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保障房的“公共性”流失

时间:2022-05-05 03:44:40

浅析我国保障房的“公共性”流失

【摘 要】全国主要城市正大规模推进保障房建设,以期在商品房房价高企的时期能满足大部分群众的居住需求。保障房有准公共物品两方面的特征,保障房“公共性”的流失也主要体现在主体、选择利和可持续性上,对保障房“公共性”的探讨也有益于我们明确政府责任、加强审核管理、注重可持续性等,最终的目的是实现居者有其屋。

【关键词】保障房;公共性;流失

一、社会保障的公共性

社会保障的特点之一就是具有公共性,从公共管理学的视角来看,社会保障是准公共物品,它具有准公共物品两个方面的特征:一是非竞争性与竞争性同在,一方面例如在社会福利中,多一个人或少一个人享用,不会影响其他人的享用,具有非竞争性;另一方面例如在社会保险给付中,增加一个人的领取,就会增加社会保险金的供给,同时会减少其他人领取的数额,这就具有了竞争性。二是非排他性与排他性兼具:所有公民都可以享有社会福利和社会救济,具有明显的非排他性;但社会保险要在有缴费的前提条件下,才可以在既定条件发生时领取社会保险金,不参加缴费,就好被排斥享有社会保险,这样就具有了排他性。

另外,社会保障制度是人民意愿的充分体现,承认社会公民应具有平等的权利且不受公共权力的侵害,它要求政府的公共服务应尽可能体现公平分配的公共服务精神,强调以公众的基本利益为出发点其管理目的具有公益性。这就体现了公共部门活动的公正与正义,体现人民和政府行为的合法性,表明公共利益是公共部门一切活动的最终目的,必须克服私人或部门利益的缺陷,它支持公民社会及其公共舆论的监督作用。

保证社会保障公共性的存在有其重要的意义,否则可能会降低政府的公信力、降低社会保障的保障力量和可持续性,进而影响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

二、保障房“公共性”的表现

(一)政府是保障房供给的主体

保障房是我国住房福利制度的主要部分,是政府实施居者有其屋的重要措施,作为供给的主要主体,政府的价值取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保障房的社会作用。政府的价值取向应该主要体现公平、平等、正义、民主等方面,在保障房供给的各个方面都要注重以社会需求作为出发点,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保障房的供给主体除了政府,还有房地产商、银行、保险机构、企业等,他们在保障房资金筹集、住房建设方面起到了推动作用。相对于这些私营主体,政府与他们有很大的差别,政府担负着实现社会公平及保护公共利益的职责,而不是以“经济人”假设为前提的追求最大效率和个人利益最大化。所以保障房的供给要符合社会的需求,而不是一味的追求效益,对于保障房在供给过程中损害了一部分私营主体的利益,只要是不违背社会发展总体目标和社会利益的,可以给予一定的补偿,保证社会利益达到最大化,使人民的基本住房权利得到保障。

政府全程参与保障房的供给,包括政策制定、资金筹集、供给需求总量和结构的测算、公平分配等,每一道程序无不要求政府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标。保障房是有限的资源,所以政府的行为影响着保障房的利用效率和平等、公平分配的结果。

(二)保障房是选择性的社会福利

根据社会福利的供给层面、福利的意识形态和国家照顾责任的面向,可以分为普遍性和选择性两种。普遍性是指社会福利资源在分散过程中,所有社会成员,不论贫富,皆有资格享受,它强调社会福利是全体公民的权利。选择性社会福利是指社会福利资源的再分配,根据个人需求――通常是收人审查――来决定,分配给那些真正需要福利服务的特殊群体。选择性主张面向特定、特殊的群体(困难者)提供特殊的服务。

保障房的申请资格主要是通过收入审核,达到收入准入线的个人或家庭可以申请保障房。以北京市为例,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以家庭年收入和资产情况为申请条件,另外还有家庭人均住房使用面积等为条件。以家庭收入为申请条件,可以将有购置商品住房能力的人排除,禁止他们占用有限的资源,给社会困难人群提供足够的保障性住房。由于我国保障房起步比较慢,并且住房刚性需求的存在,使保障房的供给量与实际的需求量还有很大的差距,所以限制超过申请条件的人申请保障房是必要的,保证困难人群获得应有的住房可以将福利最大化

(三)保障房要有可持续性

保障房是一个长久的投入,也要考虑可持续性,包括政策的可持续和住房的可持续。保障房的准入和退出制度、保障房建设资金的来源、保障房的出租和出售、保障房的维修和养护等都对会对公共利益带来影响,提高保障房的合理性和利用率可以降低可持续的成本,减少不必要的开支,也可以避免管理的混乱。

三、保障房“公共性”的流失

(一)保障房主体的流失

政府工作机构公共政策的正确实施、有效的执行、顺畅的沟通、完善的监督,对于公共政策的实施和执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地方政府缺乏应有的动力机制和约束机制,在保障房供给中容易产生选择性实现、决策延误、监控无作为、管理制度缺失、可持续性不足等问题,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以致于影响政策效果,对社会利益的追求也就大打折扣。

根据保障房需求者的反馈,有些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的选址比较偏远,离市中心较远,配套的公共交通也不便利,住房周围的饮食娱乐场所缺乏,使得大家的出行和日常生活受到一些制约。保障房的选址牵扯到多方的利益,地段较好的地盘用来建设保障房,对于政府和房地产开发商来说是一种损失,政府将较好的地盘卖给开发商可以多得些收入,开发商的房价也可以卖的更高更好些;对于保障房需求者来说,出行和日常生活都会方便很多,能更好的享受城市发展带来的便利。实际的情况是,地方政府追求经济利益,出售好的土地获得收入,保障房需求者的需要常常被排在后位,低收入者入住保障房后,事实上是更加远离了市区,容易脱离城市。

(二)保障房选择利流失

保障房是选择性的福利,只有真正符合条件、有需要政府提供住房的低收入者才能申请保障房。可是,申请保障房也成了一件困难的事情,表面上看是政府提供的保障房数量不够,导致了很多申请者要排队等候很长时间才能摇号拿房,等待时间的长短还没有定数,让一些困难群体心急如焚;但实际上,一方面是保障房的供给数量不足,另一方面是保障房的这个福利被一些不符合条件的申请者占用了,准公共物品的竞争性体现出来了,导致很多符合申请条件的困难家庭还没有获得保障房。虽然申请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以家庭年收入、资产情况和家庭人均住房使用面积等指标为条件,但是有的申请者隐瞒或谎报了真实的数据,加之我国的收入调查制度不完善,收入调查结果的真实性欠缺,给不符合条件的申请者更大的蒙混过关的机会。保障房的选择利覆盖的人群超过了制度设计允许的范围,分给不符合申请条件申请者手上的房子是福利的流失,社会的总福利是减少的。

(三)保障房可持续性较弱

由于保障房的申请者要求通过条件审核,不再符合条件的申请者不能继续使用保障房,所以保障房的使用是动态的。但是政府机构不能及时的从申请者那里得到收入、住房等个人财产的变动情况,很难评估申请者是否可以继续使用保障房,要申请者退让保障房名额变得困难重重。

保障房项目配套基础设施也相对薄弱,建设资金压力很大,再加上建设责任主体不明确、资金不到位导致建设速度缓慢,使得配套基础设施无法与主体工程同步交付使用,给居民生产生活带来不便。另外,保障房的建设相对集中,造成低收入人群相对集中居住,容易引发社会管理问题;保障对象跨区域入住后,在社会治安管理、社会保障等方面,存在属地和户籍所在地管理上的交叉,既不便于居民生活又造成诸多管理难题。

四、结语

目前,我国的商品房房价水平依然很高,低收入者没有能力购买商品住房,政府要不遗余力的行使其职能为低收入者提供住房,使保障房突出强调它的保障性,尽可能满足低收入者的住房需求。从多个方面看,我国的保障房制度还很不完善,“公共性”的流失也较严重,涉及到了保障房的不同参与者、不同的阶段。作为保障房建设主导者的政府,更是应该约束和规范自身的行为,以追求社会利益为目标,保护好保障房的公共性。保障房制度还应坚持选择性的福利,以严格的收入审查制度为审核标准,杜绝富人获得保障房的使用权。保障房的可持续性也应该加强,用最节约成本的办法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用。

参考文献

[1] 张蕾,王海东.社会保障的公共性缺失与防范[J].社科纵横,2008(6).

[2] 谢峰,向运华.我国经济适用房制度的公共性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2010(8).

[3] 王喜梅.保障房供给中的政府失灵[J].商场现代化,2012 (9).

[4] 巴曙松.保障房制度平稳运行的挑战和中国的政策选择[J].发展研究,2011(11).

作者简介:潘攀(1989- ),女,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硕士生。

上一篇:试论如何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应用型本科人才... 下一篇:浅析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