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中如何转化学困生

时间:2022-05-06 07:35:00

体育教学中如何转化学困生

体育学困生是指那些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而致使其学习成绩、观念相对较落后的学生。体育学困生的形成及原因是多方面的:身体矮小、肥胖、体弱、运动能力差、性格懦弱、不遵守纪律、懒惰、涣散等。这些方面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使体育学困生产生了一系列心理障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因此,作为体育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去做好体育学困生的转化工作。

一、重视体育学困生转化的意义

1.有利于学困生学习兴趣和爱好的培养,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一个学生对某一种活动有兴趣,那么他就对这种活动产生需要,从而积极地参与这种活动,研究讨论这种活动,在从事这种活动中能力就会得到进一步发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体育学习的自信心,改善课堂学习风气和运动技能的质量,有利于自强自主的人格培养,陶冶情操,为个人的终身体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2.有利于培养学困生的健康情感,体验体育的快乐

在对体育学困生进行转化的过程中,体育学困生通过个人刻苦锻炼,逐渐形成竞争进取精神。同时,所在集体中同学的你追我赶、你练习我纠错、你优秀我学习、你掉队我帮助等良性的教育因素,也促进着体育学困生的成长,使他们在教师、同学的帮助与指点下得到提高。而且体育学困生可以重新找回参与体育学习的自信,培养和发展体育运动能力,进而促进自我的全面、健康发展。

3.有利于学困生能力的培养,获得成就感

初中阶段是学生接受新鲜事物的重要阶段,培养学生的能力尤为重要。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组织各种活动,教师要有意识地根据体育锻炼的特点做好示范,使学困生从教师的教学中耳濡目染,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体育骨干的培养方法来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也可给学困生锻炼的机会,让他们自编自导,如轮流带操,当锻炼小组长、体委,组织大家游戏等,以此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和勇气。

二、构建体育学困生发展的良好教学氛围

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传递只有在师生心理交流氛围中进行,以心理氛围的良好效应为背景,体育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才能事半功倍。因此,要想做好体育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必须先构建体育学困生转化的良好教学氛围,以保证转化工作的有效进行。

1.建立平等互爱的新型师生关系

平等互爱的师生关系容易使学困生在知识理解、技术掌握、技能形成的过程中和教师产生行为“共振”、心理“共鸣”,使教学达到最佳心理交流和信息传递状态,有助于发挥学困生的身心潜力,增强体育学习的自信心。因此,在体育学困生转化过程中,要注意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体育学困生,关注他们的需要,主动对他们倾注更多的爱。在教学过程中,要用亲切的面容、期待的眼神和鼓励的言词作为信息传递给他们,以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其充分理解并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2.充满爱心,合理评价体育学困生

体育教学评价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功能。合理的评价能激发体育学困生的上进心,调节其行为,指明其努力的方向。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给体育学困生创造得到肯定的机会,及时地发现并呵护他们的细微变化和潜在发展,及时表扬。不能简单地对体育学困生的技术动作冠以“不对、不行、太差”这类的评价,而要找出内在的原因,及早发现障碍,确定合理的评价目标,为体育学困生确定适合他们的评价标准。引导体育学困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重视评价的整体性和动态性。这样通过合理的教学评价,可保护体育学困生参与体育学习的行为。

三、体育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1.引导体育学困生树立良好的“自我心像”

“自我心像”是建立在自己的信念之上的,通过以往种种经历在大脑中建立自我或是一个关于自我的画像。一旦某种关于自己的想法和信念进入到这幅图画中,即使是虚构的,它最终也会变成自我实现的预言,从而影响人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所以,在体育实践中,教师要善于发现体育学困生平时被自卑压抑的潜能,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创造条件让他们持久地体验成功的快乐,并且注意培养他们的耐挫能力。这样就能通过多自信、少自卑、寻找长处、发展长处的过程,帮助体育学困生战胜自我、超越自我、成为新我,从而建立有利于体育学习的良性“自我心像”。

2.运用成功的情感体验,提升学困生体育运功的信心和水平

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功的体验可以使人增强信心,克服自卑感,提升对成功的渴望,淡化挫折带来的心理压力。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困生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条件和机会。如因人而异,给学困生以不同的运功时间、运功强度和方式等,帮助他们一点一滴地学,一点一滴地进步,让每个学困生都有收益,使他们也能获得成功的体验,这样不仅可以消除体育学困生的消极对抗心理,而且可改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建立起自信,逐步提升心理品质和运功水平。

3.发现预见每个体育学困生的“最近发展区”,及时提出导向性目标

在体育学困生转化的教学中,教师应了解体育学困生的多个方面的特点和体育水平,知道他们想参加什么样的体育活动、适合于学什么或者最可能发展到什么样的水平,并以此为依据,有目的、有计划地去引导培养。即要在活动之初有预见与实效相统一的教学设计,有区别地根据体育学困生的不同水平去发现、确定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协助体育学困生客观地确定自己切实可及的近期目标,让教学走在体育学困生发展的前面,使之能步步踏实、课课有得,并由此加强其动机力量,去获得坚实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基础和创造新知识的能力。

(作者单位:河南省鹿邑县第一高中)

上一篇:素质教育实践误区之浅析 下一篇:更新思想观念 转变教师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