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来了,学术出版能怎么+

时间:2022-05-04 09:15:15

“互联网+”来了,学术出版能怎么+

多年以来各种类型、学科的学术出版机构都在学术出版的产品和服务上进行了积极的尝试,那么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哪里呢?

热词:互联网+ 学术出版 探索

2015年两会,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一时间成为所有行业特别是传统行业关注的焦点。其实横向来看,出版业是一个很早就与互联网结缘的行业,面对互联网行业的正面冲击,经历了从逐步试水到拥抱融合。在学术出版领域,多年以来各种类型、学科的学术出版机构都在产品和服务上进行了积极的尝试,那么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哪里呢?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学术出版+”?在这些问题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已经在人文社科学术出版领域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探索,形成了一些可行的、独特的思路。

一、传统的出版服务已经不能满足科研的需求

1.科研活动获取数据的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互联网环境下,科研活动获取数据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00年,数字存储数据只占全球数据量的四分之一,到2007年,所有数据中只有7%是存储在报纸、书籍、图片等媒介上,在今天,非数字数据仅占全部数据量的不到2%。多年前,科研人员依靠在图书馆查找卡片目录来检索数据,这种方式在今天已经不可想象,原来需要几个月来完成的数据搜集,现在可能只需要几个小时就能够完成,各种类型的资源库、数据库为科研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来源。

2.以往依赖的基础数据反而成为数据获取的瓶颈

在“摩尔定律”的作用下,借助于计算机计算能力的快速发展和云计算等技术的应用,人们的处理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借助互联网,人们已经可以在海量资源中寻找和获取数据,包括规模庞大的社交数据等。接下来的问题来了,在科研活动“获取数据―处理数据”的过程中,相比互联网上的海量数据,原有的未被充分数字化利用的基础数据、基础资料仍然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特别在数据质量、准确性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往往是科研人员特别希望便捷获取到的,然而这些数据的获取却成为了现实的瓶颈。这些数据主要分布在出版机构、图书馆或者研究机构内部,是学术出版机构能去整合且应该去整合利用的数据。

二、新形势下学术出版怎么+

在这种新的形势下,学术出版必须进一步升级才能够满足学术科研的需求,这种升级和转型我们可以暂时定义为“学术出版+”。

1.数字内容资源服务是基础

数字化的内容资源服务已经是学术出版机构能够提供的一个基础性的服务,包括数字图书馆、数据库等服务模式。通过这些数字化服务手段,用户获取数据的最基本的需求得到满足了,与之对应的,出版机构也终于与终端用户建立起直接的联系,因此,这也是学术出版+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其他衍生的产品和服务都只能是空想。

2.知识服务和科研辅助是发展的方向

为学术科研用户提供知识服务和科研辅助将是学术出版融合发展的方向和路径。在内容层面,出版机构可以发挥在学科专业、内容组织等方面的特长,提供更加精准的数据支持;在技术层面,加大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内容生产的效率,提升产品的易用性和用户体验,还可以融合科研的专用技术工具等;在服务上,融合出版的理念和科研的业务需求,主动深入用户群体内,与用户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共同发展。

我们希望所提供的知识服务和科研辅助,能够更好地衔接科研人员和科研对象,通过学术出版+,打造一个“学术厨房”,科研人员无疑就是厨房中最重要的厨师,出版机构在其中既提供原料――即前期的基础支持和专业服务,又进行传菜――协助进行后期的学术科研成果推广和学术交流,促进其价值最大化。在新的模式下,我们仍然不会去代替科研人员做什么,只是让他们更便捷地进行科研。

在2013年以前,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建设的“皮书数据库”一期、二期等产品,基本是提供数字化内容资源服务,从2014年新版“皮书数据库”和“列国志数据库”的和运营开始,内容资源服务已经升级为可供定制的专业学术知识服务,能够围绕用户为中心提供一系列的使用及增值服务,并能够开展横向的资源整合和跨行业合作。现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开始与国内高校、研究机构等进行合作,并在一系列配套机制上进行创新,针对具体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需要,建设智慧学术科研服务平台,向人文社科学术知识服务和科研辅助服务的纵深挺进。

三、为什么学术出版可以+

1.出版有着与信息产业相似的属性

出版本来就是人类存储、传播信息的活动,这一特点同样也是互联网所具有的,只是互联网环境导致数据量以更加惊人的速度膨胀,数据变得更容易分享、传播和获取。因此,出版与信息产业、互联网有一定相似的先天属性,虽然我们经常使用“传统出版”的概念,但我认为所谓的“传统”更多的应指在生产方式、经营模式上,出版本身的属性并不“传统”,这一点有别于其他传统行业,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去讲“学术出版+”,否则就只能是被+。

2.学术出版+的已经不再是出版

学术出版+的是技术和模式,+的结果是服务,这些都超出了传统意义上出版的范畴,但这正体现了+的意义。在新的模型中,学术出版通过主动去+,使得出版与用户变得更加紧密,而现有的出版模式并未被颠覆和受到威胁,甚至更加稳固。因此,“学术出版+”是突破了固有的思维来做学术出版,是跳出了出版环节本身来看待学术出版在整个学术科研过程中的定位和作用。

四、“学术出版+”会是一路坦途吗

在学术出版和学术服务领域,出版机构有着长期积累的优势,不仅是拥有着大量的学术资源,重要的是能够进入学术的话语体系中,与学术科研人员在同一体系中进行对话,这是后来者难以在短时间内简单复制的。这无疑树立了一定的隐形门槛,但是,互联网的大潮正在以各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冲入各个传统行业的洼地,在大数据的环境下,谁都不会永远是稳妥的被保留选项,因此,即使出版机构占得了先机,也不会是稳操胜券,需要抓住当前融合发展的风口,以更快的发展速度主动占据市场。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突破的是思维的固定范式,需要配套的是一系列体制改革和机制的创新。

在融合发展的大思路下,“学术出版+”使出版不再被动地守在整个链条的下游,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个学术科研活动中,站在用户的角度观察和思考,去协助用户开展科研活动,促进学术的发展和繁荣,而学术的繁荣就会有更多学术成果的涌现,这当然是学术出版所乐见的。

(作者单位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上一篇:记住,理财从保险开始 下一篇:纪实类图书的出版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