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奥秘 9期

时间:2022-05-03 08:32:57

人体奥秘 9期

天生一、投掷冠军

人类在很多方面都出类拔萃,但说到体能,许多动物都超过我们。黑猩猩比人强壮三倍,人的弹跳能力与一些动物相比也很弱。如果举行一场动物奥运比赛,人类无疑将在奖牌榜上差不多垫底。

但请不要这么快就自暴自弃,因为有两个项目人类完全能问鼎金牌,并以此证明:人体是一架多么杰出的机器。不仅如此,没有了这些生理能力,我们就不可能智力超群。

乍一看,人类想在跑步中胜过动物是不可能的。最好的运动员能在短时间达到最大时速——大约45千米/小时,而猎豹很容易就能达到这个速度的两倍。灰狗、马甚至黑猩猩都能超过这个时速。2012年奥运会上,男子10000米跑冠军用了27分半钟多一点跑完了这个距离,而一匹赛马为此只需不到20分钟。

然而,超过10000米,人类就可能胜出了。一个训练有素的运动员能以20千米/小时的速度连续跑好几个小时,堪比大自然的耐力专业选手,例如野狗、斑马、羚羊和角马。

这种能力取决于对脚、腿、臀、脊柱甚至胸腔的解剖结构适应,而这种适应在大约200万年前的人类谱系身上就已出现。2004年,两位科学家提出人体很适于长距离跑,或许这是远古人类适应捕猎(把猎物追得精疲力竭)或“捡便宜”(让我们能与狗和郊狼竞争四处可见的动物尸体)的结果。不管是哪种方式,长距离跑都可能为早期人类提供丰富的蛋白质来源,从而支持人类大脑的迅猛发育。

如果马拉松夺冠还只是一种可能性,那么标枪金牌就非人类莫属了。其他灵长类动物也可以用力抛掷东西,但它们都从腋下抛出,目标很不准。只有人类能从肩膀以上强有力并准确地抛射物体,例如矛或石头。这种能力取决于多种独特的解剖结构,比如人类的肩膀比起其他猿类来说更向前倾,更能自由旋转,人类的手腕看来也更适应抛掷动作。

科学家指出,准确的臂上投掷对人类进化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除了能让人类捕猎和争夺所有重要的蛋白质,还被认为驱动了与运动有关的大脑改变,从而支持了语言和技术的演化。最重要的是,能够从远距离射杀猎物,这导致了一场社会变革。个体不再能通过恫吓称霸,合作变得十分重要,因此,导致出现了独特的社会组织,而这让文明成为可能。所以,给予你的惊人体格该有的荣誉吧,人类的成就并非只是大脑的产生这一项。

奇怪的身体行为

既然是自己的身体,你可能会认为你能控制得了它。然而,在你平静的身体外表下,潜藏着任性的本能和冲动,它们争相逃离,让你处于尴尬境地。这些被认为不雅的行为——打屁、打嗝、抓痒和打哈欠,等等,你我都不陌生。尽管自古以来这些行为一直令人很好奇,但科学界却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它们——研究这些不齿的行为,似乎有损科学的尊严。不过,这些方面的研究现在终于有了一些进展。

打哈欠

不管打哈欠的目的是什么(这方面仍有很大的争议),有关哈欠的最引人瞩目的一点依然是它的传染性。当我们看见别人打哈欠,我们的身体就会立即被一种原始的、难以抗拒的神经学过程绑架。想象一个嘴大张、眼眯起的打哈欠者,深吸一口气再迅速呼出,你是否也打哈欠了?

哈欠如此具有传染性。不管你是看到、听到、读到甚至想到打哈欠,你都可能打哈欠。科学家向志愿者播放人们打哈欠的无声录像,结果5分钟内大约55%的志愿者都打起了哈欠,几乎所有志愿者都报告说想打哈欠。

从进化的观点看,无意识的哈欠很古老,出现在大多数脊椎动物身上,而传染性的哈欠相对近代才出现,而且仅限于社会性的动物,如黑猩猩和狗。对人类来说,无意识的哈欠在子宫里就出现了,而传染性的哈欠要到4~5岁才出现,这差不多也是孩子开始能把精神状态归于自己或他人的时候(这强化了传染性哈欠与社会性有关的理念)。虽然哈欠的神经生物学原理仍未明朗,但很清晰的一点是,当它发生时我们的从众心理无法控制。随着一个哈欠在组群中传播,它激起的生理学涟漪和情感联系,把一个个的个体变成了一个超级生物体。

发痒

发痒真是一种折磨,但也有它的好处。皮肤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因此在神经学上我们做好了维护皮肤的完整性的准备。于是,当被害虫、毒花及其他刺激物威胁时,痒就指引我们到达问题区域,激发我们抓痒,目的是清除入侵者,镇压不适感。只有皮肤而非内脏器官才会发痒。我们也会对可触知的假警报做出抓痒的回应,例如湿疹、脚藓、牛皮藓、甲状腺病、糖尿病和一些神经疾病。痛能抑制痒,但过猛的、伤害身体组织的抓痒虽然能提供暂时的舒服,却可能产生更严重的发痒,从而把我们带入无休止的“发痒-抓痒”的恶性循环中。

和哈欠一样,痒也有传染性。看见别人抓痒、参加关于发痒的讲座或者看能让人产生痒的害虫例如虱子的幻灯片,你都有可能感到发痒。甚至读到这里时,你可能已经觉得痒痒的了。痒的传染性有着进化学上的意义:邻居的跳蚤可能已经爬到了你身上,但只要你已经在抓痒,那么这些害虫就跑不远了。

打嗝

随着横隔膜下扯,肋骨之间的肌肉收缩导致突然吸气,声门立即闭合产生“嗝”声,打嗝就开始了。打嗝的目的至今不明,但这种谜—般的行为却是胎儿期最常见的行为之一,暗示打嗝对于发育有作用。打嗝始于妊娠大约8周时,在10~13周达到顶峰,然后在人的一生中逐渐减少。但对于不幸的少数人来说,打嗝会在晚年卷土重来,甚至一次打嗝会持续48小时以上。受这种罪的男性比女性多9倍。有人连续打嗝67年,好在睡眠期间打嗝通常会停止。

当得到某些暗示时,脑干中的“打嗝发生器”就开始导演广泛分布的打嗝的神经和肌肉组件。这些暗示(即打嗝原因)从胃膨胀和食道刺激,再到多种胸和神经疾病都有。治疗方法更加多样,例如屏住呼吸、漱口、擤鼻子、吃糖、喝热开水、突然惊吓打嗝者、把手指放进耳朵,等等。其疗效因人而异。科学家满怀期望地站在一个打嗝者的身旁,手握麦克风,似乎要问他一点什么。这时,打嗝者竟然停止打嗝了。这种新发现的方法据说对儿童特别有效。

呕吐

如果你吞下了有毒的物质,你的身体会使用一种有效而猛烈的反应去排斥它,这就是呕吐。然而,当你只是看到、闻到或听到别人呕吐时,你也会恶心。这又是为什么呢?科学家发现,女中学生尤其会这样。群体活动中,只要有人呕吐,就很可能引发多人呕吐。学生们会报告说闻到了类似汽车尾气或阴沟的气味,或者奇怪的食物饮料气味。不过,这种呕吐很快就会停止。

传染性呕吐看上去是身体失调的一个主要例子,但从进化意义上讲,它却是适应性的、让群体中每个人都能为第一个中毒者感同身受并且受益(拒绝毒物,或者也排除毒物)的行为。假警报虽然讨厌,有时却能避免真的危机。事实上,南美洲和中美州一些土著通过天然催吐剂引发群体呕吐,以此达到净化和团结的目的。自我挠痒

我们不能自己挠痒自己。这其实很幸运,不然的话,我们就会进入神经质的连锁反应之中,以为自己触摸了什么东西或者被什么东西触摸了。

我们不能自己挠痒自己这个事实,也证明了挠痒本质上是一种社会行为。它是人类之间的一种重要的接触性的联系手段,是婴儿早期与关爱者进行无语言对话的基础。尽管一些人自称讨厌挠痒,但朋友之间、恋人之间、家人之间的挠痒并非少见,这都是为了表达爱慕与关注。挠痒产生的呼吸吃力是笑的起源,即黑猩猩被挠痒时的气喘演化成了现代人的“哈哈哈”。

打屁

粗鲁的打屁行为,自古以来就引起人们关注。人们对消化道微生物群的重要性的越来越多的关注,让科学家对打屁行为也越来越重视。一个看似无聊的问题是:我们为什么要用嘴巴而不是屁股来说话?

其实这个问题也并不那么无聊。人体没有哪个部分是专门为讲话而进化出来的。我们的嘴巴是用来讲话的,同时也是用来吃、喝、呼吸和呕吐的。声带是两个组织皮瓣,它们充当封盖,不让食物和饮料在我们吞东西时跑进气道。那么进化过程为什么不让我们用屁股说话,而偏偏要用嘴巴呢?答案是:口腔和声道有嘴巴、舌头、牙齿和喉咙来塑造声音,屁股却没有这些东西。有一个例外,鳕鱼就是用打屁来互相交流的,但它们只是一个另类而已,而且它们打屁时会引起饥饿的杀人鲸的注意,后者会循屁而来。

人体:形态大小纷呈

我们每个人都有脑袋、四肢和相同的器官。但我们的体形和个头却各异。此外,我们的形态大小一直都在演化中,过去、现在和未来都在变化。那么,现代人类究竟有多么可变?个人身体的哪些方面是独特的?未来人类将会是什么模样?

没有哪种生理特征比身高更明显。世界上最矮的人是非洲一个部落的人,平均身高1.37米,世界上最高的人是荷兰人,平均身高1.84米,两者的平均身高相差47厘米。对欧洲裔人而言,女性平均身高1.65米,男性则为1.78米。身高差异源自于遗传因素、营养状况和儿童早期健康水平的复杂组合。基因影响可追溯至远古。190万年前生活在非洲平原上的人类祖先很高,大约为1.83米。他们有着长长的腿,窄窄的身体,这是为了适应在长距离搜寻食物的过程中保持身体凉爽。但随着人类向两极迁移,他们的身材开始变短,但同时变得更壮实,肋骨和骨盆变得更宽阔,这或许是为了减少身体的散热面积。到了热带,人类进化出了最矮小的身材,这可能首先是为了减少热量的产生。

现在,科学家认为基因因素占到了身高差异的80%(迄今已发现超过50个与身高有关的基因变种),其余20%则是生命头两年的营养,以及身体是否把一部分本来应该用于生长的能量用在了抵抗疾病方面。这个20%基本上解释了为什么一些人种整体上在增高。例如,荷兰人1990年的平均身高比1860年增加了16厘米,这归因于营养和医疗保健水平的提高。然而,健康和营养都很好的西方人这几十年来的身高增长速度一直在减缓,这又暗示基因对身高还是有限制的。

如果说人类的身高一直在变化,那么体重和体形更是如此。根据一项估计,全世界范围内人群平均体重的差异高达50%,即便把最矮小的侏儒排除在外也是如此。但是,无论在哪里,都朝着一个同样的、却非健康的体形趋势发展—腰围变大,这是营养越来越好的直接后果。

2002年的一项研究发现,尽管儿童的体重与身高的比值在20世纪90年代和70年代保持不变,但实际上儿童的平均脂肪量增加了23%,它表明儿童的体质在变弱。

对未来的预测并不乐观。但令人安慰的是,我们每个人的身体在很多方面都很独特,例如脸型、耳朵形状’和指纹。事实上,一个人的独特性还可能延伸到从肚脐形状到内脏器官位置的身体每个地方。

作为一个物种,人体可能已变得越来越高、越来越胖也越来越弱。但令我们每个人可以聊以的是,从个体上而言,我们一如既往地独一无二。

身体的—切都在手上

荷兰画家伦勃朗(1609-1669)显然从直觉上懂得这部分标题所言,他画手和画脸一样细致。手能揭示一个人的大量信息,例如地位、年龄和生活方式。科学研究发现,手能说明人的一切,诸如发育、个性、健康,等等。

像语言一样,手也把人类定义为一个物种。手势可能是语言的前身,手势至今处在人际交流的核心地位。一些文化把手势发展成为一种艺术形式,例如中国傣族、印度、印尼巴厘岛的传统舞蹈的典型特征就是精确的手势,其中每一个手势都有特定的意思。最重要的是,手的复杂设计让我们以有别于其他任何动物的方式与世界交互。从写字、绘画和作曲到建造核电站,我们做的几乎每件事都具有独一无二的人类特征。准确有力的抓握能力是把人类和其他灵长类动物区别开来的关键。当人类和黑猩猩从最后的共同祖先分化开来后,我们的手掌变短、变宽,变得更弯曲,拇指变得比其他灵长类动物都长,这让拇指、食指和中指能合力抓住不同形状的物体,也抓得更牢和更准。我们还演化出了更平的指骨尖端,它们支撑多肉的指垫,从而提供更大的感知区域,并且让我们握物体更稳。

科学家相信,这些特征是与我们操纵工具的能力一起演化出来的。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古老工具的年代在260万年前,而人类特征分明的手形在大约300万年前的古猿身上已经呈现。这暗示早期人类经过长时间而发展出了割、刮、挖等技巧。而能够握成拳头,较短的手指能弯曲到手掌,再加上有一根长长的拇指做支撑,这些可能赋予了男人相比于其雄性祖先而言在竞争配偶方面的优势。我们的手的形状是在灵巧性和打斗性之间的妥协。总体而言,女性的手比男性的灵巧。

不管是什么进化力量在塑造人类的手,我们都不是天生的巧手。儿童必须通过学习才能逐渐学会抓握物体。1岁左右,他们开始用整个手掌来抓握东西,并学会使用拇指和食指,而更精细的协调则需要至少10年才能完全掌握。一个人是左撇子还是右撇子,大部分由基因决定,但儿童能学会在必要时利用不偏爱使用的那只手。事实上,我们总是在学习用手。直到不久前,我们还习惯于打字机大小的电脑键盘,但我们很快就适应了智能手机的微型键盘。

然而,还是有一些事情是我们的手完成不了的,例如电脑打字时一次只移动一根指头,原因是每根手指都是由神经回路和生理纽带相互连接的,例如无名指和小指共有一根肌腱,使得两者很难独自运动。

因为手有大约17000个不同类型的受体,所以一只手的感受能力和眼睛相当。其中,触摸敏感度看来和听力共享基因。听力差的人看来触觉也不太敏锐,可能是因为听力和触觉都涉及机械感觉的受体。与之相反,盲人常常能识别很多不同的触摸感觉。此外,妇女的手的敏感度大于男性,这是由于她们的手指较小。

男女两性的手还有另一个方面的区别。男性的食指一般短于无名指,而女性的这两根指头更倾向于等长。2003年的一项研究发现,这两根指头的长度比值反映了胎儿在子宫里面临的雄性激素水平。之后又有数百项研究揭示,这个比值与包括性倾向在内的一系列特征有关。更“雄性”的比率与敢于冒险、金融头脑、崇尚运动等特质呈正相关。

每个人的指纹都是独一无二的。指纹形成于妊娠第10~16周。尽管基因会影响指纹的模式——窝漩、圆圈和拱形,但指纹的细节却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胎儿在子宫中的位置。所以,即便是同卵双胞胎,他们的指纹也是不一样的。

我们为什么会有指纹?指纹或许会增加触摸物体的敏感度,通过允许皮肤伸展来保护指尖,或者在湿润条件下有助于排水。令人惊讶的是,认为指纹能增加摩擦,从而提高抓握力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虽然指纹不变,但指甲却能反映健康和营养状况。指甲的颜色、光滑度、形状、是否有棱线等并不总是疾病的第一指针,但确实能表明从缺乏维生素到心脏病和癌症的一系列问题。例如,黄色指甲可能意味着糖尿病,半白半暗的指甲暗示肝病和肾病。深色的水平棱线则不用担忧——它们通常是衰老的自然结果之一。

吃多了会胀死人吗

1891年4月22日,斯德哥尔摩市一个52岁的马车夫——埃勒先生吞下了一瓶子的鸦片丸。房东发现后,把他送进了医院。医生们立即对他实施洗胃,使用的工具包括一个漏斗、一长截管子和温热水。

当时的医疗技术比今天粗陋得多。医生把埃勒重重地按倒在椅子上,把管子他的胃里,多次快速灌进水洗胃——埃勒最终成为了最后死于这种野蛮洗胃方法的几个受害者之一。

把一个人的胃灌满直至爆裂,这实在是一个近乎不可能的奇迹。胃有一系列的保护性反射,当你的胃因吃得太多、喝得太多而胀大到一个临界点时,胃壁上的拉伸受体就会提醒你的大脑,大脑则发出“你已经饱了,不能再吃喝”的指令。它会让你打嗝——胃顶部的扩约肌短暂放松,排出气体,从而得到缓解,恢复一定程度的安全。不过,如果这时你依然还吃还喝,报警信号就会更明显:疼痛、恶心、反流。在到达破裂点之前,健康的胃会排空自己,除非因为什么理由让胃不能排空。以埃勒为例,鸦片就是这个理由。他当时显示出强烈的呕吐欲望,却吐不出来。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埃勒的胃破裂?这种情况就连当时的验尸官也是头一次见到。是不是水量或水流的力量在其中起了主要的作用?为查明原因,验尸官决定用死人做实验。最终用于实验的尸体多达30具,它们都被放在实验室的椅子上“坐”着接受实验。验尸官发现,如果胃排空机制不起作用,例如一个人处于吸毒后的恍惚状态或者这个人死了,那么胃再被灌入3到4升水通常就会破裂。如果慢慢灌,或许需要灌6到7升。

在非常偶然的情况下,一个意识健全者的胃也会破裂。据一份1929年的报告,有14人吃东西把自己吃到了胃破裂的地步。这些人胃里最具风险的东西恰恰是看似最没有风险的东西:小苏打(碳酸氢钠)。小苏打以两种方式提供缓解:中和胃酸,产生气体,而气体促进打嗝。

不久前,美国迈阿密一名患有易饿病的31岁女心理学家死在家中厨房地板上。她的腹部严重膨胀,胃里竟然装着总量超过9升、根本没怎么消化的热狗、花菜和早餐麦片。尸检人员还发现,死者尸体一头倒在一个橱柜上,四周堆满各种食物、打碎的饮料瓶、开罐器和杂货袋。而对她造成“致命一击”的是一盒部分空了的小苏打。她的膨大的胃并未破裂,但胃把横隔膜挤到了肺部,导致她窒息。尸检人员相信,她服用的小苏打与胃酸反应所产生的气体,很可能迫使一只几乎未咀嚼的热狗向上推撞胃部顶上的食管扩约肌,并且让热狗停留在那里,从而阻止她打嗝或呕吐。

如果一名妇女的腹大如鼓,肚脐都翻出来了,那常常是因为她有身孕。但在1984年的一天凌晨4时被推进英国皇家利物浦医院的一位妇女,显然不属于这个情况。她身怀的是一顿大餐——1千克肾、1千克肝和牛排、两只鸡蛋、500克奶酪、250克蘑菇、1千克胡萝卜、1棵花菜、两大片面包、10只桃子、4根香蕉、两个苹果、李子和葡萄各1千克,还有两杯牛奶。总共近9千克食物。她的胃最终破裂,她死于败血症。

已知接近这名利物浦妇女创下的暴食纪录的唯一的人,是一名简称“特克”的日本裔男子。他在“大胃王”比赛中一次吃了8千克再多一点点的牛脑。2006年,科学家对比研究了美国“大胃王”第三名蒂姆的胃和一名普通人的胃。科学家要求他们在12分钟内吃下了尽可能多的热狗,然后通过高密度钡餐和荧光镜跟踪热狗所夹的香肠在两人的消化道中的运行情况。科学家猜测,“大胃王”们的胃排空应该比一般人快。换句话说,通过把食物更迅速地排到小肠,“大胃王”们的胃能容纳更多的食物。但结果正好相反。两小时后,蒂姆的胃只排空了他所吃食物的1/4,而另一人的这一数字为3/4,这与一个典型的胃的数值较为接近。

在吃到第七只热狗时,那人对科学家说,再吃一口他就会生病了。荧光镜显示,他的胃几乎还未开始膨胀。而此时,蒂姆已轻松拿下36只热狗,他的胃严重膨胀,占据了上腹部的大部分。蒂姆还称,他并未感觉疼痛或恶心,甚至也没有感觉吃饱了。他看上去的确也很轻松。

但问题依旧:“大胃王”们的胃是天生就逆来顺受,还是多年拉伸练习的结果?是他们的胃吃得再多也不会不舒服,还是他们一再漠视大脑发出的“不能再吃了”信号的结果?美国“大胃王”第七名艾里克对科学家说,两个原因都有。天生的拉伸能力强的胃只是一方面原因,职业“大胃王”还需要通过每天的练习和训练,把身体的局限性撑到最大。艾里克尽管有“大胃王”的天赋——他小时候饭量就很惊人,但却不是一鸣惊人的。他首次参加“大胃王”比赛时吃掉了1300克的食物,而冠军吃了2700克。难道“大胃王”们的胃就不会有不舒服感,吃得再多也不会出现反流?蒂姆道出了其中的秘密:吞下去,再吃再吞,尽量忍受不适感。“大胃王”比赛对反流的评判标准是:只要吃下去的东西没吐出来,就不算反流。

艾里克透露,训练“大胃”的最便宜材料就是水。比如他自己现在一次就能连续喝下总量大约9升的水,而他刚踏进“大胃王”生涯时还喝不下4升水。如此看来,“大胃王”绝对不只是天生的。

本文绝对没有任何鼓励充当“大胃王”的意图,而是旨在形象地介绍胃的极限。事实上,像“大胃王”这样的比赛,既令人匪夷所思,也堪称是对自然人体的暴疟。

人体皮肤探奇

人体皮肤生态系统中主要有三种类型的栖息地:油性的、干性的和湿润的。这些栖息地中的“居民”有真菌、病毒和白蚁,但最多的还是细菌。人体表面每平方厘米就有10亿个细菌。

先让我们来看双眉之间的区域(简称“眉间”或“印堂”)。对细菌来说,这是一个“油脂绿洲”。这里的一种主要细菌是痤疮乳酸杆菌,这种棒状细菌安家于发囊里,吃的是皮脂——由脂质分泌腺分泌的、有助于皮肤防水的蜡状油性物质。痤疮乳酸杆菌一度被认为是引起青春期红斑的罪魁祸首,但最近的研究表明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实际上,健康的发囊中只有一种细菌,而痤疮发炎的区域中有多种细菌。占据发囊的痤疮乳酸杆菌,事实上阻止了更多恶毒细菌的入侵。

接着来看眉毛,它们的底部有白蚁在攀登。这些通常在夜间活动的八足恶魔是蜘蛛的近亲。人的面部生活着两种白蚁,它们露营在发囊中,以皮脂为食,在缝隙中和产卵。虽然体长不过0.4毫米,它们的口器却很尖利。它们还掠食我们的朋友——痤疮乳酸杆菌。最近的研究暗示,这些白蚁可能会引起酒渣鼻和红斑痤疮。白蚁死后会分解,而它们终生储存的粪便播撒进入皮肤微孔,引起发炎。

人的鼻孔形成了一个湿润的生态环境。它们是细菌聚落的战略要地,也是无情的细菌大战的战场,战争结果可能决定着宿主——人的生死。

鼻孔被棒状杆菌和多种葡萄球菌主宰。后者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臭名昭著的耐药菌株MRSA。通常情况下,金黄色葡萄球菌被鼻腔中的好居民——表皮葡萄球菌阻止在此安营扎寨。然而,当前者比后者多时,前者在与后者大战后还是会入侵。表皮葡萄球菌有一种化学武器——它分泌的一种特殊的酶能阻止入侵者壮大。

类似的大战有助于把其他病原体挡在鼻孔外,其中包括会引起肺炎的葡萄球菌。事实上,这类大战在整个^体表面上可谓到处都在进行。

如果能站在一个人的胸部,就能看见上半身最大的奇观之一:由死亡的皮肤组成的皮屑从头皮纷纷落落地飘下,它们是马拉色氏霉菌属真菌的杰作。这种真菌吃的是由皮肤产生的油脂。所有人体上都有马拉色氏霉菌属真菌,但一些人身上的这种真菌多得失控,其副产品油酸会刺激头皮,使后者变干而脱落皮屑。

人的腋下气味通常都很明显。不必惊慌,这种气味是由腋下细菌聚落在泌离腺进食时产生的。人们不遗余力地清除这种气味,为此而使用的除臭剂、止汗剂和抗菌皂使得腋窝成为人体上最动态的生态系统之一。

肚脐作为潮湿而温暖的“绿洲”,常常会逃过肥皂和同类物的打击。科学家最近对数百人的肚脐内物质进行了取样研究。仅仅检测了首批60人,就发现肚脐内的细菌种类超过2300种,而且其中许多种类都为其宿主所独有。当心,一些人的肚脐内竟然有梭菌属,这些细菌可引起坏疽和肉毒中毒。

再来看刮过的腿毛根处,那里有炎症,是由真菌和细菌引起的,其中的真菌脓疱看上去很怪异。再后是膝盖背后,那里有湿疹。湿疹可发生于皮肤上的任何地方,但容易发生在肘和膝等弯曲部位。尽管湿疹原因未明,发病部位存在金黄色葡萄球菌似乎是铁证。半数左右的湿疹患者拥有产生丝聚蛋白的基因变异,这些人的皮肤易于干燥。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金黄色葡萄球菌泛滥呢?有可能是因为保护性细菌的突然减少。膝盖背后有一些在整个皮肤上都可见的细菌,脚跟处也一样。但这两个位置都不稳定,经常发生细菌大战和入侵与被入侵。

最后来看脚趾头。如果这里皮肤起屑,还有红斑,那就是红色毛藓菌在作乱,这种情况也称脚癣、脚气或香港脚。这种真菌也会导致股癣。

鼻子知道很多

你的皮肤上有500万个汗腺。除了嘴唇及其他很少的部位之外,平均每平方厘米就有200个汗腺。绝大多数汗腺分泌的大多是水和盐,出汗的主要目的是为你降温。这些腺体是你的外分泌腺。而你还有另一种叫做“泌离腺”的腺体,正是它们给了你独特的体味。

在你的身上有毛发的区域,特别是腋窝和腹股沟,泌离腺分泌一种主要由蛋白质和脂肪构成的油性物质。我们一出生就有泌离腺,但它们直到我们到达青春期才开始生效。即便到了这时,汗液自身还没有气味。当你的汗液与皮肤表面兴旺的细菌社会相遇时,你的独特芬芳才浮现。

皮肤微生物把汗液中的养分分解成各种挥发性的有机化合物,它们散发出一系列你熟悉的浓烈气味,其中包括来自丙酸的醋酸味和来自异戊酸的“成熟的”芳香。

基因、环境和饮食都影响着你的气味。香料、大蒜和红肉会让你的气味难闻。素食者的气味一般不太糟糕。一些体味甚至可能是疾病的征兆:果味和甜味可能意味着糖尿病,类似防腐剂和漂白剂的体味则可能代表肝病。

我们的个人气味是如此独特,以至于仅凭体味我们就能识别兄弟姐妹和父母儿女。然而,我们倾向于喜欢和自己体味类似的陌生人,这可能是一种进化性适应,目的是避免近亲通婚。我们的体味也提供其他一些线索,例如闻一闻对方的体味,我们就可能知道对方的个性,比如神经质和霸占欲。

虽然许多人喜欢掩饰自己的体味,但有些人却没有什么需要掩饰的。最近的研究辨识了控制体味以及耳垢干湿的基因。对大多数欧洲人和非洲人来说,这个基因都是激活的,造成他们青春期之后的体味难闻。然而,大约2%的欧洲人和几乎所有的东亚人携带此基因的两个隐形等位基因,所以他们没有泌离腺,也就缺乏腋下的香味。

惊人的人体再生能力

毛发

你的头发年龄从0岁到6岁或7岁的都有。

你的头发每天会长0.5毫米。

你的体毛每天会长大约0.27毫米。

你的眉毛每64天更新一次。

大脑

你的大脑皮质细胞不会更新,它们和你的年龄一样大。但有证据表明,大脑的海马区会持续更新。

眼睛

眼角膜表面覆盖着一层薄薄的细胞,它们持续更新,全部翻新一次需时7~10天。

虹膜细胞不会更新,这是人老了视力会出问题的原因。然而,干细胞疗法正开始瞄准退化的虹膜。

科学家已经能让视杆细胞(捕捉弱光的光受体)更新,不过目前尚限于试管中。

皮肤

皮肤表面每几个星期就更新一次。

受轻伤后,皮肤细胞更新速度加快四倍。

神经

受损的神经细胞能更新到一定程度,前提是神经细胞体依然完好。

神经受损后更新的速度大约是每天2~3毫米。

脂肪

一个脂肪细胞的平均年龄是10岁。

你的脂肪细胞中,每年有10%会被替换。

肝脏

肝细胞每300~500天翻新一次。

肝脏的修复能力惊人。哪怕70%的肝脏被切除,它也能在短至几个月的时间内恢复原有的健康状态。

有人被切除过90%的肝脏,但复原并不完整。

内脏

内脏膜每2~3天就更新一次。

一些能释放抗菌液的细胞每6~8周才替换一次。

指(趾)甲

你的手指甲每个月会长差不多3.5毫米,但小指甲的生长速度比其他指甲慢得多。

脚趾甲每月长大约1.6毫米,其中大趾甲的生长得最快的。

心脏

心脏是人体最少更新的器官之一。

一个25岁的人的心脏细胞每年只更换1%。这个速度随着年龄增长还会下降。

对寿命正常者来说,只有不到半数的心脏细胞会更新。

嘴巴

你的味蕾每10天更换一次。

你的指尖受伤后,至少能部分长回来。

最好的结果出现在儿童身上,他们受损的指尖几个月内就能长回原型。不过,一些成年人也是如此。

要想让受损的指尖全部长回来,你的甲床必须是完整的。新的指尖触觉正常,还会有指纹。

呼吸道

支气管内膜每2~10天更新一次。

微型气囊——肺泡每4~5周更新一次。

血管

输送氧的红细胞每4个月替换一次。

最常见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只能存活几小时。另一种重要类型的白细胞——淋巴细胞的更新速度为每秒钟10000个。

肌肉

肌肉细胞的平均年龄为15岁。

骨骼

人骨架每10年就全部更新一次。

上一篇:书房的生活美学 下一篇:夜观星象 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