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间接式抒情散文的象征寓意

时间:2022-05-07 04:11:37

研究间接式抒情散文的象征寓意

摘 要:象征寓意作为间接式抒情散文常用的构思方法,有其自身的特点,作用以及自身的一些运用规律,本文将结果具体例子,在对具体作品加以分析的基础上,对象征寓意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和解说,与此同时,还必须用实践说话,从实践的基础上说明象征寓意的实际运用情况,其目的在于在写作的时候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关键词:写作学:抒情散文写作;象征寓意;表现方式

中图分类号:I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6-0012-01

一、间接式抒情散文象征寓意的构建方法

创造一个完全的象征世界是象征寓意的要求,一个象征意味的整体应该同时包括整个的人、事、物、景,如果一篇抒情散文仅仅将一些细节的部分当做对整篇文章的一些点缀,那就完全背离了象征寓意的意义,在具体的构思写作的过程中,象征寓意一般包括三种情况:

(一)用一个完整的故事、完整的景、完整的物来构成作品的表层本体世界

举例说郭沫若的《石榴》,作者用很大的篇幅对各种树木伸开树枝变成伞一样的五月的石榴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描述,不管是它的枝叶,还是它的花蕾果实,都被作者“一览无余”的描绘了下来,展现在读者面前的就是五月里石榴的骄傲的形象。文中说到,石榴在夏天很少开花也几乎不开花,,在众多夏天少数开花的树木之中,石榴的最可爱的,说它的树叶虽然有梅柳之长,但无梅柳的短。文章用了这种比较,就将石榴放在了一个突出的位置上,显得石榴更出众。接下来对于石榴的花和果实描绘更是绘声绘色,已经超越了一般的比喻,达到了拟人化的修辞手法,将石榴说成是“夏季的心脏”,这样就不仅把石榴人格化了,同时将整个大自然也人格化了。作者说‘夏天是整个宇宙向上的一个阶段,在这时使人的身心解脱尽重重的束缚。’联系当时(1942年)作者所生活的时代大背景,中华民族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用这种说法既体现了作者的别有用心,同时也让读者心领神会。作者将石榴这一整体体作了较全面的描绘,将作品的象征意义也体现的淋漓尽致,采用完整的人、事、物、景构成整篇文章的表达结构优势较大,正因为表层结构具有完整性,才便于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也有利于读者把握整篇文章的象征寓意。所以,以此种方式的其他散文在各个时代都数见不鲜,如《白杨礼赞》、《异路梨花》、《海燕》等等。

(二)用一个物件细节作为作品的核心来展开全篇内容,构成作品的象征世界

提及这类散文的构思,象征载体就自然的成为了核心。就好比越滚越大的雪球,作品中的所有细节和人物的所有感情变化被球心粘住了。当作者主观的审美意识集中在这些物件细节上,同时还让他包含着象征意蕴,此时作品的表层世界与深层的象征世界就有机的结合了起来。例如杨朔的《荔枝蜜》就是这种构思的典型代表。作品中作者构思文章的核心就是那一罐荔枝蜜,并由这一罐荔枝蜜引出并串联了文章中所要写的各种素材,即在广东从温泉疗养时对蜂蜜的整个认识的过程,同时作者的整个感情的变化也是由此开始;即由最开始不喜欢蜜蜂到逐步的喜欢上了小蜜蜂到歌颂小蜜蜂的可爱伟大再到最后‘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在文中,这罐荔枝蜜,除了是作者在构思文章内容时的核心,同时还是作者用它来作为我们社会主义新生活的一种象征,作者借它来歌颂为我们社会主义新生活辛勤酿蜜的像小蜜蜂一般的劳动者们。

二、运用象征寓意手法时应注意的几点

1.象征必须在含蓄的同时做到深刻,既不能太平直也不能太显露。如果不能给读者留下一点思考、回味、领悟、发挥的余地,倒还不如将象征改为直叙的好。

2.象征不能褒贬混合,必须褒贬分明,符合本民族的审美情况、文化传统和语言习惯之类的。例如,在国外,一般都用雨后的蘑菇象征着新生的事物,用狗象征着敏捷和强壮;而在中国则完全不一样,中国一般多用“雨后春笋”“飞龙猛虎”等等的一类物件来作为象征物。

最后要提及的是散文由于本身篇幅的限制,在使用象征意蕴的时候不宜重复,一般选择简单的和明朗的。同样,在抒情散文中运用象征意义也有其特有意蕴的内涵,但是不要点破这层内涵,用它为表层的本体世界和深层的象征世界建起一道明朗的桥梁。

总之,散文和其他的艺术都有相同之处,都有文野、粗细、高低之分,但是只有内容精深意蕴丰富的艺术才是精巧的艺术。间接式散文的写作题材一般都是日常生活中一些平凡且细碎的事例来当做材料,但是要是想在平凡细碎的同时还要体现出文章具有意蕴丰富的艺术的时候,就必须用到象征的寓意。所以象征寓意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手法,在我们写作的时候,必须注意灵活的运用。

参考文献:

[1]周俊根.挖掘生活哲理,理解象征意义――抒情散文阅读指导[J].课外语文(初中),2011年09期.

[2]李传家.怎样开掘抒情散文中的哲理[J].语文教学通讯,2011年09期.

[3]苏振元.浅谈茅盾抒情散文的象征手法[J].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上一篇:试论现代设计审美的价值判断 下一篇:《功夫熊猫》对中国动画创作思维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