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乘法教学设计

时间:2022-05-04 02:31:23

分数乘法教学设计

一、教材背景分析

1.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分数乘法教学,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是在已学的整数乘法的意义和分数加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让学生继续巩固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理解分数乘以分数和意义,掌握其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利用整体展示,使学生找出知识的规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2.整合思路

引导学生用数一数、加法计算、乘法计算三种方式来解决问题。在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3.教材简析

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探索和理解分数运算的意义,教材安排了大量的折一折、涂一涂等活动,把图形语言作为理解的基础。实际上,教材非常重视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的结合,三者相辅相成,从多种角度为学生理解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可能。

4.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熟练地计算整数乘以分数,会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正确地进行计算。

5.教学难点

分析和解决分数乘整数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并能正确计算。

2.能力目标

能解决简单的分数乘整数的实际问题。

3.情感目标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多媒体课件出示一条围巾)亲爱的同学们,天气变凉了,我想织一条围巾。但我每小时只能织5厘米。根据这个已知条件,你能提出怎样的数学问题呢?

(学生马上回想到可能提出的是整数或分数的问题等等)

师:同学们已经提了这么多的问题。那么老师两小时能织多少厘米呢?

生:(不约而同的)×2

这个算式表示的是什么意义?你是怎样思考的?为什么会用乘法计算?

此时引导学生说出整数乘法的意义以及与数量的关系:(板书)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2.提出问题,推进新课

(1)引出课题

师:2小时织多少米?谁能列出算式来解决这个实际问题呢?

师:我们从前面分析过的数量关系的角度来理解,今天学习的就是这样的乘法算式。(板书:“一个数乘分数”)

(2)研究分数乘法的意义

①初步感知

(对于学生回答总比较贴切的教师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与表扬)

师:看来大家对这个算式都有自己的理解。那这个算式到底表示什么意义呢?

(小组讨论合作时教师巡视,并适当予以恰当的指导。)

请折法不同的学生来进行展示与交流,加深学生对这个过程的印象,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

教师根据学生的方法以课件演示,进一步让学生加深印象,虽然折纸的方法有很多,但每一种方法都是正确的。

②进一步对其理解

③拓展延伸

④归纳总结

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分数的意义:一个数和分数相乘,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3)探究计算的方法

几分之一乘几分之一的算法

大家一起猜测结果。

师:我们猜测的结果到底对不对呢?能想个办法来验证一下吗?

(学生进行操作来验证。然后全班集体交流。)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有:

方法一:用分数的意义来解释

把单位1平均分成2份,取其中的1份,并把这1份又平均分成4份,也就是把“1”平均分成了2×4=8份,取其中的1份,所以正确。

重点请同学谈一谈8是如何得到的。

方法二:化小数验证

方法三:画图或折纸

小结:从大家的思考交流中我们可以看出: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2份,取其中的1份,再把这1份又平均分成4份,也就是把“1”平均分成了2×4=8份,取了1份,所以是■(边说边板书)。

现在来观察这个等式左右两边的分子、分母是什么关系?你能发现什么问题?

(学生在观察等式从左边到右边的变化时,发现右边积的分母正好是左边两个因数分母的乘积,而积的分子正好是两个因数中分子的积。学生通过猜想:发现这可能是计算分数除法的方法。)

教师总结:我们从这个例子中推想出来的结论,是否适用于其他这种情况呢?这时可称之为猜想。想证明猜想是否正确,还需要我们进行进一步验证。

四、教学反思

本课在教学了分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本课重点就是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课堂中也重点训练了学生概括等量关系式的能力,为以后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打下了基础。学生学习分数乘法,个别学生对分数乘法计算还不是很熟练,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仍应继续提高计算能力。

(作者单位 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县高良涧中心小学)

上一篇:让数学课堂里有创新意识的音符 下一篇:148.如何激发地理学习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