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教学中的语言鉴赏探微

时间:2022-05-04 03:06:07

诗歌教学中的语言鉴赏探微

摘要:诗是语言的艺术,要读懂一首诗,必先理解诗的语言含义。诗词的语言要求精练、含蓄,同时诗词的语言又具有跳跃性。本文拟就此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关键词:诗歌;语言鉴赏;探究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2-0105-01钱钟书在《谈中国诗》中说:"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二三分钟。"这点出了中国诗歌形式上的特点:短小精悍。同时他又说:"一位中国诗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另一位诗人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这说出了中国诗歌的魅力,这一魅力具体体现在最富表现力的语言上。诗歌的语言高度凝炼,含义丰富而深刻。因此可以说,理解诗歌的语言,是读懂诗歌的第一步。

诗词作品是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出来的,作品中的词语常是作家从大量语言材料中经过比较、筛选而得到的,耗费了大量的心血。一位诗人说"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还有一位诗人说"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马雅可夫斯基也说:"你想把 / 一个字安排得当, / 那么,就需要几千吨 / 语言的矿藏"。如果一目十行地扫过去,不仔细地体会作品中每个词语的涵义和韵味,就不可能领会到作品的神妙之处。

诗词的语言,不像其它文学样式那样直露,而是含而不露,意在言外,耐人寻味。可以说诗愈隐而不露,意在字外,其味愈浓郁强烈。

能够鉴赏诗词的语言是一项必须具备的能力,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去作努力。

1.进行诗歌鉴赏,首先要了解诗歌语言的特征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歌当然也是语言的艺术。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其目的主要是建构格律以形成音乐美,从而给读者留下艺术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①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例如: "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 ;"下马饮君酒"、"日色冷青松"(王维);"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周邦彦)。以上各句中的"空"、"饮"、"冷"、"绿"、"红"、"老"、"肥",均为词类活用中的使动用法,这些词语各有妙用,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通过活用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分析诗眼极为重要。"诗之有眼,犹人之有目也。"(刘铁冷《作诗百法》)人之眼目,乃心灵之窗,诗词之眼,则是洞察诗词旨趣之窗。诗词之眼,乃是诗词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足以使全篇生辉、通体发亮的聚光焦点。②还原颠倒的语序,把握诗人的真实意图与情感侧重点。例如:词"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可以重排为"寒秋,(我)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湘江北去"。更为典型的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能重排为"欲目穷千里",并能感知倒辞是为了对偶的需要。又如"柳色春山映,梨花夕鸟藏"、"云掩初弦月,香传小树花"、"内分金带赤,恩与荔枝青"等,可以重新组合为:"夕鸟藏(于)梨花"、"小树花传香"、"内分赤金带,恩与青荔枝"。当然,重新还原的目的就是要理解诗人特定环境中的思索,美丽景象中的情趣。③注意诗词中的省略,用想象和联想去填补诗人留下的空白。在诗词鉴赏中,根据诗词所规定的"再造条件"进行再造想象,可以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还原诗歌的场景,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这是诗词欣赏的必要环节。诗词的省略跟意象的组合有关。贾岛的《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明明是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的对话,作者采用答话包孕问话的方法,精简为二十个字。在诗歌的鉴赏中,就可以根据问答,结合自己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发挥想象和联想,把省略的空白部分补充出来。其实,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的组合,借助了汉语语法意合的特点,词语与词语之间、意象与意象之间可以直接拼合,甚至可以省略起连接作用的词语。④通过体会诗中字词体现的色彩,理解诗人有意构筑的画意与诗情。欣赏时,或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中,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或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字眼,体会诗歌感彩的浓度:"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与绿道出了蒋捷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⑤抓住诗词中能粘合情与景的实词、虚词,以"融合"诗歌的情与景,体会诗歌的意境。诗歌,或借景言情,或寓情于景,或缘情布景。对于借景言情和缘情布景的诗歌则需要寻找一个情景交融的"融"合点,如:"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弧。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江汉》诗中,诗人用"共"、"同"、"犹"、"欲"四字将客观景物与诗人的思想感情自然融合在一起。与在共远,与月同孤,心视落日而犹壮,病遇秋风而欲苏,老骥伏枥的情怀溢于笔端。

总之,由于诗歌语言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的特点,往往不好把握。我们在对其进行欣赏时,必须抓住其特点,结合已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亦实亦虚,从最基础的部分做起,以逐步提高欣赏水平。

2.进行诗歌鉴赏,要用想象和联想的手法理解诗歌语言

诗人创作诗歌的重要手段是想象和联想,运用想象和联想来创造意象。那么,要理解诗歌"在言外"的意,也要凭借想象和联想。例如杜甫的《春夜喜雨》,首联中"知""乃",颔联中"潜""润",尾联中"看""重"都扣住了"喜"字,唯独颈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难于理解到一个"喜"字,但是,我们如果展开想象和联想的翅膀,马上就能豁然开朗。"野径云俱黑"这是从面上写天地之间黑得浓,黑得重,黑得无边无际,预示着透雨将至。"江船火独明"这是从点上写渔民,我们似首看到了渔民一家,正在大雨来之前忙碌捕鱼的身影,写出了渔家之喜,渔家之喜就是忧民的诗人之喜。

上一篇:绿色冶金与环境保护 下一篇:培养学生适应性心理快乐走进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