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2-05-07 09:17:25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预算管理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国家重大政策的途径和手段,但现行的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严重滞后于财政资金管理机制。本文浅析了目前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此来强化预算管理的作用。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预算管理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D523 文献标识码: A

预算管理贯穿于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编制、执行、评价与考核全过程,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运作有着重要的影响。近年来,随着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等公共财政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行政事业单位现行预算管理方式已严重滞后于财政资金运行管理新机制。因此,进一步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体系,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水平已经迫在眉睫。

一、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基本内容

1、预算的基本程序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有四个阶段:编制、审批、执行和决算

在编制阶段,预算管理部门确定财政支出总额,再按部门确定最初的分配方案,各支出部门对最初方案提出反馈意见之后,再编制预算草案,经过几个来回的修改与反馈,形成最终的预算草案,进入审批程序。

在审批阶段,立法机关首先审定总体预算规模,再由专门的委员会对预算草案逐项审查并提出审查意见,经立法机关批准后,成为正式国家预算,并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

在执行阶段,各收入机关依法及时、足额的完成财政收入计划,预算管理部门根据预算对政府所属部门拨款,各职能部门根据拨款履行其相应的政府职能。

在决算阶段,各职能部门和预算单位对执行结果进行总结,编制决算,经预算管理部门汇总后,交立法机关审计和审批。

2、预算资金的管理办法

目前我国对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资金采用“核定收支、定额或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预算管理办法。

核定收支,是指行政事业单位要将全部的收入,包括财政补助收入和各项非财政补助收人,与各项支出统一编报预算报告,报经上级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核定其年度预算收支的规模。

定额或定项补助,是对非财政补助收入不能满足支出的事业单位采用的补助办法,所谓定额补助,是依据相应的标准确定一个总的补助数额,如对高校实行的人均定额补助;定项补助,是对某些支出项目进行补助,如对某些事业单位的工资支出项目或对大型修缮及设备购置进行的补助。

超支不补、结余留用,是指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经上级部门和财政部门核准以后,由其自求平衡,其增加的支出,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不再给予补助;因增收节支形成的结余,可由单位留用。

3、预算编制的方法

绩效预算,就是政府首先制定有关的事业计划和工程计划,再依据政府职能和施政计划制定计划实施方案,并在成本效益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实施方案所需费用来编制预算的一种方法。

计划项目预算制,是依据国家确定的目标,着重按项目和运用定量分析方法,将支出按方案分类,并把各方案尽可能和确认的目标相靠拢,以冲破部门边界进行统一设计,提高预算支出的效率。

零基预算,是指在编制成本费用预算时,不考虑以往会计期间所发生的费用项目或数额,而是以所有的预算支出为零作为出发点,一切从实际需要与可能出发,逐项审议预算期内各项费用的内容及其开支标准是否合理,在综合平衡的基础上编制费用预算的一种方法。

二、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1、预算管理理念不强,预算管理作用未充分发挥

其一,有些行政事业单位未建立一套完整的财务预算管理体系,包括预算组织、预算制度、预算执行及考核具体办法等;其二,预算组织机构设置简单,人员配备不足,使得预算管理机构形同虚设,只是空有其表,单位在实际进行日常收支活动时,根本不按照编制的预算执行;其三,在编制预算时,简单的为预算而预算,没有对预算项目进行必要的调研、论证,使得预算往往与实际有很大差异,难以充分发挥预算管理的作用。

2、预算编制时间短,编制方法简单

一方面,目前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编制基本上是由财务部门负责,编制时间也不足两个星期,时间紧工作量大,缺乏必要的调查研究取证,造成编制的预算比较笼统,预算质量不高;另一方面,尽管运用零基预算法编制预算已推行多年,但“上年基数+本年因素”的影响根深蒂固,“零基预算”难以落到实处,很多行政事业单位还习惯于以上一年度的实际支出为基础,增加考虑新因素来确定下年预算,结果往往与实际情况有差异。

3、预算执行不到位,随意现象普遍

其一,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管理中普遍存在“重形式,轻管理”现象, 没有严格按照预算项目执行,削弱了预算的应有功能;其二,当费用支出标准遇到某些“特殊情况”时,往往会相应的开绿灯,随意占用、乱增经费项目,最终无法有效控制预算执行;其三,由于预算制定后没有分解到各基层相关部门,导致在预算执行过程中无法合理的约束支出,导致预算超支。

4、缺乏有效的监督及考核机制

一方面,财政部门、上级主管部门虽然要求各基层单位必须认真编制符合实际情况的预算,严格执行获得批准的预算,但大多数检查方式还是以抽查为主,缺乏系统、动态、连续的监督管理,预算执行很大程度上还是要靠各基层单位的自觉;另一方面,预算考核机制不完善,大多只是走形式,预算执行结果未与经济责任人的经济责任挂钩,未与职工的激励机制挂钩,导致预算管理效率低下。

三、完善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建议

1、加强对预算管理的认识,树立科学管理理念

一是积极组织全体人员认真学习《预算法》,加强对预算的认识;二是单位领导要大力支持预算编制工作,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人员配备上,都要给予足够的重视;三是增强预算法制观念,强化预算约束,实现预算管理的科学化、法制化。

2、提前安排预算编制时间,正确实施编制预算的方法

一是提早开展预算编制准备工作,延长预算编制的时间,并调动全员的参与积极性,提高预算编制的质量水平;二是全面推行“零基预算”,应充分了解预算年度人员及业务的发展情况,确定行政事业单位的人员薪酬及业务经费,全面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合理预测行政事业单位经济发展趋势、提高资金效益。

3、加强预算执行的管理

一是将预算执行的端口前移,拟定预算执行实施计划,保证预算分步、有序执行,抓住预算执行重点、难点项目;二是进一步强化预算执行的刚性约束,明确预算内容和项目进度计划,加强财务管理工作,严防随意改变预算资金用途、超额使用等行为;三是及时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动态分析,对预算执行进度偏慢的项目,建立挂牌制度,及时分析原因,纠正执行偏差;四是建立财务部门与业务相关部门沟通与协调机制,加强预算执行、政府采购管理等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优化业务流程,保障预算执行的运行顺畅。

4、完善预算监督,加大预算执行的考核力度

一是加强对预算单位资金使用情况的财务监督和各级的审计监督,严格执行“两上两下”部门预算编制程序,主管部门应对下属基层单位上报的预算项目进行审核,年终决算后对照部门预算科目逐一审核预算执行情况,并将预算执行结果反馈给各基层预算单位,及时查找预算编制和执行结果的差距及预算编制的漏洞,缩小预算编制与现实的偏差;二是将预算执行工作的责任落实到岗,任务落实到人,完善内部约束和激励机制,将考核指标与工作业绩考核挂钩,形成全面的预算执行责任体系。

【参考文献】

【1】邹晓丹,浅析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会计之友,2008(3)

【2】徐夏冰,对部门预算编制现状的完善建议,财务顾问网,2008(9)

【3】王家丽,强化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思考【J】,现代商业,2010(6)

上一篇:探讨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要求 下一篇:网格技术在通信行业中应用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