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习的迁移与牵引

时间:2022-05-03 02:50:39

浅谈学习的迁移与牵引

[摘 要]学习迁移理论的兴起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尽管随着迁移理论的发展,学习者的心理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但牵引的作用也不容忽略,尤其是正向的,积极的学习迁移更离不开有效牵引。积极的牵引对学生心理变化的影响,包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三个方面。教师、学校在积极的牵引过程中应扮演重要角色。学习的迁移与牵引有助于学生和教师改进自己的学习和教学,有助于高校加强学风建设,提升内涵,有助于学生“会学习”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迁移 牵引 兴趣 学风

[中图分类号] G643.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8-0027-03

一、引言

现代社会对一个人的基本要求就是“会学习”。让一个人具备“会学习”的能力通常是通过学校的培训来实现的。学校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能力,这个能力就是“会学习”的能力。

学习迁移理论是一种关于学习影响另一种学习的理论,是国际学术界普遍关注的基础理论,在初等教育中得到广泛应用。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学历教育转变,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不断增加,不是所有跨入高校大门的青年都具备较好的学习能力。因此,将学习迁移理论应用到高等教育层面,使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所有学生,除了掌握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外,同时还具备学习能力,以适应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技的飞速发展,这是社会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迁移是人类认知的普遍特征。迁移现象与学习过程相生相伴。当借助外部因素影响学习过程时,尽管无法观察迁移现象,但能使迁移的结果具有明显的变化趋向,这个外部因素我们就定义为“牵引”。

本文在分析了迁移过程中牵引的作用后,着重论述牵引对迁移的影响,强调一个有意的迁移是可以通过适当的牵引达到的,并以此来指导教学实践。

二、迁移理论发展中的牵引分析

学习迁移理论的兴起距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以认知心理学的兴起为转折,可将学习迁移理论划分为早期的迁移理论和现代的迁移理论。无论是早期的迁移理论还是现代的迁移理论,牵引对迁移的影响都是不容忽视的。

(一)迁移的特征

1.迁移是一个心理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隐性过程

迁移与学习者的心理状态有关,是人类认知的普遍特征。然而“迁移”是一个复杂的隐性过程,具有鲜明的心理特征。迁移过程外界是无法观察到的,只能通过学习的外显效果间接的评价迁移的大小。

2.自然状态下的迁移是无序和自发的

迁移与学习相生相伴,学习是个体与生俱来的本能。只是个体一出生时它的迁移是无目的的,我们称这种迁移为无序的或自发的。

3.迁移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能力,具有创新的特征

迁移的过程实际上是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掌握过程。如果一种学习是前无古人的,那么通过先前的学习进而掌握了这种学习并能举一反三地再造或创造出新的经验或成果来,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

基于迁移的特征,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适当的牵引,可以使学习者的学习迁移朝着积极的,有意义的方向发展,使迁移得到最大化。

(二)早期迁移理论发展中的牵引分析

维克尔夏姆在二百多年前提出的形式训练说可以说是最早系统化的学习迁移理论,以后桑代克、伍德沃斯等人提出了共同要素说,贾德、科勒提出了概括化理论等,他们构成了早期迁移理论的主要学说。

维克尔夏姆提出的形式训练说是建立在官能心理学基础上的,强调通过对各种官能分别训练来实现迁移。桑代克、伍德沃斯等人于1903年提出的共同要素说强调只有两种学习情境存在共同要素时,一种学习才能影响另一种学习。1908年贾德提出的概括化理论认为,两种学习中是否包含共同的原理原则及学习者对这种原理原则的概括都能引起迁移。科勒的格斯塔关系转换理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了概括化理论,认为两种学习情景中存在某种相似的关系,这是迁移的前提条件,而学习者对两种学习情景的共同关系的顿悟是迁移的关键和根本。

早期的迁移理论从不同方面揭示了迁移的普遍规律,对今天的迁移研究仍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如果我们单从外部因素考虑的话,迁移就是牵引的结果。形式训练说强调对官能的训练以达到迁移目的;桑代克的共同要素说强调的“共同元素”也是通过训练才能具备;概括化理论(包括科勒的格斯塔关系转换理论)实际上是把“共同元素”概括成原理原则了,这样的“概括”开始重视学习者的心理作用了。

早期的迁移理论都离不开训练,而训练本身就是外部的影响,即牵引。传统的迁移理论注重外部因素,牵引的作用极为明显。

(三)现代迁移理论发展中的牵引分析

20世纪50年代中期,认知心理学在西方的兴起对学习迁移的研究产生了影响。由此出现了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的新的学习迁移理论――现代迁移理论,包括认知结构迁移理论、产生式迁移理论和元认知迁移理论。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对应的是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该理论引入了认知结构及认知结构变量的概念,强调当学习者学习新知识时,原有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认知结构变量来影响新知识的学习(迁移)的;程序性知识学习对应的产生式迁移理论,其主要观点是前后两项技能学习间发生迁移的原因是两项技能的产生式有重叠,重叠越多,迁移量越大。产生式迁移理论是桑代克共同元素说的现代翻版,只是它研究的是人类高级的认知学习的迁移,其理论能解释认知技能的迁移情况。但它未能解释学习者实现认知技能迁移的时候,如何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策略,因此元认知迁移理论应运而生。该理论强调元认知在学习迁移中的作用,认为认知策略的训练要达到可以在多种情境中迁移的程度,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学习者灯有相当的元认知水平。

综上所述,现代迁移理论大大强调了学习者的心理作用,但外部因素也是不可或缺的。因为认知结构、产生式的形成及元认知水平的提高都需要通过训练才能达到。

三、牵引对迁移影响的研究

学习和迁移是相伴相生的,有学习的地方就有迁移。一个人一生中所接受的教育,入口是初等教育,出口是高等教育。无论是初等教育还是高等教育,学校的任务总是要引导学生正确的学习,使学习的效果明显,学习的能力不断提高,也就是说使迁移始终达到最大化。

学习是个艰苦的过程,是重塑自身的过程。学生在确定学习目标并加以实现的过程中,由于自身的自制力不强,加上现在社会上各种诱惑很多,会不自觉的修正自己的既定目标,使得迁移的方向发生变化,或使得迁移的效果大打折扣。牵引是外因,学生个人对学习的兴趣是内因,外因和内因相互作用,才能使迁移达到最大化。为了使积极的、正确的迁移达到最大,消极的、负面的迁移达到最小,研究牵引对迁移的影响就更重要了。

(一)牵引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兴趣是一种心理现象。牵引对学生心理的影响,实际上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昂的学习兴趣是实现积极迁移,并使迁移最大化的关键因素。

我们曾经对我院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学生做过一个问卷调查,问他们“为什么学这个专业”,大部分学生回答说“不知道,是家长让学的”;当问到“学完后能干什么?”时,他们的回答也是“不知道”。他们什么都不知道,自然对他所学的专业就没有兴趣了。然而他们的思维不可能停顿下来,他们还在思考问题,如果这时恰好社会上有一种和学习不符的现象影响了他们,那么他们会马上接受这种现象,使得迁移发生了偏移。为了使学生的学习始终围绕着自己的学业发生迁移,必须要通过牵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这种牵引应该是始终的、常态的。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通过人生价值观的教育,通过生动的课堂教学,通过专业特点、发展趋势的介绍,再加上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始终了解专业的发展动态,始终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有兴趣、有激情,这样目的就达到了。

通过牵引,学生学习的兴趣被激发了,学习的效果提高了。对学生本人来说他学懂了,就产生成就感,成就感自然促进了自信心的提高。他会反思:原来我也是能学好的。有兴趣了,有自信了,心理自然健康,学习能力自然增强。

(二)教师在牵引过程中的角色

教师在牵引过程中的作用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进而提高学习效果。一般认为合理的课堂教学设计,针对性强的教学方法,完整的教学活动等,可以促进学习的迁移,提高学习的效果。我们认为以上几点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应该设法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加强互动。一个有经验的教师会将以上几点有机结合,加上循循善诱的讲解,从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此氛围中加强互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在互动过程中,教师特别注意要用“平视的眼光“而不是“俯视的眼光”看待学生提出的没一个问题,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耐心回答每一个问题,这样互动才有效果。

我们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太重视这一点。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时,要么回答“这问题讲过了,自己看书去”;要么回答“这么简单都听不懂”。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学生听到后就会反思:我是不是很笨,别人能听得懂我为什么听不懂呢?长此以往,学生就放弃了,而且这种放弃会产生雪崩效应,最后的效果可想而知。

总之,要利用合理的教学设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自信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了,他们就会主动地和教师互动,课堂教学的效果自然就提高了。

(三)学校在牵引过程中的角色

学校在牵引过程中的作用就是培育良好的学风,良好的学风可以使学生从不知道学到知道学,从要我学到我要学。它是一个学校最重要的无形资产。

高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它不仅仅提供学生学习的场所,更是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得到最大化的重要场所之一。学校创造了使学生的学习迁移最大化的各种条件,包括硬件条件和软件条件。硬件条件有校园环境、教学设施、实验条件、师资队伍结构等,软件条件包括学风、教风、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等。相比之下,上述所有的条件中学风最为重要。如何培育出良好的学风呢?笔者认为:第一,严抓共管是关键;第二,建设一支教风优良,爱岗敬业的教师队伍是基础。

抓学风要动真格,上至校长,下至专职教师都要在思想上重视,从新生入学开始,严抓日常管理、课堂管理、教学运行、教风、考风考纪等。要有长期的思想准备,坚持不懈,这样良好的学风才能逐渐形成。千万不能开个会、发个文件完事,一旦让个别学生看到有机可乘,那么就会前功尽弃,再想建立起来就难了。

抓管理不单是机关和辅导员的事,专职教师的参与更重要。因为专职教师和学生见面的时间最多。教师在课堂上言传身教,严格要求和反复强调,逐渐就会形成一个好的学习风气。

四、结语

本文从迁移理论中具有代表性的几种迁移学说入手,分析其中的牵引现象。结果表明:随着迁移理论的发展,尽管学习者的心理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但牵引的作用是不容忽略的,尤其是正向的、积极的学习迁移更离不开有效牵引。基于这个结论,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三个方面论证积极的牵引对学生心理变化的影响,论证了教师、学校在积极的牵引过程中应扮演何种角色。积极的牵引有助于学生和教师改进自己的学习和教学,有助于高校加强学风建设和内涵的提升,有助于学生“会学习”能力的培养。

[ 参 考 文 献 ]

[1] 彭聃龄,张必隐.认知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2] 朱文彬,赵淑文.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 莫雷.论学习迁移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6).

[4] 顾援.迁移与课堂教学[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10).

[5] 王文静.促进学习迁移的策略研究[J].教育科学,2004(2).

[6] 周家铭.学习迁移的现论述评[J].中国电力教育,2009(23).

[7] 黄玉英.元认知及元认知迁移理论研究的意义[J].民营科技,2012(3).

上一篇:高校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探析 下一篇:基于协同创新的高职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