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前期满族作家诗文创作述略

时间:2022-05-07 03:16:20

清代前期满族作家诗文创作述略

摘要:尽管清代中华文学的主体已经由诗词发展为小说,但从中国少数民族诗歌发展脉络来看,它并没有简单地跟随主流文学的轨迹,而是按照自己的方向发展。明至清,少数民族诗歌的进程仍然是向上发展的。满族文学也呈现出这样的特点,因此对于满族而言,清代仍然是其古典诗歌的繁荣期。本文以清代前期(顺康雍)满族作家文学中诗文发展为基点,对这一时期作家作品进行较为系统的整理,同时也对这一时期满族诗坛的特点试作探讨。

关键词:清代前期;满族;诗文;综述

1951年马学良先生创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从此,少数民族文学开始被学者关注,时至今日,少数民族文学已经有了明确的学科定位、理论基础,同时其丰富的价值也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重视,遗憾的是,对于这份珍贵的遗产,我们的收集工作确是万不及一。本文以清代满族为例,对顺康雍时期的作家诗歌创作做一整理概述。

一、中国古代少数民族作家文学(诗文)发展脉络

本文主要介绍作家文学,对于蕴藏量很大且艺术造诣很高的民间文学,限于篇幅,暂时不予介绍。并且侧重探讨清前期使用汉文创作的作家作品概况。对于满族而言,由于深受汉民族文化的影响,当时除了少量文人用本民族语言创作外,大多数作家还是用汉文创作。少数民族诗文发展脉络大致遵循这样的规律:隋唐五代民族大融合的同时,少数民族书面文学也开始发生,虽数量不多但这些著作开创了少数民族作家文学的先河。宋元辽金时期则是少数民族作家文学的发展期。这一时期,诗歌、戏剧创作占据主要地位,而且使用汉文创作者居多,艺术形式也日臻成熟。明代至清代则是少数民族作家文学的繁荣期。

在整个作家文学创作中,诗文是我国少数民族作家文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以其语言的音乐美、艺术手法的灵活性和文化内涵的多样性丰富了中国的诗文创作。对于清代满族前期作家文学的创作类型而言,诗与文毫无例外也是其主要文体。

二、清代前期满族作家及其诗文创作概况

满族入关前就接受了汉文化的影响,加上清代历代帝王推崇汉文化,满族人的汉文诗歌创作一片繁荣,从皇帝到大臣及地方官员,无不能诗。在这个队伍里,有一家祖孙几代诗人,更有家族诗人群体,并出现了类似诗社的组织。可以说,在满族前期,像纳兰性德这样“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的大家,不是孤例。

诗是诗人智慧的光环,心潮澎湃的浪花,没有诗人便没有诗。据笔者统计,仅清代顺康雍时期有诗集流传的满族作家约75位,这几乎占到了整个清代满族作家的五分之一。(据辽宁民族出版社出版的恩华纂辑、关纪新整理点校的《八旗艺文编目》统计:清代旗籍可知的满洲旗籍作者有326位)。法式善《八旗诗话》中记载这一时期满族诗人约75人;钱仲联主编《清诗纪事》中记载这一时期满族诗人约30人;袁行云《清人诗集叙录》中记载这一时期满族诗人约11人;柯愈春《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中记载这一时期满族诗人约30人;李灵年、杨忠《清人别集总目》中记载这一时期满族诗人约25人。由此可知,清初满族作家文学整体质量还是很高的。

从公元1644年至1735年,即清代顺治、康熙、雍正三朝,将近一个世纪,是清初满族作家兴起和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满族诗歌创作就总体而言,表现出以下两个显著特点。

第一:鲜明的民族特色。

这一时期整个满族文学创作,由于刚入关不久,作家成就不一,而且仍然沿用汉族诗词文体、以汉文写作,因此不免有吞剥模仿痕迹,但同时也正因为刚入关不久,诗人在表现自己民族的人情事物、习俗生活与感情经历时,具有较为明显的民族特色,这是过去汉族文人诗词所未见的。比如高塞、岳端、玄烨、赛音布、塞尔登、塞尔赫、常安、长海、文昭等人,擅长描写景物、京师风貌,丰富了汉诗的表现力。文明、何溥、讷尔朴等人,则描写了相当数量的边塞征战诗,表现了北方民族骁勇善战、奋发向上的气概。纳兰性德,是这一时期也是清代满族文学首屈一指的词人,他才华横溢、成绩卓著、蜚声词坛,既写出了情意婉转、缠绵悱恻的婉约词章,也写出了慷慨激昂、高亢哀厉的豪放词章。这位独特的少数民族作家,对于中国文学独特的贡献,更包括那些打着鲜明的满族清初军旅生活印记的脍炙人口的词章。

第二个特点,即:在清代满族作家文学兴起之时,宗室诗人捷足先登,成为了清初文学创作的主力军。这可以说是清初诗坛又一个重要的特点,甚至可以说是贯穿整个清代文坛的特点。整个清代,宗室文人都是文坛创作主力,这也可以折射出满族善于学习的民族文化。比如岳端、博尔都、塞尔赫、文昭等人,他们由于相似的经历,基本上追求一种浑朴冲淡的艺术情趣,表现了一批不得志的宗室淡泊功名、回避现实的人生观,对后世宗室创作影响较深。其中文昭诗作最为丰富,成就颇高,可以算作纳兰性德后,清初又一个较为著名的满族作家。

清初诗坛宗室文人大量涌现,这种现象绝不是偶然的。我们知道,清代是产生宗室文人数量最多的朝代。清代宗室文学不仅作家数量众多,在文坛上可以自成一队,而且他们的作品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平,为当时文坛所瞩目,宗室文学已经成为清代文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自清代至现代许多重要的大型诗词总集无不收录宗室作家的作品,其中代表性的有《瑶华集》、《清诗别裁》、《国朝耆献类征》、《晚晴簃诗汇》、《熙朝雅颂集》、《白山词介》、《全清词抄》、《清诗纪诗初编》、《清诗纪诗》等等。另外如一些重要的诗话笔记,如王士祯的《池北偶谈》、袁枚的《随园诗话》、昭梿的《啸亭杂录》、杨钟义的《雪桥诗话》、震钧的《天咫偶闻》等,都记载了清代宗室文人及其作品,另外如《四库全书》、《八旗通志》、《八旗文经》等,也收录了宗室作家的作品。宗室文学尤其在诗词文赋方面显示除了卓越的才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清代初期满族作家这种刻苦勤奋的精神,充分体现了处于上升时期的民族风貌,他们在文化上没有固步自封、傲视一切,以至从最高皇帝到八旗将士都采取积极认真的学习态度学习汉族文化,毫无疑问,这对于本民族自身文化素养的提高产生了明显的效应。但是,也必须指出,从此开始,满文、满语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小,满族自上而下都热衷于操汉语、习汉文,不能不说这是满族文化发展的一大隐患。

清初满族作家文学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即我们可以看到满汉两种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烙印。比如从作者的名与字上,我们可以看到规律。“巢可托,字云溪”、“阿克敦,子立恒”、“ 塞尔登,字紫峰”、“讷尔朴,字拙庵”、“尹继善,字元长”等等,它们如此的不协调,又如此协调地存在着,这可以说正是当时满汉文化对峙而又互动的一个生动的缩影。可见,一个民族在其表层文化日益脱落之时,其内在的文化精神及心理认定,将会是多么固执而又有效地补偿着这些损失。所以清初满族文学中所折射出的这种矛盾,也是可以理解的。

参考文献:

[1] 王夫之.清诗话?渔洋诗话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

[2] 沈德潜.清诗别裁集 [M].北京:中华书局,1975.

[3] 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4] 钱仲联.清诗纪事[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

[5] 石继昌点校.雪桥诗话[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9.

上一篇:节拍与节奏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下一篇:实习体育教师的教案质量对课堂教学效果影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