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与儿童本位——关于语文教材选文标准的讨论

时间:2022-05-04 11:09:58

经典与儿童本位——关于语文教材选文标准的讨论

【评议文章】柯华桥《语文教材经典的选择与重塑策略思考——以为缘起和佐证》,原载《中学语文》2011年第11期。

【原文摘要】针对浙江郭初阳老师等人批判小学语文教材中选文经典缺失问题,文章分析了小学语文教材经典缺失的三个原因:政治功能定位,自上而下的教材编写机制,时代的碰撞。提出经典选择与重塑的两个策略:按照真实、优美标准选文与全民推荐选文。

针对浙江郭初阳老师等人批判小学语文教材选文经典缺失问题,文章分析了小学语文教材经典缺失三大原因:首要原因是教材选文的政治社会化功能定位原因。作者认为,目前小学语文教材编者将选文功能仍定位在主流意识形态的政治社会化功能上,而这样的经典文章数目偏少,才导致一些早被事实证伪的几篇教化性质的文章如《探母》等仍在供小学生们背诵。第二个原因是当下自上而下的编写机制。作者指出,当下编写机制是身居高位的教育行政官员挂帅,统领由专家学者一线知名教师为骨干的编写组,这种自上而下的教材编写机制是致使儿童视角的经典严重缺失的主要原因。第三个原因就是过往经典与当下时代激烈碰撞的必然。经典文章在当代新时代标准和观念冲击下,与当代生活距离较远的经典文章被精简掉了。

针对教材中经典缺失现象,作者提出经典选择与重塑的两个策略,一是按照真实、优美的标准筛选选文。真实有两层含义,一是选文不虚构事实,二是选文内容的生活化。优美,即文质兼美。第二个策略是编写权下放民间,让全员合力参与选文推荐。

这篇文章引出了一个话题, 即经典性是否就是教材选文的必备标准?教材需要经典,选文最好经典,一套语文教材编得好不好,经典篇目数量和质量是重要衡量标准,这是目前包括本文作者在内的绝大多数认同的观点。一般人认为,选文全部或者绝大部分都应该是经典文章,是文质兼美的好文章,是名家名篇,一般人甚至名家的一般性文章基本没有入选教材的资格。事实真的如此吗?

按照我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规定,语文科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即一方面语文科有教会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任务,另一方面还有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的职能。作为语文课程内容主要载体的语文教材是语文科这两方面功能的具体承担者,而目前我国语文教材的现状是选文作为教材的绝对主体占据着教材的最主要篇幅,因此,选文的功能也就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与人文熏陶两方面了。也就是说选入教材的文章,只要是对培养学生这两方面能力与素养有益,就是合适的。因此,教材选文实际是按照作用分类的,作用不同,选文标准不同。不顾及选文在教材中发挥的功能,单纯要求选文要是经典文章,其实是对语文科性质了解不透彻的表现。

据王荣生博士的研究,按照在教材中发挥的功能,选文可分为四大类:1.定篇,通俗讲就是文学、文化经典、名家名篇、古诗文等,价值与意义素有定评。这类选文本身就是语文科课程内容,选文要求是经典。2.例文,简单说法就是教材中作为知识例子的一类选文,选文要求是能例证知识,是否经典没要求。3.样本,就是教材中作为学生得到知识,养成习惯凭借的一类选文。这类选文的选文要求是典型,是否经典没要求。4.用件,简单说就是为学生提供信息、介绍资料、引发话题的一类选文。选文要求是适用,是否经典也没要求。理论研究的成果验证了语文课程标准的规定,也从理论上说明就教材选文来说,经典性只能是部分选文类型即定篇类选文的标准。

其实,一篇文章被认定为经典,一般都是从思想内容方面对其认定。经典是作者本身内心情感的抒发,是作者本身对世界的独特看法。这类文章对学生某些实用语文能力如写信、写日记、写便条、写说明文,与人沟通交流,作用不大。这类教材选文如果也要求用经典的话,那实在是太为难教材编者了,而且用经典来教学生,效果也未必佳。因此,小学语文教材选文不能要求每篇文章都是经典,也要为实用文体文章留相当大篇幅。现在很多人推崇的叶圣陶、丰子恺两位先生编绘的《开明国语课本》教材,这套教材中,至少有一半课文都是叶圣陶先生自己创作的,当时根本算不上经典,但我们说这套教材选文非常好,为什么,因为选文实现了帮助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信息、训练听说读写能力、培育基本人文品德等功能。借鉴王荣生博士的研究,我们认为选文尤其是小学语文教材选文不一定非要是经典,选文的经典性不是衡量教材优秀与否的必备标准。

【评议文章】刘玉梅《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语文教材——从的热销说开去》,原载《编辑之友》2011年第8期。

【原文摘要】叶圣陶、丰子恺两位先生编绘的《开明国语课本》的热销,带给教材编者三方面启示:一是教材选文要坚持儿童本位,二是语文教育要坚持常识教育和真实教育相结合,三是语文教育要坚持审美教育。

叶圣陶、丰子恺两位先生编写的《开明国语课本》,在尘封70多年后由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新出版,受到读者热烈欢迎,一度脱销。针对老课本的热销现象,本文作者总结出教材选文三个成功之处:

1.坚持儿童本位。作者认为两位作者的儿童本位思想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深刻理解儿童身心特点,二是在理解儿童身心特点的基础上对儿童身心成长进行了合适引导,三是合适引导体现在教材所有内容都指向培养孩子独立精神。

2.体现了常识教育与真实教育的完美结合。教材没有说教气息,没有一篇文章是在说教或者宣扬空洞的道理,只是教给小孩关于生活的常识和基本的做人常识,传授一个人之所以为人所具有基本品格,告诉被教育者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教材呈现的世界是儿童非常熟悉的生活场景,学生非常乐意接受。

3.注重对儿童进行审美教育。所编选和创作的文章,抓住了儿童生活的本质——童趣,在展现儿童生活的童趣中开展审美教育,注重培养充满生命活力、具有生活情趣、充满乐观精神的美的感悟者、欣赏者。

其中,作者着重分析了课本选文坚持的儿童本位思想,认为叶圣陶先生主编的《开明国语课本》体现了儿童本位思想,教材课文全部以儿童生活为中心,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取材范围逐步拓展。选文切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对儿童成长给予适当引导,注重培养儿童独立精神。这条经验,尤其值得当今教材编者借鉴。

前两年,浙江郭初阳等几位教师对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选文进行了分析,指出这几套教材选文存在四方面问题,其中有两个问题:1.儿童视角的缺失。报告指出,仅就这三套教材的课文来看,大部分都重在说教,极少有真正符合童心、富有童趣的。2.儿童快乐的缺失。在苏教版十七篇课、北师大版二十四篇、人教版二十二篇反应母爱的课文中,儿童快乐并不多见,最不快乐就是人教版《玩具柜台前的那个孩子》课文中的那个孩子。

郭初阳等几位教师指出的问题确实是当前小学语文教材选文普遍存在的问题,但仔细分析当前儿童视角缺失与儿童快乐缺失造成的原因,很大程度上与教材编辑缺失儿童本位思想,基本从角考虑选文有关,他们考虑较多的是儿童通过选文学习应该培养什么样的语文能力,培育什么样的思想品质,至于选进教材的文章是否符合儿童心理,是否贴近儿童生活,是否容易被儿童接受,考虑得不多。

反观叶圣陶、丰子恺两位先生编绘的《开明国语课本》教材,课文编选体现出浓浓的儿童本位思想,叶圣陶先生这样说明他的编辑思想:“给孩子们编写语文课本,当然要着眼于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因而教材必须符合语文训练的规律和程序。但是这还不够。小学生既是儿童,他们的语文课本必须是儿童文学,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使他们乐于阅读,从而发展他们多方面的智慧。”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叶圣陶先生几乎自创了教材中一半的课文,几乎所有文章都是儿童喜闻乐见的内容,选文中反映的生活就是儿童活生生的现实生活,如做游戏、看花、画画、上学、买东西、看戏等等。即使是其中教孩子学习写信、写日记、写便条、写借条,让孩子了解寓言、童话特点,让孩子学习如何接待客人,如何与人交往等语文基本技能的课文,也是把这些技能训练溶于孩子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如其中一篇教孩子学写借条,课文就创设了表弟向表姐借书写借条,表姐答复写便条的情节,孩子在阅读表弟与表姐互动的故事过程中学会了如何写借条和便条。再如教会孩子待人接物的《客人和主人》一文,生动呈现了主人如何接待客人,主客之间如何互动,生活气息浓厚。这也是这套教材时隔近百年重版依然受欢迎的重要原因,同时有力证明儿童本位应该是所有小学语文教材编者编选课文时必须遵守的一条选文标准。

[作者通联: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上一篇:事常与人违,事总在人为 下一篇: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