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隐现无人种地之忧

时间:2022-05-05 02:14:06

中国隐现无人种地之忧

近年来,青壮年劳力大量离开农村,奔向城市过着打工生活。80后、90后新生代农民离土地越来越远,普遍缺乏从事农业生产的意愿与技能。若不解决新生代农民弃农的问题,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将面临无人愿种地的境地。

谁来种地的困局,表面上看是因为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但实质上还是种地赚钱少、种粮利润低,这是农村出现“农民荒”的根本原因。有关专家指出,必须注重保护农业发展和农民利益,千方百计确保农民在经济成长中优先受益。同时,要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培养一批优秀的职业农民。此外,要大力推动回乡创业,鼓励一批高素质人才返乡建设新农村。

新生代农民不愿种地

一项调查显示,如果可以不受限制而自由选择居住地,中国居民普遍表现出向大城市流动的意愿。从城市和县城受访者所作选择中不难看出,近半数人首选居住地是北京、上海和广州等一线城市。而近六成的农村受访者也希望生活在城镇,尤其是年轻人居多。

分析人士表示,现行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把农村精英从农村剥离到城市,为城市化效力,客观上造成农村人才流失。年轻的一拨拨出走,年老的一批批死去,造成土地抛荒,农村逐渐凋敝。

目前中国约有2.5亿农民外出打工,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离开土地,以老人和妇女为主的留守队伍在务农人口中所占比例增高。每年开春,在田间地头经常见到这样的画面:妇女、老人在挥汗劳作,儿童在田边玩耍。

随着中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农村劳动力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转移到非农产业,新生代农民弃农现象日趋突出,农业劳动力短缺问题日益严重。

据统计,中国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社会从业人员比重已下降到38.1%,占乡村就业人员比重下降到63.4%,农业从业人员数量锐减、老龄化趋势严重,农业生产后继乏人的格局已经形成。

在校读书的90后,即便是来自农村的学生,绝大多数从未将农民作为未来的职业选择。在外找工作或经商的80后、90后也大部分不愿意回到农村务农。

如今农业劳动力季节性短缺,在粮食主产区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现实问题。黑龙江肇东一个种粮大户说:“农忙季节,每天出200元,都雇不到合格的劳动力干农活。”

农村土地荒废现象也触目惊心!在中西部的一些农村地区,80%的农民都是50-70岁的老人,他们既不懂现代农业技术,又因年龄过大而无力耕作,使得更多的土地被荒废。在广东、湖南、湖北、河南四省近十个县市,沿途两千公里的浅山区地带,旱地抛荒五成左右,水田抛荒一两成不等。

比这更严重的,是双季稻改种单季稻的大面积隐性抛荒。南方水稻主产区统计公报显示,包括建设,抛荒等因素,各省播种面积数年内下降数百万亩,其中光是湖南一省,三年内就剧降729万亩。

沿武广高铁的广东韶关、湖南衡阳、湖北咸宁,再从武汉上溯至河南信阳,再转到粤东的饶平县,一路所见,水田变旱地、旱地变荒地的现象令人触目惊心。部分旱地稀稀落落地冒出些油菜,往日遍地黄花或稻浪千里的乡村美景已不多见。二三尺长的茅草密密麻麻地覆盖着旱地,有时它们像一团乱发,有时像迎风飞舞的马鬃。

与一般家门口和马路边很少抛荒不同,部分山村几乎集体抛荒,多达三五百亩的荒地上杂草一簇簇地疯长,有块水田中央还盘踞着一棵生长了数年的野树。

有关专家认为,中国作为全球人口第一大国,农业生产缺乏稳定的后继劳动力队伍,已成为威胁国家粮食安全的严重隐患,未来十几年这一问题将更加突出,甚至可能给世界带来影响。

为何无人愿种地?

近年来,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惠农促粮的政策措施,免除农业税,下拨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机购置补贴,使农民种粮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

然而,随着物价上涨,生产成本上升,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又有所减弱。加之城市巨大的吸引力,使得越来越多的青年农民离开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土地,进城务工。

调查发现,越是地处偏远、贫困落后的农村,农民外出的数量越多,农村“老化”现象越重;相反,越是地理位置优越、相对富裕的农村,农民外出者越少,但粮食生产也越来越边缘化。

谁来种地的困局,表面上看是因为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但实质上还是种地赚钱少、种粮利润低,这是农村出现“农民荒”的根本原因。

去年入秋以来,随着粮食、蔬菜等农产品丰收后批量上市,市场上农产品价格出现大幅回落,各地农产品滞销问题层出不穷。

分析人士认为,中国农民和市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加上部分人和组织的炒作,是农产品价格暴跌或暴涨的主要原因。农产品价格像玩过山车,农民种地像是在赌博,赢利就捞一笔,输了连本钱都搭进去。

近年来,大量农民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像候鸟迁徙一样来回奔波在各大城市之间,在社会底层的行业中寻找淘金的机会,城市优越的生活环境、良好的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又与他们无关。尽管如此,大量的农民还是愿意留在城里,关键还是现实社会利益差距的使然!那些一心扑在土地上的农民“风里来,雨里往”,日夜辛劳,一遇天灾人祸,一切努力都成了白忙。

城市集中了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公共服务等诸多资源,收入和机遇是农村没法比的。因此,年轻人才拼命挤独木桥,把未来的幸福押在城里,即使城里房价物价再高,也不愿舍弃。这种人才输出成了单向流动没有回流,年轻人有走出农村的强烈意愿,却没有回到农村的普遍意识。

与农民不愿种地相对应的是,高校涉农专业严重萎缩,高校学生宁肯在城市打工,也不愿意去农村与农业打交道,造成大量农业科技人才流失。

华南农业大学副校长温思美说,原来部委所属的七八所农业大学,传统的涉农专业学生占在校生的比例不会超过20%。对一些涉农专业而言,招生的常态是:高分考生少,第一志愿少。

在近十年的时间里,农业大省贵州涉农的职业学校从13所减少到4所,涉农专业严重萎缩,种植业专业几乎停办,涉农专业招生人数仅占全省招生总数的3%左右,每年涉农专业毕业生还不到3000人,学生毕业后纷纷到沿海发达地区打工。

更令人忧心的是,因为与其他行业收入差距甚大,许多农业科研人员纷纷改行。全国有94个地市级农业科研机构的人数已不足20人,且非科研人员比重较大。

在部分地区,农业技术推广站很多年不进新人了,一个乡镇基本就一个人负责种植业。有的乡镇地域广,几十万亩的地,一个人根本跑不过来。现有的技术人员知识相对陈旧,难以操作现代农业机械和技术装备。

一方面是基层缺人,另一方面是农业院校的人下不去。华南农业大学副校长温思美表示,该校真正学农并进入涉农部门工作的人所占比例不到一半,到县一级农技站工作的更是寥寥无几。最近到县级农技站工作的华南农大毕业生,还是上世纪90年代毕业的。

分析人士表示,在这个自由选择的年代,没人能强迫别人作出某种选择。毕竟,农业的“苦”字招牌一直没有摘掉过。

对很多从事农业科技的研究人员来说,袁隆平是一个传奇。然而,袁隆平取得今天的成果付出了多少辛苦:一个上世纪50年初的大学毕业生,天天泡在田间地头,孜孜不倦地研究他的杂交水稻。

在很多人看来,袁隆平更像是一个农民。可是如今,又有多少大学生,愿意像袁老那样整天在地里劳作,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成功,把自己变成一个彻头彻尾的农民?

破解无人愿种地困局

分析人士指出,若不从战略上研究并解决新生代农民弃农的问题,人口大国将面临无人愿种地的境地。而无人愿种地的最直接原因,是市场经济下的收益盘算,种地不合算,有时还亏本。

一方面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基础依然薄弱,传统农业仍占绝大多数,生产效率不高;另一方面,种子、农药、化肥、油料、农机、电费、水费等农业生产成本仍在不断上涨,而农产品的价格仍然偏低,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

事实上,无人愿种地只是表面现象,不解决种地无利可图的现实,这种现象就会持续。如果真正实现种地有利可图,不仅可能会有很多农民不愿进城,已经“漂”在城里的新生代农民,也会争相回乡种地。

因此,必须注重发展农业和农民利益,千方百计确保农民在经济成长中优先受益。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运用科技手段提高农业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应是提高农业比较效益的必然选择。

各级政府还应进一步完善价格与补贴政策,逐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将稳步提高粮食市场价格作为粮食价格调控的指导思路;加快完善农业补贴政策,提高补贴价格,完善补贴发放方式,严格补贴监管。

同时,不妨借鉴一下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西欧国家在“二战”后,因工业高速发展,城乡差距一度迅速拉大。但这些国家相继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农业经营者须获得与其他职业的就业者同等的经济收入。

日本更是汲取了西欧国家的经验,在工业经济腾飞之初,就及时制订以缩小工农和城乡差别、实现务农劳动者和其他行业劳动者收入均衡为目标的《农业基本法》,并大力发展乡村工业等。

早在1975年,日本农业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1.7年,大体相当于中国高中毕业程度;荷兰农民大部分是高级或中等专业农校毕业,且每年有20%的从业农民进入各类职业学校接受继续教育。

美国农业部的一项统计显示,美国有20%的农民为大学学历,在200万农民中有48%拥有互联网接入技术,互联网在农民的日常生产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美国农民如果购买了农业保险,一旦土地收成比历史上平均产量少很多,或者当年的整体收入锐减,就可以获得保险赔偿。

因此,中国在继续大力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同时,应高度关注农业生产后继乏人的问题。

有关专家建议,首先要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培养一批优秀的职业农民。把农村职业技能教育纳入国家总体教育规划,健全职业教育培养网络,对未能进入高一级学校的农村初高中毕业生,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免费提供包括科学种田、养殖与现代农业等内容的职业技能教育,并颁发职业技能证书。

其次要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增加职业农民科技培训补助资金规模,扩大政策覆盖面,创新培训形式,对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每年提供免费的职业技能培训等,对具有资格的职业农民给予补贴,可把现行的粮食生产直接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向职业农民倾斜,促使职业农民有能力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市场竞争力。

要制定和完善优惠鼓励政策,促进大中专院校尤其是涉农院校毕业生投身现代农业的建设,吸引城市青年从事农业,采取保留城市户籍、提供社会保障等待遇,吸引他们成为现代职业农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要大力推动回乡创业,鼓励一批高素质人才返乡建设新农村。可以中央财政为主、地方财政为辅,设立青年农民创业基金,对普通高中或职业中学毕业生从事农业经营并达到一定规模、对返乡创业的职业农民给予相应的资金扶持。

加速土地流转,大力培育发展种养大户,造就一大批职业农民。来自吉林省的调查显示,规模在20-30亩、30-70亩的玉米种植大户,每户平均净收入分别为1.2万元和2.3万元,基本与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民工收入相当,这部分人成为职业农民后不会轻易离开农村。

(责编 张圣荣)

上一篇:“超级吃货”陈戴维的幸福生活 下一篇:一路耕耘一路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