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品德与社会》课真正走进农村小学

时间:2022-05-05 02:55:24

让《品德与社会》课真正走进农村小学

摘要:由于某些客观和主观的原因,使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流于形式,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笔者针对这一现状,进行了分析和提出建议,现具体如下。

关键词:现状;健康成长;基本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4-0073-02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一门全新的综合课程。该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指出: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和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课程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认识社会、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可是,由于某些客观和主观的原因,使许多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常常偏离和违背这一基本理念。

一、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现状分析

1.各方对学科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素质教育已经提出多年,但应试教育模式并没有真正的改变,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学校、家长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觉得小学阶段语数才是主科,只要把主科学好了,就能上一所重点中学,根本不重视其他课程。农村小学这种现象较为严重,《品德与社会》课程更是流于形式,成为所谓的副科,学生认为这门课程可上可不上、可有可无。

2.专业教师严重缺乏,影响课程教学质量。由于受教师编制的限制,农村小学几乎没有专职的《品德与社会》课教师,《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师都是担任多门学科的教师兼任。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专研教材、研究教法、设计优秀的教案,从而导致《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方法陈旧、单一,只是局限于读文字、看图片等方式方法,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教学效果。

3.教学评价不科学,应试教育氛围浓。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效果的评价,很少重视课堂教学过程的因素,也不对学生的道德行为进行测评,既没有教学活动中“过程与方法”的考察,也不管学生是否会在了解、体验、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没注意在一堂课中学生转变了哪些态度,养成了哪些良好的行为习惯,体验了哪些情感,获得了哪些知识,锻炼了哪些能力。决定性的因素就是一张期末测试卷,并同教师经济利益挂钩。从而导致三至六年级《品德与社会》课上出现死记硬背现象,应试教育氛围浓厚。

4.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滞后。新课程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发生转变。目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方法仍然很陈旧,教学手段也很滞后。教师认为教材是教师的“教本”,学生的“学本”,在教学过程中“照本宣科”,停留在一块黑板、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上。特别是农村小学,计算机未达到普及,即使有计算机的学校,教师也很少用,无法通过网络获取信息,更新教学方式、手段。

上述几个方面,制约了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与《品德与社会》课所担任的教学任务极不相符,严重影响了《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效果,解决这些问题已迫在眉睫。

二、应对现状的基本策略

(一)提高认识,从思想上重视《品德与社会》课

提高认识,就要求教育主管部门通过各种途径,让家长、学校、社会认识到《品德与社会》课的重要性。特别是学校要加强《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工作,安排专门的教师从事《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工作,同时更要求任课教师从思想上重视,让《品德与社会》课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灵。

(二)要多方位多角度地展开课堂教学

1.广阔的教学阵地。开放性教学要打破教学场地的限制,除了在教室里教学外,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到教室以外的场所去进行教学活动。如《平安回家》一课,就可以组织学生到校外去实地了解交通标志、交通信号、交通标线,走进生活的教学要比把学生关在教室里死啃书本强得多。

2.交互的动态讨论。“在教学时要善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课标》)动态式讨论正是体现了这一教学理念,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学生主动活动和自主探究,使课堂成为信息交流所。如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一课,要让学生分组讨论“不良的生活习惯还有哪些?我们应该怎样做?”使其交流互动,扩展认知范围,形成正确的认知与行为,培养学生的辨析能力都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3.多样的情景表演。结合有关教学内容,采取讲故事、听歌曲、情景朗读、角色游戏、小品表演、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的“情景表演”。教学中分别让学生角色扮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也很受学生欢迎。这种教学形式学生能充分参与、积极表现,比较自然。4.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激活课堂。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最好的学习动因是学生对所学教材有内在的兴趣。”可见教师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电化教学能将抽象的观点、道德观点形象化,能将枯燥的定义、理论化为美好的形象,电教媒体能以它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为选用典型事例声、像结合,为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提供很大的方便条件,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高尚行为的育人作用。

总之,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目前还存在一些不足,但只要坚持立足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性,立足课内外结合,使《品德与社会》课回归生活,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统一,严格把握《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目标,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提升教学手段,必将使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达到新课程标准的目的和要求,让《品德与社会》课真正走进农村小学。

上一篇:班级管理中的激励教育 下一篇:土壤肥料学课程教学方法的实践与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