教学活动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的倾向性表现行为,是作为发展和培植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主体人格的一种教学策略。通常表现为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参与设计评价指标等。实现教学中主体参与的策略常有情境设置策略、活动参与策略、差异发展策略、自主探究策略等。

正确认识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价值,对于落实新课程改革精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会产生重要影响。树立参与意识,培养参与精神,展示参与能力是主体参与的特色。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有内在的动力支持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者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积极的自我监控,发展自己的学习策略和调控水平。主体参与策略注重学生的主动性的体验、自主性体验和成就性体验。

二、知识结构策略

知识结构是各种知识在人类大脑中的组织形式,它包括各种学科知识的配置比例,相关程度和协同关系。学生知识的习得和构建,主要依赖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去影响和促进新的理解、掌握,沟通新旧知识的互相联系,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系统,这是数学知识学习过程中的同化现象。它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新旧知识建立下位联系;二是新旧知识建立上位联系;三是新旧知识建立联合意义。这三方面与逻辑结构中的三类推理恰好建立相应的联系。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只是主导,学生是主体。

在训练中,一般从最基础的知识出发,不断引出与之有关的知识,抓概念组建认知结构;抓联系组建认知结构。在这当中,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十分清楚每一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从而在训练的过程中结合每一位学生的实际,充分发挥群体效能,在相互启发、诱导、补充中,使不明白的学生通过其他学生的分析,得到弥补,使不全面、不系统、零散的知识在相互诱发中得以启迪,促使思维在不断加深理解知识的过程中“系统化”“条理化”,从而提高学习能力,更有利于学生形成新颖独特、突破常规和灵活变通的创新意识。

三、合作学习策略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其目的在于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改变学生被动接受语言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型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语言知识并综合运用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和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及交际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数学课堂教学的合作学习的内容,可以是教师在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处设计的探究性、发散性、矛盾性的问题,也可以是学生在质疑问难中主动提出的问题,但并非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适于合作学习,过于简单、结构良好、只有单一答案的学习任务,如简单计算之类的学习内容就不适合于合作学习。因此,教师要精心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依据学生的数学认知,把那些具有思考性、开放性、趣味性,必须发挥小组集体智慧的内容才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四、差异教育策略

这是既古老又现代的教学原则之一。由于学生个体的心理、生理的不同,成长环境的差异,以及受家庭教育和传统认知习俗等错综复杂的影响,每个学生的个性、知识、能力、情感、意志、性格等都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发展倾向。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提出统一要求,在德、智、体诸方面实现全面发展,又要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采取多种不同的教育措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差异教育策略其核心内涵可以归纳为:在承认学生差异和差异发展客观性的前提下,研究学生发展中的差异问题,采取针对有效的教育教学措施,从而实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实现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理念,使不同的学生实现各自的发展和进步。实施的主要途径有差异教学目标设计策略、分层教学策略、差异关怀策略、扬长补短策略、差异评价策略等。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将多种策略方法整合,就能做到让课堂充满活力,让教学充满创意,让学生发展更为全面。

五、体验成功策略

追求成功带来的自豪感和满足感是一般人都具有的心理倾向。促使学习者获得学习信心和更多的成功感是世界各国在数学教育价值取向上极为关注的方面。教学中教师应利用这一点,帮助学生获得学习上的不断成功。学生在学习获得成功体验、享受成功喜悦的同时,这种感受又会转化为进一步学习的强大动力。体验成功策略是指创设激励性教学情境,以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强化主体的探索精神,发展主体的自我参与意识,从而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创设各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情境,在完成教学内容的过程中运用多种教学评价,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在不断获得激励、激发和支持性评价,为主体创造一些使他们获得学习成功的机会,使主体能重新建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从而能够让主体在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善于合作的状态下,得到积极健康的发展。

实践表明,能够实现有效教学的往往不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因为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具有的机械性往往要扼杀教师的创造性,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教育对象。教学策略的魅力在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的需要灵活运用、科学组合,从而使课堂闪耀不同的光彩,真正成为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摇篮,从而使教师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与流派,塑造来自实践的教育家。

学习与发展学习心得篇8

一、数学学习

人类的数学学习活动,从最初的结绳记数等自然经验的积累,演变成以班级授课形式为主的学校数学教育,已有数千年历史。然而,关于数学学习的基本理论的研究,诸如数学学习的实质是什么?数学学习有何特点?学生在其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哪些心理规律?影响学生数学学习的因素分析等等,并没有形成一种共识,亟待更深入地研究和探索。

(一)数学学习的实质

数学学习的实质,牵涉到两个更为重要的问题:一是数学学习的对象——数学的本质是什么?二是数学学习作为一类学习活动——学习的实质是什么?前一个问题,是数学哲学的元问题,有着许多不同观点。如“纯数学的对象是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①,“数学研究现实世界和人类经验各方面的各种形式模型的构造”②,“数学是研究广义的量(即模式结构形式)的学科”③等等。对数学本质的不同认识,形成了各种数学哲学流派,由于所持哲学立场各异,各派没有形成共识的迹象。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化,人们看到尽管数学强调严密,但只是一种相对真理,大部分内容仅仅满足了逻辑合理性,与现实真理性有很大距离。

学习的本质问题,则是各种学习理论分野的焦点,这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是以桑代克、华生、斯金纳等为代表的行为主义(或联想主义)学习理论和以格式塔、托尔曼、布鲁纳等为代表的认知学习理论。在行为派看来,学习的实质就是学习者通过经典性条件反射或者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形成而获得经验的过程,即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在认知派看来,学习过程不是简单地在强化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结,而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形成新的完形或认知结构的过程,即学习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内部加工过程。随着两大学派的争论和研究的深入,任何一派都无法涵盖对方,都无法解释一切学习。因此,西方心理学界又出现了折中主义的学习理论,将学习分为包括简单的联结学习与复杂的认知学习的若干层级,调和两大学派,试图说明学习的全部涵义。如加涅最初将学习分为三类联结学习(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和五类认知学习(言语联想、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学习、问题解决)。后来他又修改为一类联结学习(连锁学习)和五类认知学习(辨别学习、具体概念学习、抽象概念学习、规则学习、高级规则学习)。折中主义学习理论吸收了两大学派的合理成分,但在学习本质的研究上,并没有实质性进展。

对数学本质的不同理解和学习实质的不同看法,给我们认识数学学习的实质增加了难度就中小学学生而言,他(她)们所面对的数学学习内容,主要是反映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数学学习活动是受数学课程规范的、在学校情境中进行的,它不同于人类一般的数学学习。因此,从心理学的角度,中小学学生的数学学习,是按教育目标在数学课程规定的范围内,由获得数学知识经验而引起的比较持久的行为或倾向的变化过程。这里的行为或倾向,包括学生外在的行为以及内在的数学认知、情感、兴趣、态度、动机等等。

(二)数学学习的特点

数学自身的特点,决定了数学学习是人类学习活动中的一种特殊活动。数学学习需要学生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直觉思维能力,用来处理多级抽象概括的数学知识经验,进行形式符号语言的运算推理。学生数学学习的思维方式,往往是“理论—实践—理论”④的模式,与数学家的思维模式相比,必须经历逆转的心理过程。中小学学生的数学学习,是按课程方案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数学学科的学习,数学课程的特点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更具有自己的风格和特色。

(三)数学学习的类型

中小学学生究竟进行什么样式的数学学习?回答这一问题,对揭示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教师组织教学、数学课程建设等等都很有意义。分类标准不同,看法各异。如按数学学习的内容,将其分为:1.数学知识的学习;2.数学活动经验的学习;3.创造性数学活动经验的学习。⑤按学生认知活动水平的层次,数学学习包括:1.数学符号学习;2.数学概念学习;3.数学原理学习;4.数学运用学习;5.数学问题解决学习。⑥如果从学习的性质来看,中小学学生的数学学习包括:1.获得数学知识经验的学习;2.获得数学学习机制的学习,即元学习。前者为一般的学习,后者则是有关数学的外部活动不断内化的过程,是学生个体心理机能的获得过程。

上述认识表明,中小学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项复杂的心理活动,它受学生个体发展水平、学校教育、数学课程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其中,数学课程不但影响着人们对数学学习实质、特点的理解,而且直接影响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容、方法以及学习的成果。

二、数学课程

我认为,数学课程是对学校数学教育内容、标准和进度的总体安排和设计。它是联结教师、学生的桥梁。教师按课程的规定,为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经验、个性发展提供最有效的途径与方法,学生则根据课程规定的数学内容、标准、进度进行学习。因此,数学课程反映着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一切数学学习活动。

美国课程论专家泰勒认为,教育的本来课题,不是教授者完成某种活动,而是要在学生的行为中引起某种重要的变化。⑦数学课程建设为教师达到这一目标提供基本方案和依据,因而它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质量、水平有着决定性意义。

制约数学课程建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大致有社会因素、数学因素、学生因素、教师因素、教育理论因素、课程的发展史因素。⑧如果从中小学数学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来看,数学课程建设是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这种发展不是绝对自由的,而是在满足社会需要前提下实现的。学生的个性发展源于成熟与学习。成熟多受遗传的禀赋和潜能所支配,学习则是个体从环境中所获得的变化,主要受个人的教养和境遇所影响。学校数学教育给学生提供了数学学习的环境,数学课程在这种环境中起着“中介”和“方案”作用。因此,在满足社会需要的前提下,学生数学学习的实质、特点及所经历的心理规律等等,成为影响数学课程建设因素中的最根本因素。数学课程改革,必须认真对待学生的数学学习问题。

三、从数学学习看数学课程改革

(一)数学课程改革的历史教训

20世纪的数学课程改革已接近尾声,各国都在总结历史,展望未来。本世纪的数学课程改革历史表明,不管社会存在什么样的需要,只有设计符合学生数学学习特点、规律的课程体系,才能取得预期效果。学问中心数学课程和人本主义数学课程的失败就是佐证。

本世纪60年代世界范围内流行的学问中心数学课程,是基于对学生数学学习这样的认识建立的,即数学家的认识过程与学生的学习过程的逻辑是同质的,其间的差异只是程度的问题。数学家的研究逻辑与学生的数学学习逻辑被认为是:第一,数学家的认知方式与未成熟学生的数学认知方式所显示的不同,不是种类上而仅仅是程度上的差异,两者都经历着探究——发现学习的过程;第二,智力活动在一切方面都是

同一的。数学家的智力、兴趣与追求,对于任何年龄阶段的学生来说,都可以认为是适当的。于是,学问中心数学课程编制的基本准则是:依据数学科学的基本结构编制内容,体现数学的结构化、形成化、统一性和现代化。上述思想忽视了儿童思维方式的质与成人有差异。皮亚杰等人的研究成果表明,青少年心智成长是阶段性发展的,在其成熟过程中,经验起着质的变化。因此,学问中心数学课程注定是要失败的。70年代,它受到抨击,

被认为使学生“非人性化”,妨碍了“完整人格”的实现。数学课程也随大流,走向人本主义化,以学生能力的全域发展为目的。

人本主义数学课程的目标是将学生的数学认知发展和情意发展(情绪、感情、态度、价值等)统一起来,数学课程采用知识课程与体验课程或情意课程与体验课程的多层结构。它以马斯洛的理论为其心理学基础,企图将抽象的数学演绎过程转变为经验的归纳的学习过程。然而,这种理想化课程并没有提高学校数学教育质量,过分强调尊重人的价值、忽视学生数学学习的规律,造成了学生学习能力低下。70年代中期,一些国家(如美国)又强调“回到基幢去。

数学课程必须符合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心理规律,实际上是数学课程的学生适切性问题,它与数学课程的社会适切性共同决定着数学课程改革的成败。如何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人格得以完善,又能兼顾社会的需要,看来“大众数学”强调素质教育的思想是比较合理的。在这一思想指导下,9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都建立了各自的数学课程体系,将数学课程的社会适切性与学生适切性置于核心地位,尤其是后者,可以说达到空前的地步。

(二)从数学学习看数学课程标准

数学课程标准是对各个特定阶段(如初中、高中)学生数学学习目标的规定,它体现着数学教育的目标。这些规定,必须考虑学生达到该学段时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数学认知发展水平、数学思维的发展水平与特点,以及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上方面可达到的水平。不同民族、不同环境下成长的学生,在思维发展顺序上同一,但达到各阶段的时间有差异。从数学概括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数学命题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几方面发展的研究表明,⑨我国中学生在初中二年级是中学阶段思维发展的关键期,从初中二年级开始,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开始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转化,到高中二年级,这种转化初步完成,已“初步定型”或成熟。数学课程标准的确定,必须考虑这些特点。

(三)从数学学习看数学课程内容的选择

数学课程内容的确定,是历次数学课程改革的核心。从数学学习的角度看,数学课程的内容必须对大多数学校的大多数学生是难易适中,应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匹配,与学生的可接受能力相适应。这些内容应该是以前数学学习的发展,是今后数学学习或就业的准备。学习这些内容,不仅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经验,而且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机制(元学习)得到发展。数学课程的内容过于直观、易懂,有益于学生较快获得数学知识,但对数学经验积累较少,至于更有意义的学习机制的发展就微乎其微。中小学数学课程内容,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感知数学的发展和全貌,增加广泛的背景知识,体现不同的数学思维方式和数学思想方法。这些内容是极有价值的,学生可能会受益终身。

(四)从数学学习看数学课程的体系编排

上一篇:高一必修知识点总结范文 下一篇:实习总结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