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员德育 全员管理

时间:2022-05-05 07:39:24

全员德育 全员管理

【摘 要】德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学校德育的成果是诸多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要提升学校德育的实效性,就要把诸多德育因素有机地结合,形成一股合力。中学任课教师是德育管理队伍中的一员,学校德育需要任课教师的积极参与,以共同实现育人目标。但是,任课教师参与班级德育管理的现状却是不容乐观的。

【关键词】学生现状 管理现状 全员德育 全员管理

作为一名长期在中学从事德育工作的教育工作者,笔者非常清楚地看到:不仅在笔者所工作的学校,而且在其他兄弟学校也大致相似的存在一种困惑,那就是任课教师参与班级德育管理的现状不容乐观,而这种状态大大制约着学校德育教育的发展。因此,笔者希望通过本次探讨,能与大家就如何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现状问题来一起分享自己的所见、所思,从而在尝试中不断创造条件,以促进学校全员育人氛围的早日实现。

一、当前校园内学生的现状――任课教师参与班级德育管理的现实需要

(一)在经济社会中产生的信仰危机直逼我们的学校教育

这是节选的一段《父亲与女儿的对话》。

当一位桃李满天下的知名学者、教授父亲得知自己上高二的女儿并未在学校复习功课准备来年高考,而是在一家歌舞厅伴歌伴舞时,愤怒之余决定和女儿心平气和地谈一谈。

… …

父亲:“现在是什么时候?你才17岁,现在不好好念书考上大学,将来还能有什么前途?”

女儿:“难道念书就有前途吗?您倒是念书念到博士,著作等身,弟子三千,您有前途吗?… …”

… …

父亲:“你要是真正喜欢唱歌跳舞,干嘛不考一考艺术院校,系统地学一学呢?”

女儿:“您看那些歌坛大款大腕,有几个是系统学出来的。有很多著名人物根本就没上过学。况且我并不喜欢唱歌跳舞,不过为了赚钱罢了。我的一位小学同学三代人都不识字,但他家做生意发了大财,他也上完小学就辍学下海了,最近他爸给他建了个歌舞厅,大把钞票往里进……”

的确,在商品大潮冲击下的今天,对于金钱,中学生们的理解不再是以前的概念了,学习以及通过学习去获得成功的想法也正被他们所怀疑甚至排斥。

那么,教育工作者们,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该怎样做才能让我们的学生们相信“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呢?在精彩而丰富的现代社会中,我们的学校、我们的教育,其精彩和诱人之处到底何在?我们要怎样做,才能让我们的学生留在学校,不是因为被迫,也不是痛苦和如坐针毡,而是乐意的、快乐的、发自内心需要的呢?我们每一位站在讲台上的老师们,在责备学生不听讲、上课走神甚至逃课时,是否结合自己再问了一声:“为什么?”。上述一系列困惑,我们的德育主任、我们的班主任们,显然是不能一一解决的。

(二)在单亲家庭孩子身上普遍存在的生存意义危机拷问我们的关爱教育

曾经有这样一个案例:《为什么生我?》

这个案例讲述的是一个学习成绩优异但性格孤僻、内向、又不善于与人交往的单亲家庭的孩子在孤独、压抑的生活中最终选择在16岁生日那天卧轨自杀的惨剧。在他的遗嘱中写道:“亲爱的父母们,恳请你们在要孩子之前多多地想想孩子降生后的痛苦吧。”

单亲家庭学生目前已是我们不能忽视的一个很大的群体,在这些学生中,“为什么生我?”这样的疑问不会是个别现象,对生与死的思考也不会只让个别学生心灵沉重。那么,作为教育工作者,作为师者,我们的责任就该尽量避免我们手中的学生也出现这样的早熟、畸形而又破碎的心。

以上抽取的当代学生中诸多问题中的两个普遍问题,目的是想唤起每位教育工作者教书育人之责任心,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现象也是需要我们去面对的:比如,上课迟到、旷课――小事一桩;抽烟、谈恋爱――见惯不怪;考试作弊――是一种必要手段而非可耻的行为,等等。当然,当我们面对学生的种种问题的同时,我们还有“学生在校进一步、回到家退两步、走向社会则退三步”的尴尬与无奈。

种种现象表明,德育是一项很复杂也很艰巨的任务,要完成这项任务,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而学校部分就得靠我们每位拥有“教师”称号的人来共同努力、共同参与才行。然而,目前的状况是怎样的呢?

二、当前学校德育管理的现状――对任课教师参与班级德育管理的呼吁与期盼

(一)任课教师参与班级德育管理的现状

笔者曾经对所工作学校的60位班主任及年级主任发放了一份“任课教师参与班级德育管理”的问卷,通过对这60份问卷的统计与分析,以及从日常工作中的一些现象可以看出:

目前,在班级德育管理中呈现出明显的班主任单兵独进的状态。班级德育管理往往只是班主任的工作。同时,德育也与教学严重脱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太重视德育,虽然在上级业务部门的要求下,在教学计划中提出了教学中渗透德育,但这也只是表面上重视,其实所谓的渗透只是“阳春面加交头”――从外部强加渗透。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能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局面并没有真正形成。目前,甚至有些任课教师错误地认为,既然班主任拿着津贴,就意味着对班级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全面承包。于是,有些任课教师对班主任的工作采取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久而久之,便越来越远离班级工作和对学生的教育,甚至在自己课上发生的问题也要推给班主任去处理,还美其名曰:“孩子哭了,抱给娘。”

这样的现象必然会削弱德育管理的效率和制约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任课教师在参与班级德育管理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的原因

笔者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1. 从个人方面来看,教学成绩压力过大、部分老师管理能力欠佳、教育理论知识的失衡是三个较普遍的因素。

2. 从学校方面来看,学校在任课教师参与班级德育管理方面制度不完善、评价不合理以及培训不到位是导致教师在这方面无积极行动的原因。

3. 就社会方面来看,主要有家长对学生学习方面的要求明显重于对学生品德方面的要求所带来的压力、教育管理部门的评价导向和媒体的片面宣传等。

笔者认为,这三个原因中,一、二两项通过老师本人的努力和学校管理体制的改革是可以解决的,而第三个原因则是可以用教育成果去引导。

三、全员德育,全员管理――对任课教师参与班级德育管理的方法和途径的思考

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应“教之以事而喻之于德”。“教”是为了“育”,教书是过程,育人是目的。积极参与学校、班级管理应该是教师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任课教师如何参与班级德育管理呢?

(一)理性思考――在思索中不断提升全员德育意识

1. 任课教师参与班级德育管理

(1)课堂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应对学生加强德育管理

首先,教师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深挖教材的思想性,还要备学生,了解学生的“心”,理解学生的“情”,把握整个班情。

其次,在教学中除了要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基础教学与介绍学科前沿知识的关系,同时也要处理好课堂教学与社会教学的关系,知识教学与素质培养的关系。

(2)课后辅导中任课教师应对学生加强德育管理

课后辅导是完整的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依据学生作业的好坏,以及在班集体活动中的表现,去剖析学生的心理及思想,然后加以引导和教育,给学生提出参考意见,进而增进师生的感情,加强与学生的交往,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3)教学之余任课教师应对学生加强德育管理

除教学本身之外,教师对学生的影响还有很多方面,如日常生活、课外活动等。教师对学生多方面的影响是一种容易被忽视而又至关重要的方面。在班级举行重大的节日庆祝、主题班会、外出等活动时,任课教师应尽量抽时间参加,以了解学生、关心学生。

(4)“以身示范”,任课教师应注意自己行为的表率作用,用自己的思想、道德、作风、语言、仪表、性格、行为举止等,对学生进行无声的德育管理。

2. 任课教师与班主任共同参与班级德育管理

班主任是班级的主要组织、领导和教育者,任课教师参与德育管理的效果如何,与班主任的工作紧密相关。因此,首先,班主任要善于团结任课教师。要主动与任课教师交流思想,主动向任课教师通报班级工作,并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要尊重任课教师,真诚地帮助他们在学生中树立威信;要定期与任课教师共同商讨教育学生的方法和措施;同时还要积极争取任课教师参与班级活动。其次,任课教师一定要从教书育人的大局出发,积极支持班主任的工作;任课教师要具有责任感,要随时发挥自己的表率作用,主动、自觉地支持班主任的工作;任课教师也应当具有处理好与班主任关系的良好愿望,从我做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与班级团结合作。

(二)他山之石――在学习、借鉴中不断探索全员德育的新模式

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中国教育报》2007年6月29日第5版曾刊登了一篇题为《生生都是科代表师师都是科主任――介评山东省邹平县黛溪中学的教学管理模式》, 文中对该校新型的教学管理模式进行了较为详尽的介绍。在这里,学生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教师既是科任教师又是小班主任;在这里,体现的是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和一份全员管理的新理念。

笔者认为,该校所探索出的一系列全员管理模式,是值得各兄弟学校借鉴和学习的,也是大家都有条件学习、借鉴、实践和创新的。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德育工作的教育工作者,笔者期盼着黛溪中学的管理经验,能让更多的校园出现符合各自学校特点的、有效的、可操作的德育管理思路!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赞科夫曾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话:“当教师的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要热爱儿童……但是对学生的爱,首先应该表现在教师毫无保留地贡献出自己的精力、才能和知识,以便在对自己的学生教学和教育上、在他们的精神上取得最好的成果。”笔者认为,当所有的教师都“毫无保留地贡献出自己的精力、才能和知识”的时候,也就是全员德育氛围充分形成的时候!

【参考文献】

[1]叶澜主编,易连云.重建学校精神家园.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王敏勤.生生都是科代表师师都是科主任,中国教育报,2007-6-29.

上一篇:让英语课“馨香满堂” 下一篇:从无常观看中日两国对“现实”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