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拥有归属感

时间:2022-05-06 06:14:05

实践告诉我们,一个孩子能够感觉到自己是家庭里的重要一员,他就能自觉维护这个家,并经常为家做些有益的事情,他的行为往往具有建设性。如果他在家里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感觉不到自己的重要性,他在家里自我感觉不好,就会产生卑微感。为了消除或者战胜卑微感,他就会用捣乱、破坏来证明自己的重要性。

归属感对孩子如此重要,那么,怎么才能给孩子归属感呢?请看下面五句话:

第一句话:不要试图主宰孩子

孩子因我们来到世界上,而不是为我们来到世界上,孩子不是我们的私有财产,更不是我们的附属品,孩子的人格和我们是平等的。对孩子来说,我们不是救世主,我们没有权力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孩子也不应成为我们实现愿望的工具。父母不要主宰孩子、支配孩子、控制孩子,而必须用民主的态度来对待孩子。澳大利亚心理学家莫瑞斯·博森说过:“孩子的反抗都来自卑微感,平等待人的父母不会有‘不听话的孩子’。”父母给予孩子民主和平等,孩子就会用民主和平等的态度来和父母沟通。

第二句话:不要强行塑造孩子

强行塑造孩子的父母是不明智的,力求把孩子改造成第二个自己的人也是愚蠢的。我们改变不了任何人,更改变不了孩子。我们面前只有一条光明大道:那就是父母要以高尚的品格,良好的教养影响孩子、感染孩子;用诸多美德和内在力量感化孩子、熏陶孩子。一句话,我们只有用爱的阳光雨露来滋养孩子,孩子才能健康、茁壮成长。让孩子向着他的愿望发展,就好像给予一棵植物跟随阳光的自由。如果孩子能够从内心体会到对自己人生的主宰感,就会随之产生归属感。

第三句话:尊重孩子的人格

孩子是一个有独立人格的社会人,有自己的尊严,和我们一样需要尊重。尊重孩子包括以下内容:不拆孩子的信件,不偷看孩子的日记,不窃听孩子的电话,不调查孩子的异性朋友,不侵犯孩子的隐私权,允许孩子有自己的”秘密”,有自己的小天地,父母心灵不设防是对孩子最大的尊重。父母尊重孩子,孩子就会尊重父母。在家庭里受到尊重的孩子,就会获得人格的归属感。

第四句话:建立孩子的责任感

父母要让孩子感到自己的重要性。比如让孩子参与家庭事务管理;让孩子分担部分家务劳动;给孩子委以重任,放手让孩子做事;家里的重大事情多和孩子商量;遇事多征求孩子的意见等等。要让孩子感到自己是家里的重要一员,让孩子认识到自己在家里有不可或缺的位置。这样,就能唤起孩子主人公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久而久之,孩子会对这个家负起责任来,也会对自己负起责任来。

第五句话:善于和孩子共情

不论孩子说的话多么不符合父母口味,做的事多么离经叛道,父母都不要抱怨和指责。孩子这么做,都有自己的理由,好多事情都在情理之中,只是我们不知道原因罢了。父母要让自己冷静下来,认真听孩子倾诉,鼓励孩子把理由讲出来。父母要善于接纳孩子的所有情绪,包括沮丧、委屈、痛苦、烦恼、急躁、愤怒等等。任凭孩子强词夺理、无理取闹,父母都不要急于制止、急于反驳、急于表态,要让孩子把话说完,让孩子把情绪释放出来。父母要认同孩子的感受,接纳孩子的情绪,善于和孩子共情。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感受到父母的理解和尊重。如果孩子的行为确需纠正,等孩子情绪稳定后,再进行正确引导。这种共情,能够让孩子建立情感上的归属感。

试想,一个在家庭中得到尊重、信任、欣赏、接纳,和父母如同挚友,与家庭休戚相关的孩子,能没有安全感、自豪感、归属感吗?同样,如果孩子在家庭里得到了归属感,当他走进社会时,就会轻而易举地融入到集体中,迅速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人生位置和精神坐标,得到集体的认同和接纳。

(作者地址:重庆万州区袁家屯1号圣士豪庭B栋902室)

上一篇:不妨换种方式与孩子沟通 下一篇:新时期小学生孝道教育必要性及其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