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信息技术在“嫦娥一号”卫星中的应用

时间:2022-05-04 11:08:27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信息技术在“嫦娥一号”卫星中的应用

获奖理由

“嫦娥一号”卫星是我国深空探测的第一个飞行器,在这个完全自主创新的国家重大项目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得到多项创新,促进与保证了“嫦娥一号”卫星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的研制和顺利升空。

“嫦娥一号”卫星是我国深空探测的第一个飞行器,是中国航天的第三个里程碑,这个完全自主创新的国家重大项目仅用三年多的时间就高质量地完成了,且一次成功,这得益于多方面的贡献,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其中重要因素。

同所有的卫星一样,“嫦娥一号”是大量关键科学技术的集成,在它的设计、研发、制作、发射、工作过程中,IT是它最基本的一个DNA,无处不在。比如,在立项之初就充分利用仿真手段确立了合理的方案、优化的参数,特别是最优的轨道设计为顺利完成任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建立了复杂而逼真的数字环境模型,为设计正确性验证和各项试验(力学、热、电磁等)奠定了基础。

“嫦娥一号”工程在产品设计中大量采用了改造引进及自研的各种机械、电子、高频、无线等软件,保证了设计一次到位和质量;充分利用历史数据,通过数据重用和分析仿真减少了部分试验,节省时间、经费;在产品制造中发挥了CAD/CAPP/CAM集成作用,保证了制造质量,减少了废品,提高了设计更改的快速反应能力。

在软件开发上,项目组按软件工程要求,完成了几十万条控制、数管等星上软件开发;用航天PDM软件―AVIDM进行工程电子文档如报告、图纸、图表的流转、签署、分发和版本控制的管理,形成了统一规范、保密性好、技术状态统一受控的管理模式。

在项目组织上,“嫦娥一号”项目组利用网络技术,建立了统一的桌面办公和近、远距视频交流环境,加速了研制部门、发射场、飞控中心间的信息流通;建立了以数字和半实物仿真为主的地面飞控决策支持系统,制定对应策略,保证了“嫦娥”环月、奔月的可靠性;建立了动画视频显示系统,在实际飞行数据驱动下,形象逼真地展示卫星飞行全过程,方便全国人民观察、了解卫星飞行过程;全面推进项目管理的信息化,依托AVIDM系统实现了卫星研制全过程的项目计划管理。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卫星内部的数管分系统的设计和研发上,“嫦娥一号”在继承以往“神五”、“神六”的二级分布式容错计算机系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多项创新。最终克服了地月间距离遥远、测控信号的空间衰减大等挑战,确保了嫦娥一号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综上所述,信息化多方面的贡献,促进与保证了“嫦娥一号”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地研制。

上一篇:KVM为渠道增值 下一篇:无线局域网进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