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例文”类选文教学

时间:2022-05-03 04:39:51

浅谈“例文”类选文教学

摘 要:自王荣生教授提出四种“选文”类型理论以来,倍受业界专家学者们的关注。其理论成为了教师改变对教材处理方法的一个重要依据。但我们要将此理论运用到日常教学中,很多教师可能会有疑问,什么样的课文应该处理为“例文”,例文课又应该如何来上。根据这些可能会存在的问题,笔者做了进一步的思考研究。

关键词:“例文”;教学

一、王荣生的“选文类型”理论

王荣生教授将语文教材里的选文鉴别出四种类型,即“定篇”“例文”“样本”和“用件”。“定篇”,指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篇目,应该是被明确规定的一些较为固定的经典篇目,其学习目的是为了培育文学文化素养。“例文”是为相对外在于它的关于诗文和读写诗文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等服务的,成篇的‘例文’,大致相当于理科教学中的直观教具,它给语文知识的学习添补进经验性的感知。“样本”类选文是同一类选文的“取样”,在教授这样选文时不仅要关注选文本身更要涉及到“样本”相关的很多方面。但这些相关的方面主要并不是来自选文本身,更不是来自于专家、教材编撰者和教师这样的权威所进行的阐释,而主要还是取决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文本的读写及鉴赏的现实情境中的真实情况。“用件”类选文的实质是使学生知道文章所说的信息即可,其具有易替代性,“在这种类型中,学生其实不是去‘学’文,而主要是‘用’这一篇文里的东西,或者借选文所讲的那东西,或者由选文所讲的那东西触发,去从事一些与该选文或多或少有些相关的语文学习活动①。”

二、“例文”类选文的界定

我们要足够重视“例文”类选文的教学,因为教材中除了一些“经典”的文章,还存在着很多“非经典”的名篇。这些课文的教学功用与经典的“定篇”不同,但在实际教学中,不同功用的课文并没有得到区别的对待。对于应该成为“例文”的课文,有的教师硬是拿出了处理“定篇”的架势。从字词句段篇到语修罗文,“面面俱到”却往往“蜻蜓点水”。也不顾课文是否值得这样抽丝剥茧,所讲知识学生是否早已掌握。

“例文”类选文的课程内容是教知识,作为例子来证明语文知识的。它关注的是选文的某个点或是某个侧面,以此为例,让学生来学习语文知识。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不知道“例文”该“例”什么,“除了翻来覆去的那点点语法、修辞格、记叙方法、描写方法、说明方法、议论方法,也没有多少东西可‘例’,教师“用硬生生的‘讲’去肢解选文”②,最终学生所得,与其说是“语文知识”,倒不如说是考题的“标准答案”来得更为贴切。因此,对于“例文”类型的选文来说,教师的主要工作是开发课文中有哪些语文知识是值得用来“例”的,并且还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可操作性。不仅要保证所“例”内容的正确,还要能抓住本篇选文的特色进行区别教学。当然这其中也要求教师要对某段时期的教学内容具有统筹规划的意识,保证教学的连续性,也要突出单篇选文的教学特点。在开发知识的过程中,语文知识是作者难以察觉到的,即隐性存在着的。教师的任务是将其挖掘出来并言传于学生。

三、“例文”类选文教学的教学策略

(一)挖掘要“例”的知识

把课文当中隐藏的语文知识挖掘出来变成能说清道明的语文知识,变成本节课老师应该教的、学生应该学的。如《背影》一课,其“倒叙”、散文的选材、对比反衬手法、环境描写、人物描写、抒情手法等内容都是该文所具有的独特之处,是值得学生学,老师教的语文知识,可以作为讲课的知识点。并且其中抒情方式尤为独特和突出,可以作为重点考虑。只有像这样清晰了该教的知识,教师才不会在教学过程中舍本逐末,白白浪费精力。所以,在处理“例文”类选文时,需要教师首先挖掘出隐藏在文中的语文知识,再甄别出哪些是有价值的。所谓“有价值”,就是指这个知识点是学生没学过的,或是学生学过但还没掌握的,再或是学生自己看不懂、挖掘不出、领会不到的。先将这些隐形知识显性化了,再通过一些语文活动,把这些知识内化为学生的知识,变成学生会的隐性知识,形成语文能力。

(二)选取片段即可

一篇文章可以开发的知识点会有很多,而在具体操作中,我们可以单就某个知识点来节选作品。之所以“例文”可以只选取片段,并不是说这个片段有多么的“精彩”,而是因为这个片段足以说明问题[3],没必要再包罗全文。同时,又能很好的避免了文章中其他的部分夺取了学生的注意力,干扰所“例”的主题。所以,材料不一定要求是完整的,也可以是片断。拿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来说,如果确定讲“通感”这一手法,那完全没有必要从开头就按部就班的讲,毕竟开头对自己心理状态的陈述无关“荷塘”亦无关“通感”。总而言之,同一篇例文,可以为多个知识点作例子;同样,相同的知识点,可以用不同的例子来呈现。

(三)例文的可替换性

“例文”还有一大特点就是可替换性,就讲“通感”这一知识来说,有很多文章都可以采用,如朱自清《荷塘月色》里的“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是嗅觉与味觉通感手法的使用。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这里有听觉、视觉、嗅觉、味觉的通感。这样优秀的作品还有很多,单拿出哪篇文章都可以给学生讲明白这种写作手法。

(四)注重教学的“序列性”

教师要做到对于整体课程的了如指掌,既要做到某个阶段教学上课与课之间都有不同的内容,又要保证整体上的前后呼应。相关的竖向语文知识会纵横联系,形成一个语文知识群,以仿造成语文知识的孤立和割裂。为避免在不同选文中选定的核心教学内容出现简单的重复,还需要将具体的核心教学内容放到整套教材的教学内容体系去关照。应通过课程研制,将整个教学内容体系中所包含的教学知识点明晰、有序地分配到各篇选文中去。当然,这项工作尚待课程及教材研制专家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但现阶段,教师在备课时也应该要具有这样的意识,至少是在小范围的,如某个单元的教学上,要做到教学序列性。

四、结语

当教师无力把握选文的情况下,建议可以把课文处理成例文,来例证某项语文知识,这是防止上成“非语文课”的最简单的方法。要例的知识点不但要具有有选文的特色,而且要适应课堂教学的有限时数,宜小不宜大。当然,不是所有的课文都可以作为“例文”或是说仅作为“例文”来展开教学的,有些课文是可以作为“定篇”、“样本”或是“用件”的。教师在备课时,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根据课程标准的规定,根据自身对于文本的解读和感悟,尤其是要根据学情来确定教学内容。(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

注释:

① 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6,第41页。

② ③]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6,第283、280页。

参考文献:

[1] 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6。

[2] 辛鑫:《选文类型与高中语文教学内容的重构》,东北师范大学,2010.5。

[3] 张伟超,宁水连:《论确定选文核心教学价值的综合策略――以为例》,《中学语文》,2011,31:41-44。

[4] 吴剑颖:《甄选合宜的教学内容,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基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例文类选文教学设计》,《语文学习》,2008,10。

[5] 李岁红:《以知先导以点带面――以为例谈例文类选文教学》,《语文月刊》,2011,01:47-48。

上一篇:高职院校计算机语言类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下一篇:浅析基于语义构词规则分析的《现代汉语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