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志愿服务与大学生就业研究综述

时间:2022-05-06 07:11:32

中国志愿服务与大学生就业研究综述

摘 要:自1993年志愿服务正式引入中国至今已经20年。20年间中国青年志愿者事业的发展使大众认识到:参与志愿服务对当代大学生的就业成才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通过对中国志愿服务与大学生就业学术论文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得出结论:关于志愿服务与大学生就业的关系研究自2003年以来,逐渐被学界关注。但目前的研究集中在途径研究上理论研究不足。因此,该文认为:该领域的研究需要完善志愿服务与大学生就业的研究体系,为解决当下大学生就业难题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志愿服务 实证和案例 大学生就业 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4(b)-0250-01

党的十报告中提出:“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从1993年志愿服务进入中国,20年来“志愿服务”多次出现在党的重要会议报告中,表明党和国家已经把志愿服务提高到了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而在志愿服务进入中国的20年中,志愿服务的发展已经具有了鲜明的中国特色,尤其是在青年人成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些年,志愿服务与大学生就业结合愈加紧密,引起学界的关注,出现了多篇志愿服务与大学生就业相关的论文。因此,该文力图对我国志愿服务与大学生就业理论研究进行梳理,以期今后志愿服务能够在大学生就业的工作中发挥更大作用。

1 我国志愿服务与大学生就业研究的学术论文统计分析

我国在志愿服务与大学生就业方面是实践先于理论。2003年6月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在全国开始实施,这是志愿服务与大学生就业相结合的第一步。从那时起志愿服务和大学生就业的关系开始引起我国理论界的关注。该文以这一时间为节点,选取中国知网的所刊载的2003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志愿服务与大学生就业的期刊论文进行统计分析。在该数据库中,以“篇名”为检索途径,以“志愿服务”并含“就业”为检索词,来源类别为文献进行检索,共有43篇文章。其中,2003年1篇,2004年0篇,2005年3篇,2006年1篇,2007年4篇,2008年3篇,2009年5篇,2010年8篇,2011年5篇,2012年9篇,2013年4篇。在搜索基础上以来源类别为文献进行高级检索,共有22篇文章。其中,2003年与2004年0篇,2005年1篇,2006年1篇,2007年篇,2008年3篇,2009年2篇,2010年4篇,2011年2篇,2012年5篇,2013年4篇。从数据中可以看出,从2003年西部计划实施,2005年首批志愿者服务期满进行就业至2013年十年间有关论文数量逐渐增多,尤其是在2009年以后数量较以往增量较大。这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成功举办后,大量具有志愿服务经历的大学生就业有着直接关系,同时也说明志愿服务与大学生就业的关系也越来越引起学界的注意。但是总体数量较少以及研究领域较为狭窄,表明志愿服务与大学生就业的研究宽度、深度都不够,缺乏系统的研究方向,说明志愿服务与大学生就业研究亟待加强。

2 志愿服务与大学生就业的实证和案例研究

孟芳兵刊登于《中国青年研究》的论文《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服务期满志愿者就业对策研究》。选取湖北省重点高校2003年至2008年123名服务期满西部计划志愿者作为访谈调研对象进行访谈。提出结论:全国项目办加大宣传构筑良好的宣传平台,多方联动充分利用外部就业资源,高校项目办要强化服务意识进一步提升管理服务能力,志愿者要充分弘扬志愿者精神。

张木明、林轩东、王汝干的《志愿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的实证分析》以广州地区8所本科院校的部分参加过志愿服务的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调研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志愿服务提高了大学生就业能力、有志愿服务经历的毕业生有较高的基层就业意向、基层单位更愿意选用有志愿服务经历的毕业生。根据这些结论作者得出结论:(1)将志愿服务纳入高校教育教学体系;(2)志愿服务与职业规划相结合;(3)建立固定的志愿服务基础。

吴艳、罗小燕的《参与志愿服务对大学生就业素质影响的实证研究》通过对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专业知识和组织协调能力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进行研究,认为志愿服务是提升大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建议要建立常态化的机制、拓展服务领域、提高志愿服务本领和加强管理进而提升大学生就业的素质。

3 志愿服务与大学生就业的对策研究

范一蓉撰写的《青年志愿服务与大学生就业同轨的模式》从我国青年志愿服务的现状入手,分析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偏差,对青年志愿服务与大学生就业同轨的模式进行了初步研究,以青年志愿服务与大学生就业的内在联系,探讨了同轨模式的基础。将志愿式的概念定义为参照志愿服务模式推进大学生就业。

王顺茗的《志愿服务: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源引了我国2003年至2010年的大学毕业生数据,表明当下大学生就业存在就业率低和就业质量差的实际困难。最后提出通过促进志愿立法,进一步完善志愿者管理制度,加强志愿服务指导教师的队伍建设以及抓好大学生志愿服务骨干队伍建设等途径实现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对策。

刘素婷的《志愿服务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策略》提出高校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对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促进大学生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分析,作者提出了志愿服务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策略。

4 结语

以上分析表明,志愿服务促进大学生构建科学的知识结构,提高大学生的技能水平,增强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而对其就业人力资本提升起到促进作用;其次,志愿服务中的身份认同和彼此信任又对其人际关系网络起到扩展作用从而提升其就业的社会资本;再次,志愿服务帮助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增强了大学生的就业自信心是对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的完善因此志愿服务对大学生就业具有促进作用。但是志愿服务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要通过以下渠道去解决:(1)国家政策法规的支持,以立法的形式保护志愿服务的权利和义务;(2)社会舆论的倡导,以舆论提升大众对志愿者的身份认同度;(3)高校志愿服务制度的完善,以完善的制度来吸引更多的青年人加入志愿服务行列;(4)志愿服务组织运营的规范化,规范志愿服务组织对于志愿者的管理培训;(5)利用新媒体搭建志愿服务平台。

参考文献

[1] 孟芳兵.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服务期满志愿者就业对策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0(2):40-42.

[2] 吴艳、罗小燕.参与志愿服务对大学生就业素质影响的实证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9):87-89.

[3] 范一蓉.青年志愿服务与大学生就业同轨的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4):98-100.

[4] 王顺茗.志愿服务: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J].今日南国,2010(8):261-262.

上一篇:高职《第三方物流》课程教学资源库构建的研究 下一篇:结构化的联合特征表观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