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民族六连的阳光之家

时间:2022-05-05 03:32:13

走进民族六连的阳光之家

付出了爱,也收获了爱。“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新长征突击队”“学雷锋标兵集体”“民族团结好六连”……这些摆放在连队荣誉室的一个个牌匾,是一代代六连官兵坚持不懈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的见证。

长达6天6夜的野营拉练那将结束,最后24公里的奔袭开始了。跌倒了,再爬起来;落后了,好几双手扶过来――最终,雪中奔袭,高歌凯旋,“民族团结好六连”的火红战旗率先飘过终点。

13个民族13枝花

走进六连,就走进了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

连长叶尔兰,哈萨克族,来自风景如画的北疆阿勒泰哈巴河县;

一排长艾尼瓦尔,维吾尔族,家乡紧靠闻名遐迩的南疆柯尔克孜千佛洞;

副指导员道力刚,蒙古族,来自西部边陲的博尔塔拉草原。

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蒙古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锡伯族……一个不满百人的连队由13个民族的官兵组成,所以六连,又叫民族六连。

民族连队,是西北地区部队对少数民族官兵占多数的连队的通称。

作为连队第16任指导员,方新徽成了六连真正的“少数民族”――全连官兵,只有他和二排长是汉族。

在民族连队,语言上没有几把“刷子”可不行。

每年新兵入营,六连都有65%以上的战士不会讲汉语。有时闹了笑话,有时还产生了误会。

一项坚持多年的活动――“双语”学习,打开了六连官兵的心灵之窗。

“双语”学习,就是少数民族官兵学习汉语,汉族干部学习维吾尔语。每周半天“双语”学习雷打不动;“日识一字、周练一歌、月习一文”成了传统;“双语”晚会、演讲比赛,点亮了连队的文化风景。

当兵第2年,维吾尔族战士艾力・吾拉音就成了连队的政治理论辅导员。后来,他还当上了班长,荣获“优秀士官人才奖”。他说:“没有双语学习,我成不了才。”

语言一通,互帮互学就有了巨大空间。

哈萨克族战士多来自草原,擅长打猎,枪械训练是强项;维吾尔族战士体力强壮,5公里越野不在话下;蒙古族战士爆发力强,手榴弹投掷最拿手;回族战士没有语言障碍,学军事理论领会快……

记者曾听过一个回族老兵给一些维吾尔族新兵讲什么是“迂回”――就是绕到身后“掏一捶”!对汉语还半生不熟的新兵们一听乐了,脑袋豁然开朗。

维吾尔族的抓饭、烤包子,哈萨克族的那仁、手抓肉,回族的粉汤、油果子……在六连食堂,记者吃到了融合着各民族风味的丰盛午餐。

“好伙食顶半个指导员。”指导员方新徽说,“在民族六连,筷子头上的学问大着哩。一顿饭,吃得好了笑呵呵,吃不好了气呼呼。”

“团结基于平等,和谐需要尊重。”六连所在团团长常万琦介绍说,六连不仅严禁官兵拿彼此的风俗习惯开玩笑、严禁取笑对方独特的民俗禁忌,在饮食上也处处尊重各民族习俗,确保各族官兵每顿能吃上两道以上本民族菜肴。

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如今,“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已深深铭刻在六连官兵的脑海,并化作生死相依、血浓于水的战友情、兄弟爱。

炸馓子、烤油馕,打手鼓、跳刀郎。每逢古尔邦节、肉孜节、春节等各族传统节日,六连官兵都要办一场麦西来甫歌舞晚会共同庆祝。

在欢快的冬不拉和奔放的热瓦甫伴奏下,一首被改编的歌曲唱出了小伙子们共同的心声:“13个民族13枝花,六连的干部战士是一家……”

团结友爱得像一个人

“我叫王小义,我叫买买提,今年都是十八岁,个头差不离……哎,同志们都说我俩真像一对亲兄弟!”

这首反映各族官兵亲如一家的军旅歌曲,六连官兵人人会唱。用他们的话说,不管是谁,不论来自哪个民族,只要到了六连,就到了一个家里,都是亲兄弟。

冬季野营拉练,戈壁滩上滴水成冰。六连官兵们背负35公斤重的装备,踏着雪地快速行进。只要队伍停下来休整,他们就以班为单位搂抱成团,用体温彼此温暖,班长则不停地给每位战士搓耳朵以防冻伤。

“连队的‘抱团’传统始于20多年前的一次冬季行军。”指导员方新徽说,一名战士在深山强行军38小时之后被严重冻伤,在没有更多条件救治的情况下,当时的哈萨克族连长第一个脱下了外衣,把战士紧紧搂在一起

“把战士当兄弟待,把连队当家爱。”六连的好传统已融入每一茬官兵的血脉。

一次施工时,坑道突然塌方。党员干部马德海奋力推开身边的3名战士。自己却被碎石和尘土湮没,被战士刨出后昏迷了3天3夜。施工结束,六连被授予“新长征突击队”荣誉称号。

一年盛夏,六连组织夜间班战术训练。担负潜伏任务的哈萨克族战士木合塔尔汗,右腿突然被毒蝎蜇伤,很快昏迷不醒。

正在跟班训练的连长叶尔兰立即俯下身子,把嘴对准伤口用力吸起来。随着叶尔兰嘴里吐出一口口鲜血,木合塔尔汗的脸色由白变红。这位19岁战士的命保住了。

六连战士都爱看《士兵突击》,最喜欢班长“史今”。

看完了,小伙子们聚在一起辩论,都认为自己的班长最像“史今”――班长给新战士洗脚,班长帮瘦小战士背枪,班长偷偷往家境贫困的战士家里寄钱……

“史今”班长的故事越说越多,但最后谁也没有说服谁。

六连战士绝大多数来自偏远贫困的农牧区,不少战士参军前没有走出过草原。来到六连,他们很受到家的温暖。

哈萨克族战士叶尔宝拉提分到六连后,一连几天闷闷不乐。时任指导员王学治找他谈心,小伙子说出了心中的“秘密”:“连里维吾尔族战士多,哈萨克族战士少,一年干到头,评功评奖时哪有我们的份?”

王学治把叶尔宝拉提带到了荣誉室。“看,这是咱连的柯尔克孜族战士木尔扎别克,连里老乡只有一个,可评选时全体官兵都投了他的票。这是蒙古族战士巴特,当兵第一年就入了党,老乡掰着指头数也没几个……”

靠着踏实苦干,到了年底,叶尔宝拉提被评为优秀士兵。

一级士官维吾尔族士兵牙森江・买图尔逊说:“在六连,大家比的是工作、看的是进步,不同民族都相同,工作成绩论英雄。”

建连至今,六连已获得170多项荣誉,6名官兵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2007年,连队荣立集体一等功。

天山青松根连着根

小家连着大家,军队连着国家。六连官兵的成长,扎根于深厚的土壤。

2006年古尔邦节前的一个夜晚,独山子热电厂煤炭传输带突然断裂。断裂的后果是断电,断电的后果是无法估量的损失:石油化工城的所有工作都会停止,全城百姓将在三九寒冬里没有暖气用。

六连官兵接到命令,凌晨时分紧急驰援。官兵们在冰天雪地里展开了鏖战,一直持续到古尔邦节的当天凌晨1时。

5个昼夜的身体接力,官兵用磨破的双肩、冻裂的双手,源源不断地把3000多吨煤炭,输送到燃烧的炉膛。温暖了独山子人民。

驻守边疆保卫边疆,来自人民服务人民。光缆施工,他们用坚挺的脊背,贯通南北疆通信大动脉;植树造林,他们在亘古戈壁,为群众撑起片片绿阴。

在戈壁滩上诞生的独山子,如今灯美街靓。树绿花香。每每有客人夸独山子变美了,群众总是说:独山子美了,子弟兵黑了;独山子绿了,子弟兵瘦了。

近年来,六连官兵累计挖埋光缆200余公里,植树1万余棵,铺设草坪110平方公里,修整林带8000多平方米。

“同饮天山水,共育民族花,党的富民政策让我们告别了破毡房,帮我们脱贫致富奔小康。”滴水成冰的寒冬,巴音沟牧民达列力汗心里却暖意融融。

近年来,送党的政策进毡房、授新的技术到牧区,已成为六连官兵顺应时展的助民之举。与达列力汗一样,天山深处的10多户牧民通过官兵们传授的养殖知识和技能,先后过上了好日子。

“花儿为什么这样鲜?”

“它是用了青春的血液来浇灌!”

上一篇:艾则孜和他的“红色收藏室” 下一篇:对口援疆,造血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