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的利与弊”疑似“乌龙”

时间:2022-09-27 03:16:11

“科技的利与弊”疑似“乌龙”

一、媒体“乌龙”事,原题再展现

每年6月7日的全国高考,语文试卷总是率先向世人揭开她神秘的面纱。而这一天,各地的作文题又是媒体关注乃至国民热议的焦点。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对于2012年高考湖北作文题,7日当天以至目前媒体的报道存在较大差异,如搜狐教育、中国教育在线、凤凰网教育等报道的是“科技的利与弊”,新浪教育的是“家书的消失”,网易教育的是“书信可不可以替代”……五花八门,真可谓“乱花渐欲迷人眼”。

对于存在或发生的同一事实,为什么媒体的报道结果不同甚至迥异?有人会说,新闻学告诉我们:同一新闻事件的六要素中,判断哪个最为关键和重要,并无固定和绝对的标准,有时和记者所在的新闻机构的性质、观点、倾向有关,有时随整篇报道的侧重点和角度的不同而转移;因而同一新闻事件在不同的记者看来,需要强调和突出的重点也是不同的,即新闻报道具有“相对性”。但这似乎很难服众,因为我们也可以强调新闻的“真实性”,报道必须真实地反映客观事实的本来面目,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及其本质特征,尤其是在面对同一对象的时候。

问题的要害就在于,媒体报道的高考作文题不是一个简单的生活事件、社会事件,而带有较强的专业性。所以在我看来,多数媒体以“科技的利与弊”为题报道2012年高考湖北作文题并流传甚广,实在是一个“乌龙”事件,至少也是疑似“乌龙”。简单地对乌龙做一个语义溯源:一种说法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香港记者在报道中以“乌龙”来翻译“own goal”,而“own goal”就是“自进本方球门的球”;另一说法源自广东民间传说,谓久旱之时,人们求青龙降下甘露,以滋润万物,谁知,青龙未至,乌龙现身,反而给人类带来了灾难。 无论何种溯源,“乌龙”现在都演进为“搞错、做糊涂事”等意。“乌龙”事件不予澄清,会混淆视听,致使谬种流传甚至贻误考生,因为明年、后年、大后年,我们还有数以万计、以十万计、以百万计的学子要高考、要作文的。

兹将2012年高考湖北作文原题再现如下: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语文课堂上,老师在讲到杜甫的《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时,不无感慨地说:“可惜啊,我们现在已经很难见到家书了,书信这种形式恐怕要消失了。”

学生甲:“没有啊,我上大学的表哥就经常给我写信,我觉得这种交流方式是不可替代的。”

学生乙:“信息技术这么发达,打电话、发短信、写邮件更便捷,谁还用笔写信啊?”

学生丙:“即使不用笔写信,也不能说明书信消失了,只不过是书信的形式变了。”

学生丁:“要是这样说的话,改变的又何止是书信? 社会发展了,科技进步了,很多东西都在悄然改变。”

……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明确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二、慢读加细思,揣摩题中意

在作文训练缺乏教材和体系的现实背景下,笔者曾经草拟了一个实用性的强化训练大纲:1.慢读细思,规避偏题——审题篇;2.追求升格,提升立意——立意篇;3.挖掘积累,素材优化——素材篇;4.操练技巧,打造亮点——技法篇;5.抓住特征,突出文体——文体篇。对应试(考场)作文而言,“切合题意”是作文的生命线,有时候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有报道说:2011年湖北文题是《旧书》,有考生写的却是自己珍视的一个旧“笔记本”;2010湖南文题本为《早》,有粗心考生考完后与同学交流,惊讶地问:“怎么是‘早’呢,不是‘旱’吗?”也许当年西南地区持续干旱,考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误以为考的是这个热点;也许是兴奋导致头脑不清,就沿着“旱”写下去了;也许还可以反映出“猜题押宝”风带来的副作用……而早在1957年,关于高考作文也有一则轶闻:说当年文题是《我的母亲》,一考生把“母亲”看成了“母校”,文章大写其母校,快交卷时才发现。于是灵机一动,加了一个结尾:“我从小父母双亡,一直以校为家,学校的老师,关心我的学习,呵护我的成长。学校就是我的家,刘芳老师就是我的母亲。”——发生偏离,及时挽救,还有点“机灵”,可是代价沉重啊,竟然要以“父母双亡”来应急!

命题作文尚能发生如此匪夷所思的偏离与失误,遑论材料作文等其他样式?在这个意义上讲,应试作文无论命题、提供材料还是话题,做到审题、立意的准确性并非一件容易的事。要做到切题,就特别需要在审题、立意环节进行专业性操练,而且针对不同题型还要采用不同策略。比如,对业内人士(教师和学生)而言,准确审题、立意的常用技法或重要“抓手”就有:分析对象(或要素);抓关键句;辨明关系;分析因果;透视本质;关注材料或作者倾向等等。而社会大众包括媒体记者对这些并不了然,所以他们有时候讲出“外行话”、摆了“乌龙”也就不是什么稀罕的事情了。而语文教育工作者有责任不让“乌龙”事件混淆视听,致使谬种流传甚至贻误考生,我还是重申前文那句话:因为明年、后年、大后年,我们还有数以万计、以十万计、以百万计的学子要高考、要作文的。

回到2012年高考湖北作文题,依据上述重要“抓手”对它进行慢读细思,看看能有什么认知上的深入或思想上的收获吧——

按照命题作文(如2011年湖北《旧书》)、半命题作文(如2009年湖北《站在 的门口》)、材料作文、材料加命题(如2008年湖北《举手投足之间》)、话题作文(如2004湖北“买镜”话题)、材料加话题(如2011年重庆题港大袁苏妹、巫溪赵世术二材+“情有独钟”话题)的类型划分,2012年湖北作文无疑属于“材料作文”。

材料提供了一个课堂情境,以老师的感慨开始、以四位学生的议论终结,展现了一个问题讨论的过程;师生五人,见解不同,有老师“书信这种形式恐怕要消失了”的担忧遗憾,有学生甲书信“这种交流方式不可替代”的自信乐观,有学生乙“谁还用笔写信”的质疑悲观,有学生丁“改变的事物很多”的概括延伸;讨论的过程有一个“就事论事”到“就事论理”的演进,由个别(书信)言及一般(很多东西)……

上一篇:语文教学要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 下一篇:高考作文高分探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