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原因分析

时间:2022-05-06 01:13:01

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原因分析

摘 要: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民族认同的加强使得民族意识和民族的利益诉求不断增长,从而导致民族的认同感不断加强。随着各个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各民族人们对于国家的认同产生了不同程度上的差距。少数民族之间的认同和国家的认同之间的差距是保持民族能否团结和国家和谐稳定的基本要素。因此,分析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国家的长久稳定,有利于促进国家的发展进步和团结。

关键词:少数民族;国家认同;原因;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5)-08-0051-02

民族认同是指一个民族的人们受其自然因素和民族文化的影响而具有的文化倾向性的认可与共识。国家认同是指一个国家对于自己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道德价值观的认同,是形成捍卫自己国家和民族利益主体意识。在国家利益受到侵害时能够保护国家的利益,为国家的利益而奋斗,从而承担起国家发展的重要责任。

一、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

(一)关于民族关系和国家关系的认同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的稳定发展需要各个民族之间的团结,各个民族之间的经济政治发展需要国家的保障,因此,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国家,民族的繁荣发展是国家能够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在政治实践中,无论哪个群体或者民族都无法脱离国家的存在而独立发展。国家认同指个人确认自己属于哪一个国家以及这个国家的归属感、依恋感的心理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个人与国家之间发生情感上的结合,对国家的合理性表现出无尚的忠诚。[1]国家的一切稳定因素要结合民族的特征而设置基本的方针政策,这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国家的统一稳定是各个民族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总而言之,国家的发展要以民族为基础,民族要以国家为存在形式,才能共同促进民族关系和国家关系的认同。

(二)关于民族地位和国家地位的高低问题

在部分的少数民族的大学生中存在着民族地位和国家地位的比较关系,大部分的大学生认为国家的地位高于民族地位,而有部分的大学生却不这么认为。这种现象的出现严重影响了民族关系和国家关系之间的比较。在原则上国家和民族之间的发展史和谐共生的关系,因此,国家的地位要高于民族的地位。因为中华民族就是一个大家庭,各个民族是大家庭中一份子,各个民族是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从概念上分析,国家与民族最大的不同是由于国家是的象征,而民族只是一个文化上的意义概念。民族只有在国家的范围之内才能使得民族的发展而具有一定的意义。

(三)关于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问题

国家利益高于一切,这是处理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基本要求,然而在和平年代,有部分的大学生认为国家的利于与自己利益无关,只要维护好民族的利益就足以。这种错误的价值观念直接影响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顺利进行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尤其是对于国家的稳定产生重要的影响。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之间发生矛盾和冲突时,当代大学生要充分要以国家的利益为主,同时兼顾民族利益,强调国家利益的同时并不是忽视民族的利益。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的原因分析

(一)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的个人原因

少数民族在受到当地的、风俗习惯和民族语言的影响下,在新的社会环境和教育环境中其对于民族的认同意识逐渐加强,而往往忽视国家认同的思想意识。尤其是少数民族大学生脱离了自己的居住地进入大学生生活,而年龄的增长对于国家的认同产生不同的理解,一般而言年龄的增长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成正相关关系。尤其在受到教育的影响,人们对于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和理解程度有所不同,从而导致视野更加开阔,个人对于事物之间的认知能力也逐渐提高,从而能够主动的学习有关国家的历史,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从而对于国家的归属感更加强烈。另外受到的影响,宗教和民族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宗教的发展与民族的发展相关,尤其是在少数民族地区,不同对于国家的认同也有所不同。宗教对于民族的风俗习惯、道德情感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影响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

(二)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的家庭因素

家庭父母文化程度的高低之间能够反映少数民族大学生接受的家庭教育,尤其是在父母文化程度较高的情况下,能够使得孩子接触更好的教育,从而增加对于国家的认同。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更凸显了加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重要性,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校人数逐渐增多,但是当前的家庭教育中高校忽视了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个性化培养。[2]另外,家庭教育程度的高低对于家庭的生活水平也产生一定的影响,比如家庭生活较好的条件下就能够使得学生的幸福感增加,从而能够对于社会满意程度增加,从而对于国家的认同产生好感。反之,生活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少数民族的大学生对于社会产生严重的不满情绪,从而直接影响了对于国家的认同,这就需要提高少数民族的生活水平和教育质量,从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缩小差距。

(三)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的学校因素

少数民族地区的汉族人数与少数民族人数之间的朋友关系是反应个人社会化过程的重要因素,少数民族地区的大学生在与汉族学生的交往过程中,能够通过相互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从而实现特有的群体亚文化,这对于民族的融合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产生一定的影响。

朋辈群体是个人社会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外部环境因素。高校德育工作者要因时、因地、因事灵活运用教育疏导、解决需要、谈心对话、激励吸引等方法,坚持运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喻之以义,施之以爱”的情感艺术,引导学生树立热爱中华民族,建设家乡故土,尽快改变本民族地区落后面貌的坚定志向。[3]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个人喜好和思想观念能够在多民族的文化交流中实现对于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了解,这是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的重要因素,这是在学校教育的影响下进行的交流和文化之间的促进。

(四)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的社会因素

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是反应综合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国家经济的发展好坏直接影响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从而能够影响了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同时经济的发展能够缩小少数民族之间的经济发展,从而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发展提供重要的保障。因此,社会环境的稳定和国家经济的发展能够反映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因为国家的发展壮大能够直接影响少数民族地区对于国家稳定的期盼和增强自己的认同感和找到影响的归属感。另外关于国家和政府对于少数民族颁布的各项政策也是影响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优惠政策外,能否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是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于国家认同的社会因素。

三、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的措施

(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是适应时展的基本要求,也是为了更好的促进人们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在少数民族的多种文化交流的状况下,迫切需要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指导学生的思想,从而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才能更好的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关注和提高少数民族地区不同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是关系到少数民族地区学生能够对于国家认同有确切标准的重要保障,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56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文明,这对于各民族产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方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在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能够协调民族之间的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增强少数民族地区的凝聚力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在多元化日期发展的今天,尊重个、体尊重传统文化资源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产生积极的影响,在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带来的作用外,还能够对于对于处理民族关系和国家关系的认同产生一定保障。

(三)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解决少数民族的实际问题

在处理少数民族地区出现的各种问题上,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尤其是涉及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经济状况等多种现实问题,党和政府要制定适应少数民族的方针和政策,从大学生的自身出发解决实际问题。发挥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的积极作用,对于我国现阶段促进民族稳定、国家统一和社会和谐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4]同时可以把国家认同教育与注重解决好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实际问题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是党和政府对于少数民族给予的帮助,才能促进少数民族之间的融合,从而加强少数民族与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四、结语

人类文明的发展使得各民族之间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属性,从而影响着各民族之间的心理特征和文化交流。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能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养成自觉的行为方式和积极健康的思想观念,这对于当代大学生塑造良好的国家认同起到积极的作用,尤其是培养大学生的共同理想和民族精神方面。少数民族的大学生作为国家重要的人力资源,不仅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立,而且对于当代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进行健康的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徐柏才,孙明福.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状况与教育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2011(09).

[2]斯琴格,日乐.全球化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教育[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07).

[3]耿亚军,肖平.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调查与思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5).

[4]夏宇航,张宝成.公民教育与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J].前沿,2013(03).

上一篇:音乐梦一起追 下一篇:校园暴力事件:如何面对“坏”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