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熊猫》对中国动画创作思维的启示

时间:2022-08-18 09:25:15

《功夫熊猫》对中国动画创作思维的启示

摘 要:通过对动画电影《功夫熊猫》的研究和分析,审视中国的动画电影的艺术风格现状,寻求中国动画电影今后该如何传承和吸收优秀传统文化的方法和规律,有利于中国动画创作思维的创新及此动画作品带来的启示。

关键词:中国;传承;挖掘;创新

中图分类号:J21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6-0136-01

一、《功夫熊猫》与过往的动画作品的相同点及不同点

电影《功夫熊猫》这部成功的商业片尽管与以往的迪斯尼与梦工厂的动画电影有着相同的地方,但同样有着它吸引全球数以观众的独到之处。

(一)与美国同类型动画的比较

近年来,动画成为热门影片,《功夫熊猫》这部动画与美国同类型动画作品比较有着它独特的魅力,其继承了美国这个年轻国家的动画文化;人物角色动作夸张,表情幽默,这是美国动画电影一贯有的风格,而《功夫熊猫》也不例外,主人公阿宝有着让观众舒心愉悦的幽默感,笨拙得却又恰到好处的有活力的肢体语言设计让观众在欣赏影片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感受到西方国家的文化氛围。光是幽默夸张的美式情节不足以突出这部动画电影的过人之处,其引人入胜的地方当然还是因为影片吸收了中国元素,比如说,角色造型的设计,中华文化的理念等,这是与现代美国同类动画电影比较不同的地方。

(二)与中国本土动画造型的比较

中国的同期动画作品也有福娃熊猫,虽然中国的这个例子的动画作品也借鉴了中国的传统的元素――装饰画手法;虽然两种熊猫造型有着巨大的形象差异,但是还是有着相同的设计理念的,中国在奥运会上为了突出这五只熊猫的造型,把动物和人的形象完美结合,强调了以人为本、人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的理念。这与《功夫熊猫》中的“太极”的世界自然观不谋而合。根源讲述的都是生物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二、《功夫熊猫》的创作手法

从创作手法上分析,角色定位,场景描绘,都借鉴了中国的太极学说,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众多方面都被动画影片参考并运用了。可谓是就地取材的成功例子。

(一)从创作元素及造型上讲

《功夫熊猫》这部动画电影的创作元素来自中国,如中国的国宝大熊猫,熊猫又恰恰是黑白相间的动物,与太极的象征图形颜色相似。在老子的《周易-系辞上》记载:“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从太极一词中理解为物极则变,变则化,正正是哲学中的物质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变化之源是太极,太极则阐明宇宙从无到有,以致万物化生的过程。《功夫熊猫》把动画影片的主人公设计成圆嘟嘟的黑白形象含义极深的熊猫,把大熊猫阿宝与中国的太极两仪定理相结合,把天地,日月,乾坤与太极武术联系在一起,使得中国道家哲学思想在功夫上见真理。如果说太极的阴阳是一种古代的对立统一学说,那么五行则可以说是一种古老的普通系统论。五行是指中国古代的一种物质观,分别为金、木、水、火、土。古代中国哲学中认为宇宙万物之所以生生不息是由这五大元素的盛衰而决定的。它强调了事物的结构关系和运动形式。所以《功夫熊猫》中以这五行元素设计了老虎、仙鹤、蛇、猴子和螳螂作为阿宝的功夫好伙伴。

(二)从形象与内涵上讲

动画影片中的熊猫形象逼真,有时候甚至细致到角色的细节上,比如熊猫身上的毛发,说话的嘴型,场景的虚实等,这是美国这个科技大国最能给世界观众带来的先进的视觉冲击力。同时,这个年轻的科技大国融合了众多种族的文化,它把热情、美满、乐观、自由、奋斗的人文精神带到动画角色中来。再者,美国是个兼容性比较大的国家。他们取材丰富并善于利用,发挥得淋漓尽致。比如说,影片中还借鉴了中国的儒家思想,它遵从儒家的尊师重道精神,是中华名族的一种传统美德,凝聚了华夏民族的聪明与智慧。由此而见,中国人对师与道这两者的重视,可谓古往今来,代代相传。

(三)从动画创作理念上讲

在创作理念上,题材不算陈旧,但是影片画面视觉效果确是令人耳目一新,梦工厂勇于尝试,敢于创新,使得这部商业动画片在票房上取得了成绩,美国有着海纳百川的包容性,如早期的迪斯尼动画电影《花木兰》,《埃及王子》等。也就是说,只要有好的故事题材或者文化素材,就能为美国动画的造型创作迎来新的春天。

三、总结其给中国动画创作思维带来的启示

中华民族有着丰富的本土资源,这些资源能成为未来动画的最好的根基。正如动画电影《功夫熊猫》中借鉴了陕西的皮影作为影片开端的表现手法,这种造型单纯朴质,富于装饰性的传统中华文化工艺精巧,轮廓感强烈,精简得宜。为动画影片的开端拉开了一扇大门。动画从业人员可以从中获得启示并借鉴和更为深入地挖掘中国丰富的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范文南.美术大观[M].辽宁美术出版社,2012,9.

[2]范文南.美术大观[M].辽宁美术出版社,2012,3.

[3]俞健.艺术科技[M].浙江舞台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第25卷第6期.

[4]丁剑超,王剑白.动画制作[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

[5]丁同成,丁艺.动画设计[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5.

上一篇:研究间接式抒情散文的象征寓意 下一篇:关于理论语文教学实践到课堂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