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滞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时间:2022-05-05 03:50:01

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滞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摘 要]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是我国现阶段的客观条件所决定的。改善生活质量,提高人口素质;加强环境保护,治理生态环境;注重资源优势,开拓新兴产业是加快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有效举措。

[关键词]西部;经济;制约因素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6-0011-02

中国西部地区是指陕西、甘肃、青海、 宁夏、新疆、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等10 个省、市、自治区。在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差异都很大,中西部特别是西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是我国发展不平衡的突出表现。党的十明确指出: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缩小地区差距,是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

1 西部经济发展现状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于2012年7月21日在贵阳了《西部蓝皮书:中国西部发展报告(2012)》。蓝皮书指出:我国西部地区加快改革开放步伐,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基础设施得到显著改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可喜成效,重点区域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呈现良好势头,社会事业薄弱环节得到加强,民族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步伐加快;民生事业全面推进;城镇功能与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城市社区建设成效显著;人口与社会结构均衡发展;环境状况有所改善。[1]

然而,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是当前我国的客观条件所决定的。特别是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相比,明显减弱。现有的资源条件下,所发展的电力、烟草、食品加工、建材、药化等产业的总体规模都不大,经济总量较小。很多西部地区的三大产业都还处于基础阶段,工业发展的速度和总量与中东部地区都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部分西部地区虽然具有较好的农业生产条件,但是农业优势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农产品的深加工与全国相比,差距仍然很明显。

2 西部经济发展滞后的制约因素

2.1 自然条件差

西部10个省区市土地面积546.2万平方千米,占全国960万平方千米陆地面积的56.9%,是我国主要的农业生产基地、能源基地、原材料工业基地和重工业基地,在中国国民经济建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青藏高原、云贵高原、秦晋高原大部分位于西部,还有大面积的戈壁、沙漠和沼泽地,耕地所占比例很低。高山、高寒和干旱、半干旱耕地居多,严重地制约着耕地的利用效率。地上水资源严重失衡,地下矿产资源分布很不均衡。 大部分地区交通条件差,气候条件恶劣,阴雨、洪涝、低温冷害、大风、冰雹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对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影响较大。受自然条件的限制,村民居住分散,农业生产落后,并且一些资源缺乏比较优势。近几年农牧业的发展多是依靠量的扩张甚至损害生态效益来实现的,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行为较为严重。

2.2 人口增长快而素质不高

西部地区贫困人口所占比例相对较高,“贫困会产生人口”的规律还在顽强地发挥作用。[2]西部大开发以来,人口增长迅猛成为我国西部地区人口基本特征之一,经济落后和文化层次低的地区人口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加上很多边远农牧区人口管理工作薄弱,民族人口问题突出,教育经费不足及师资缺乏,“越生越穷,越穷素质越低,素质越低越要生”的现象依然存在。这使得西部地区人们的自我发展能力降低,保护环境意识越来越淡薄,人均收入长期缓慢增长。从总体上看,西部地区人口质量出现了逆向优化,人口素质已经很不能适应西部大开发的客观要求。

2.3 产业结构不合理

我国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不能适应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西部地区农作物产量虽然占全国产量的很大比重,但是农业技术水平低,农产品单一,发展水平严重落后。西部地处内地,远离沿海和发达地区,交通运输、邮政通讯等基础建设不能满足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西部地区由于观念守旧,改革进程迟缓,非国有经济发展较慢,严重影响了地区经济的发展。另外,西部地区工业化程度较低,加速工业化的内在冲动十分强烈,而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多集中在初级产品领域。工业化水平滞后,市场化进程缓慢也成为西部产业结构不合理的一大特征。

2.4 生态资源破坏严重

我国已成为经济大国,但还不是经济强国。丰富的矿产资源和自然资源应是西部地区的优势所在,但过度的资源利用导致了资源的枯竭耗尽,难以支持可持续发展。急于求成的心态严重,能源资源消耗多,环境污染重,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高。目前,生态环境退化成本空间分布不均,生态破坏损失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西部地区的生态破坏损失占全国生态破坏损失的55%。

这都表明,长期以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增长方式已不能继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是目前西部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

3 西部经济发展的对策分析

3.1 改善生活质量,提高人口素质

西部地区要在着眼于增强本地区经济实力的同时,注重提高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有效控制人口数量,改善生活环境。把人民生活富裕作为目标,激发西部地区经济全面发展的活力。同时,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抓好教育工作,特别是职业教育。要将培养本区域急需的高技能高素质人才作为长远目标,通过实施“教育扶贫工程”、“春蕾计划”、“温饱工程”等,改善西部地区人力资源现状,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人口素质,加快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差距。

3.2 加强环境保护,治理生态环境

西部地区应坚持以发展经济为中心,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破坏现象,科学地实施山川秀美工程和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建设以自然恢复为主,如:坡耕地改造、沟渠治理、林草植被扩大等。生态建设与富民增收并举,正确处理好植被重建和土地合理利用的关系。通过调整人们的经济行为,辅以生态工程措施,重点解决人为生态破坏问题。尤其对重点地区实行严格的封育、退耕还草还林措施,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全面控制水土流失,对水资源采取“全面规划,区域平衡、加强调配,大力节流”的方针,实施节水灌溉,坚持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维持水资源的良性循环,有计划有步骤地治理生态环境。

3.3 注重资源优势,开拓新兴产业

要始终坚持中央关于西部大开发的方针,树立一种全新的资源观,加大对现有资源的培育和开发力度,为中西部产业结构优化注入生机和活力。采掘工业和原材料工业经营水平的提高,提高特色农牧业、农牧业加工及深加工工业的比重,并注重科技投入,信息产业、环境污染治理、环境工程建设、生态保护等。要充分发挥西部地区生物资源和民族特色,建立区域性特色经济,因地制宜地调整农林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林果业、养殖业、高效特色农业、生物药业等。另外,在发展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基础上,中西部地区应尽快实施旅游经济开发战略,积极利用各种资源,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旅游业的多层次化发展,实现中西部地区新兴特色产业的发展,使之成为西部地区21世纪的支柱产业之一。

参考文献:

[1]姚慧琴.西部蓝皮书:中国西部发展报告(2012)[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2]李佳,王青.基于灰色系统模型的西部县域产业结构分析——以陕西省渭南地区为例[J].中国市场,2011(2).

上一篇:犬儒派与道家的自然主义追求 下一篇:浅谈会展经济对城市发展的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