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文本语言

时间:2022-05-03 10:59:13

品味文本语言

【关键词】语文课堂品味文本语言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4B-0049-02

语文教学能否高效,在于教师能否找到生活世界和文字世界的联系点。笔者认为:这个联系点就是文本语言。“文本语言”是作者在文中表达思想感情的书面语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善于引导学生抓住文本语言,让文字世界“活”在学生们的精神世界里,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鸣,拓展学生的思维。这样,才能够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让学生成为有很强的感受力并善于表达的人。

一、在朗读中品味文本语言

教学中,我们必须像吃口香糖那样,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词句,准确把握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朗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学生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才能深刻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想。“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渐能驾驭文字。”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朗读,让他们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不断品味文本语言,不断理解课文内容,从而进一步确立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意识。

例如,在教学《散步》一课,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品味文本语言的。

教师:下面请大家走进文本,划一划课文中哪些词语和句子最能体现浓浓的亲情,请你们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一些词句。

(大约过了5分钟后,学生纷纷举手发言。)

学生1:我觉得“儿子突然叫起来:前面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这一句特别能体现这个家庭的和睦和温馨。

教师:你能把这句话朗读一下吗?

学生1朗读了这句话,读得很深沉,很有感情。

教师:谁能对他的朗读进行评价?

学生2:他读得很有感情,非常投入,很好。

教师:确实读得很有感情,但有情感是否就代表朗读得很好呢?(其他学生有些犹豫了。)

(思考了片刻后)学生3:老师,我觉得儿子是一个天真活泼的小孩,不会说得那么深沉。

教师:那应该如何读呢?

学生1:我把本该轻快活泼的语调读得很深沉,是情感把握上出现了失误。现在我再读一遍。(生1再次朗读,成功表达出了小孩天真活泼的情感。)

从以上案例我们不难看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和挖掘学生这一丰富的资源,积极提倡民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初中语文课的教学中,让学生对文本进行反复朗读,在读中品、在读中悟,方能让学生们在平等中对话,学会不断思考,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的语文素养。

二、在体验中品味文本语言

吕叔湘先生说:“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课堂中的语言品味点可以是文章中的精彩句段,可以是写法上的独特之处,可以是句式上的有意变化,可以是修辞上的别具一格等凝聚着作者的心血的语言。而品味方法的经常运用和对学生的训练,确实能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和领悟能力。教学中,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品味文本语言。

1.比较体验。“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这一句话点出了语境在文本语言中的重要作用。假如离开了具体的语境,就不能判断一个词或者一个句用得好或差。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比较体验中品味文本语言。例如,《天上的街市》有这么一句诗:“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在这一句诗中,“朵”字是一个很平常的量词,但在这里却给整首诗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把“朵”换为“颗”进行品读。学生通过比较体验,自然能够感受到作者在这里用“朵”字,能给人以一种联想,从而感受到作者用词的精妙。

2.模拟体验。在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一些课文描写人物时动词的应用特别到位。这时,引导学生通过模拟体验就能够感受到作者用词的精妙。例如,在《孔乙己》一文中,鲁迅先生先后两次勾画出孔乙己付钱的情景,前面写的是“便排出九文大钱”,用一个“排”字生动地显示了孔乙己的穷而炫耀富裕的酸性,也表现了其诚实迂腐的性格。后面写的却是“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改用一个“摸”字,让人一眼就可以看出孔乙己这时候一方面已经年老体衰、酸气全无;一方面又突出了孔乙己穷困潦倒、生计维艰。“排”“摸”一字之差,一针见血地指出主人公前后遭际命运之别,其概括力之强,令人叹为观止。学生通过模拟体验,就能够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交流。

刘勰在《文心雕龙体性》中写到“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盖沿隐而至显,因内而符外者也。”意思就是指藏在作者内心的情和理决定了表现于外在的语言、笔调、韵律等。所以文本中字词的使用,句式的选择,篇章结构安排以及各种修辞都是与作者的人文品质紧密相连的。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炼字的角度品味课文恰到好处的言语,有意识地将一篇作品的言语推至学生注意力的中心。由此引导学生依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审美趣味、直觉能力去积极参与文本的再创造,实现学生经验与文本的融合。以上列举的只是引导学生体验语言的两种主要形式,在具体的教学中,还有很多方法,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及情境灵活运用。

三、在想象中品味文本语言

在教学中,我们要依据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指导学生用已有的语文知识和生活经验,展开合理的想象,把文中描写的人、事、景、物变成生动的画面。文本语言具有很强的形象性,在语言文字的背后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意境。初中生由于年龄、知识、阅历的局限,很难感悟文本背后的意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根据文本内容展开想象的翅膀,促使他们更加深入地品味文本语言,触摸文本背后的意境。

例如,在教学《天净沙秋思》一课,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枯藤老树昏鸦”“断肠人在天涯”这两句诗背后所描写的悲秋景象和诗人的思乡之情,我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想象力。课堂上,我让他们根据诗句的内容去画一画诗的情境图,使学生在画的过程中感受到“枯藤”“老树”等蕴含着的意境以及“断肠人”这个词语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情感。接着,我再引导学生通过诗配画、画解诗的形式进一步对这首诗的内容进行深入解读。这样,学生就在理解、讨论、思考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到了文本语言所蕴含的意境和情感。

从这一实例中我们可以看出,由于学生受阅历和阅读经验积累的限制,对文本、对人物的体悟和认识上难免会有所偏差,这时,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学生通过与文本对话来理解文本语言,解读文本语言。

总之,语文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文本中相关信息的沟通与联系,着力于文本语言的品味,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积累和丰富学生的人文情感。这样,才能让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更高效。

备注:本文为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健文化背景下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编号:110902739)研究成果。

(责编马超勤)

上一篇:以人格平等实现教育目标 下一篇:班级管理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