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的状况及问题分析

时间:2022-05-05 06:22:05

我国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的状况及问题分析

【摘要】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形成共识,即“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工学结合”模式,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在如何进行高职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上,我们探索了国外的很多种被认为是先进的、具有代表性的职业教育培养成功模式。

【关键词】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状况及问题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用人单位最有发言权,他们对学生的评价反映出我们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通过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我们发现存在两个最突出的问题:第一,75%以上的企业都希望毕业生能够有工作经验;第二,课程教学内容与岗位工作的关联度过低。这些问题反映出我们在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特别是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突出的问题。该如何解决这两个问题呢?我们该如何让学生在毕业的时候就拥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去敲开企业就业之门呢?我们应该先分析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症结,然后对症下药。

通过近些年的探索,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形成共识,即“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工学结合”模式,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在如何进行高职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上,我们探索了国外的很多种被认为是先进的、具有代表性的职业教育培养成功模式。如德国的“双元制”、加拿大的“CBE”、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模式等。这些培养培养模式无一例外的都体现了职业教育的共性:强调对受教者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与我国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端技能型应用人才”是一致的。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或专项技能培训的区别就在于既要有比较宽厚的理论基础又要要求学生有熟练的技能,在具备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着重培养他们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技能。

高职教育的新模式,对从事职业教育的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理论性更应加强实践性,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贯彻理论教学“必需够用”的原则和“以综合素质为基础,以应用为主线,以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指导思想。

如何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实施这个思想指导,我们实践教学的症结不管是理工类自然科学专业还是文史类社会科学专业都表现在下面几个主要方面:

(一)校内实践教学硬件设施严重不足。办学经费紧张,学校拿不出足够的资金去添置和更新教学设施,办学条件的改善和提高受到较大影响,其结果是直接导致为数不多的实训设备陈旧老化,实验、实训开展率较低。实践教学建设跟不上学校发展的速度,不能满足实践实训教学的需要。

(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水准不高。近些年基于教学评估的需要,许多学校每个专业都建立了一定数量的校外实训基地。但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基地都是依靠关系建立和维持的,受诸多因素(经费、指导老师等)影响,大多浮于表面,实践教学深度不够,还不能使学生全面地、系统地、高质量地完成专业技能训练。

(三)“两双”没有落到实处。一是以企业、学校的“双主体”存在问题,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和学校追求人才培养“零适应期”的目标存在矛盾,企业和社会参与实践教学的兴趣不高,大多数企业不愿接受学生进行实训;二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企业、学校“双主导”上,学校处于绝对主导地位,虽然有专业指导委员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但在最终,往往还是由学校组织并根据学校资源等实际情况最后调整取舍。

(四)缺乏完善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考核指标体系。一些院校还没有建立规范的实践教学的考核办法或没能真正落实。对实践教学的要求远没有象对理论教学那样严格,极少有学生实训课不及格,更不会因实训课不及格而不能毕业。因为学生本身对实训学习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又没有必要的压力,所以有一部分学生不把实训课当成一回事。特别是一些课程设计或实习报告,很多学生从网上下载拼凑一些内容交给老师,应付了事。老师把关不严,学生不重视,仅是走过场,背离了实践教学本来的目的。

(五)双师型教师素质不高。一些实训指导教师往往是证书型双师,他们从学校到学校,虽然考取了相应资格证书,但受自身实践能力、社会经验、学历等条件的限制,不能正确指导学生完成实验实训任务,使实习效果大打折扣。

(六)实践教学的刚性安排与自由灵活为特征的学分制存在矛盾。现阶段大多数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不管是采用2.5+0.5还是2+1的教学模式,都将实训实习安排在最后一学期或最后一年,在实践中学生即使发现了存在的问题也没有机会在学校解决——因为已经毕业了,实习没落到实处。个别专业采取的1+1+1模式(学校+企业+学校),实践效果也存在不足,面对就业形势的压力,学生好不容易找到实习或工作单位,还要请假回来学习一年,不太现实,企业是要考虑用人成本的。

关于实践课程的教学,文科管理类专业往往容易被忽视,认为管理类的教学主要是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可有可无。其实,很多管理类专业,像财务管理、物业管理、物流管理等都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同样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地开展实践实训活动。

在对毕业生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在校期间成绩优异的学生却不受用人单位好评。他们在面对具体问题时往往束手无策不知如何下手,那些我们眼中的优秀学生,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我认为管理类专业学生,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样重要。当然,和理工类专业比较,文科管理类专业对实践教学的硬件条件要求相对来说没那么高。要解决实践教学的症结,我们面临的关键是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如何对症下药。本人的想法是在硬件建设一时不能马上完全满足教学需要的情况下,解决这些症结的良药首先可以从实训教学的软件建设方面——构建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方面着手。

在我们日常的工作中,设计构建了完整的实践课程体系。对于基础领域课程,安排学生到实训基地进行观摩教学,要求学生撰写认知体会,并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交流;对于专业领域核心课程,在学校进行必要的理论学习之后,安排学生到实训基地在实训指导老师(主要为企业管理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实地操作演练,并对他们的表现做出评价;拓展领域课程,主要通过暑期和毕业顶岗实习来实施;证书培训课程,由双师教师为学生上职业技能课的同时对其进行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的培训。

本人就是物业管理专业的教师,在构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过程中我们紧紧围绕“着力建立基于职业工作过程与人才成长规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这一目标。具体的做法是:

(一)整合校内资源,相近专业共建共用实训设备。我们和其他专业共建了企业经营模拟实训室、楼盘营销实训室、招投标实训室等。同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已有资源(学生宿舍、教师公寓、后勤集团、基建工地、各种水电气设施设备等),作为实践教学的场所或器材。在还没有委托专业物业公司进行物业管理的学校,还可以考虑利用专业优势在校内建立物业管理公司。安排学生参与前台客服、会计、房屋建筑维修、水电设备维修等项目,在真实的管理环境中进行实训,这样既解决了学校的物业管理问题,又为学生提供了较好的校内实训场地。让学生在模拟环境中开展物业管理,并参与学校设施设备维修养护等工作,这样实训效果更好。达到校、生“双赢”。

(二)建立具有良好合作方式的校外实训基地。由于物业管理行业在我国起步较晚,从事这一行业科班出身的管理人才较少,企业需要本专业人才充实他们的管理队伍。为此我们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校企充分合作。“请进来”,就是利用学校专业优势和教学条件,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企业发展规划等方面的支持,同时可以聘请企业的能工巧匠作为实训指导兼职教师开展专业知识讲座,甚至校企共同举办职业技能比赛等。由于物业具有不可移动性的特点,这就决定了我们不可能象有些专业一样把项目承接回来完成,而只能采取“走出去”到企业现场参与项目,完成对应的工作任务这种方式。同时,考虑到我们参与的项目与我们教学内容在时间上可能存在差异,我们采用了“弹性分段式”教学模式,即根据参与企业实际项目的进度,适当调整授课时间和内容,制定了灵活的学分考核方式。另外师生一同到企业参与项目,也达到提高双师教师素质的目的。

现阶段,关于教学模式的问题在理论研究和观念层面大家已经达成共识,实践教学作为高职主体教学的地位已经确立;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素质的作用也逐渐为人们认可。对实践教学的理论研究在参照和借鉴国外实践教学的体系上,我们也正在探索建立有自己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迈入进一步发挥和挖掘其功能和作用的新阶段。

参考文献

[1]王华.高职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与对策[OL].中国技术教育网.

[2]陈美云,姚先霞.高职院校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

[3]侯素美.高职高专管理类专业应用性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

[4]盛承懋.关于物业管理实习的目的和内容的研究[J].

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厅2013年度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编号:B2013273)“我国高职教育实践教学及质量保障体系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上一篇:加强高速公路施工质量管理对策研究 下一篇:分析薄煤层采煤工艺优化方案实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