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训练提高小学生数学能力

时间:2022-05-07 04:12:16

加强训练提高小学生数学能力

【摘要】训练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新授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培养良好思维品质,实施因材施教,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加强训练;提高;数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8-0112-01

训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新授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培养良好思维品质,实施因材施教,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教学时,教师应根据学生喜新、好奇、好强、好胜等特点,设计生动活泼、灵活多变的练习,在注重实效的同时,对练习的层次、方式、题型等做科学的安排,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升华学习兴趣。我们所说的训练,是指师生在课堂上的双边活动。这种活动要求教师在课前做到两点:一是深刻钻研全套教材,将每一课的训练内容, 都置于知识整体结构之中;二是全面深入地了解班级中每一位学生的知识水平,在此基础上,结合教学的进度 设计出训练的内容。所以训练课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对学生的训练要有新的突破

要想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在教学中就必须以创新理论为指导,运用正确的教学理念、科学的教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施创新教育,就是创设自由、和谐、开放、民主的学习氛围.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并为每个学生都提供创造发展的机会,使之在合作、探索的情境中,获取基础知识和思维方法,使他们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最终达到培养创新意识、发展创新能力的目的。

2 训练过程中要抓准关键

教材的关键点是学习、理解、掌握知识的最重要之处。一个单元、一个课时都有它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在问题解决的关键点提问,引起学生注意,使学生弄清关键问题,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学会新知识。

3 课堂问题要设计精当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恰时恰点提出问题,提好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更主动、更有趣和更有探索性的学习数学,使他们都能积极思维、充分发挥他们的智慧和创造性。

4 要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

低段教学主要是情境的引入和游戏教学以及竞赛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高段教学就要求老师能够抓住学生的特点,设置一些有难度有趣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管什么样的方式首先要做到了解教学目标,了解自己的学生,贴近生活实际,才能游刃有余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5 要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课堂氛围,也叫课堂气氛或课堂心理气氛。它是课堂精神环境的要素,是学生课堂学习活动赖以发生的心理背景,是由师生双方在学习活动中的情感、心境等因素交织而形成的一种氛围。它直接影响到教师教学积极性、学生学习的参与程度和学习任务的完成。良好的课堂氛围有助于教学双方情感交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所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营造良好课堂教学氛围,能让师生情心通融,沉醉其间,使学生的心理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强化其思维活力。

精心设计练习,提高解题能力和思维水平,下面仅就一节课来具体阐述。

5.1 一题多解的训练。例如:一辆汽车从甲地到乙地要行800千米,前四小时行了全程的3/5。照这样的速度,行完全程需要多少小时?

解法1:800÷(800×3/5÷4)

解法2:4×[800÷(800×3/5)]

解法3:800∶(600×3/5 )=x∶4

解法4: (4÷3)×5

解法5: 4×(5÷3)

数学基础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定律、法则、公式等,这些是学习数学的基础。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掌握得 越深刻,对他们学习有关后续知识就越容易,对学习中提高数学能力就越有利。

5.2 一题多变的训练。例:三年级有女生45人,比男生少1/10。问:(1)男生有多少人?(2)男生比女生多几分之几?(3)男生占全年级总人数的几分之几?

一题多变这种练习,有助于启发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其异同点,抓住问题的实质,加深对本质特征的认识,从而更好地区分事物的各种因素,形成正确的认识,进而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促进和增强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5.3 一题多验算的训练。如:“某农具厂赶制540件农具。前10天平均每天制32件,余下的要在5天完成,平均每天要制多少件?”

分步列式计算为:

(1)前10天共制:32 × 10 = 320(件)

(2)还余下:540-320=220(件)

(3)余下的平均每天制:220 ÷ 5=44(件)

在学生解答后,我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验算:

后5天做的:44 × 5=220(件)

前10天做的:540-220=320(件)

前10天平均每天做的:320÷10=32(件)

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多题一解,提出一个发散性问题,促使学生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不断地 变化观察的角度和思维的方向,从而开阔思路,使思维更加深刻。这一发散性问题,不仅能促使学生思维活跃 ,使一题有了多解,更可贵的是渗透了辩证的观点,使学生体味到看一个数是整体,还是部分,要看它对于谁 来说,也就是看这个数在题目中的位置,从而进行分析判断。接着,通过问题(5)推波助澜,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激发学生内在潜力,对前面的问题再次思索,激发学生的灵感,唤起学生创造性思维,使他们思维更加严谨 、周密、深刻,这对于一年级小学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呀!

上一篇:浅谈如何让学生对地理学科“兴味盎然” 下一篇:浅谈如何让高中生物教学“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