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众化时代纪录片内容的切入点把握

时间:2022-05-03 09:02:57

浅谈大众化时代纪录片内容的切入点把握

【摘 要】随着电视台体制改革的进行,纪录片进入了大众化的发展时期。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收视率对纪录片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在坚持纪录片真实性底线的基础上,对目标受众进行的研究有着怎样的价值,一些纪录片人已经从不同方面开始了探索。本文将从娱乐化的切入点以及情感代入式的切入点两方面,对当下热议的纪录片内容进行分析。

【关键词】纪录片;受众研究;娱乐化;情感带入

一、大众化纪录片时代的挑战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在全社会范围内不断发展,改革的机制也不断向电视行业渗透,电视台在生存的压力下迈开了改革的步伐。在经历了政治化时期、人文化时期、平民化时期后,中国纪录片业进入了社会化纪录片的发展时期。在这个时代到来之前,纪录片往往被定义为“精英拍给精英看的节目”,从拍摄题材到拍摄手段,都与大众的审美取向存在着很大偏差,整个业界都长期处于一种孤芳自赏的状态。

对于这种行业整体形势的转变,温室中的许多纪录片人在最初并没能很好地适应。虽然他们意识到了纪录片发展到当下,已经是一个收视率为王的时代,但从内心深处的观念上对市场化运作还有着抵抗的心理,只是以一种机械的态度寻找收容之处。这个时代的市场“把纪录片放在包括新闻综艺等所有类型的栏目中同等竞争的残酷而又公平的原则的施行,给一些怀有理想主义的中国纪录片人一个再明确不过的警示:纪录片是也仅仅是电视中的一种节目类型,并无特殊的地位也没有特殊的政策”。[1]只有从思想上扭转,适应社会的需要,纪录片才能够生存发展。

为了融入市场化运作的时代,创作出“叫好又叫座”的作品,纪录片的受众研究问题就变得格外重要。与其他媒介形态、尤其是网络等新媒体相比,纪录片在受众研究的方面一直有较大的盲点。社会关注什么、观众希望看到什么的问题,在题材边缘化的时代并不被纳入到考虑范围当中,这是由上个发展时期的电视台体制决定的。在新的历史时期,纪录片人开始转变观念,注重以受众为核心进行纪录片创作。在这个信息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观众可以轻而易举地在网络上查找到任何资料,他们不会仅仅满足于文字知识的视觉化。单纯以资料展示为切入点的纪录片似乎已经走到了尽头,如果创作手法、拍摄画面上再毫无亮点,那么只会将这种大众化的传播手段变成知识的牢笼,使观众失去收看的兴趣。观众的兴趣是创作的基点,“电影和纪录片首先是一门传播,其次才是一门艺术。电影和纪录片首先是一门传播的艺术,其次才是一门艺术的传播”。[2]如今的纪录片题材类型已经相对固定,如何使一个并不新颖的题材焕发活力,如何为题材寻找一个符合观众口味的切入点就成为了纪录片生存问题的关键,一些纪录片人用自己的方式开始了探索。

二、娱乐化的内容切入点

从本质上来讲,纪录片与其他电视节目形态并没有太大区别。想要在整体传播环境泛娱乐化的时代中生存下来,纪录片需要改变的是自身一本正经的面孔,一部分纪录片人借鉴了西方纪录片的经验,以轻松娱乐的感官刺激为切入点,减轻受众的观看压力,试图吸引最大范围的受众。

在这方面,我国首开纪录片娱乐化先河的是2001年7月于央视开播的《探索・发现》节目。该节目充分借鉴了美国Discovery的制作模式,一方面大量运用历史重现、三维动画等视觉手段进行还原,给受众以强大的视觉刺激。同时,该节目还将悬念式的叙事手法发挥到了极致,大大加重故事性元素,以进行时的语态描述过去时的事件,带领观众追寻答案。这种做法成功地抓住了人类普遍的好奇心与窥视心理,相比起平铺直叙的叙事风格,这种对因果关系的强调以及设置悬念的手法,无疑增加了观众收看的娱乐效果。

娱乐化的手法为纪录片带来了高收视率,有资料显示,《探索・发现》的“观众满意度”、“观众期待值”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均名列央视科教频道第一名,[3]但这种表现手法也受到诟病。一些学者认为这种过度娱乐化的手段已经跨越的纪录片真实性的底线,一件普通的事会被拉伸得非常复杂,最后得出令人啼笑皆非的答案。网络上曾有网友将这类愚弄观众智商的节目整理在一起,并在短时间内获得了很多网友的跟帖,可见观众对这种娱乐方式也是颇为不满的。

不得不承认的是,娱乐化的切入点确实能在感官上给观众以刺激,提高收视率。娱乐化倾向在当下是无可避免的,但我们是否能单纯地以此为内容切入点?它确实可以做到在短期吸引受众,但对于增强观众对节目的黏性并没有太大作用。从吸引受众的角度来看,对于感官的刺激是对人类自然属性的挖掘,属于较为初级的带入手段。如果长期以这类初级的手法吸引观众,不但纪录片本身会被轻视,成为可看可不看的鸡肋,而且也难免会在制作的过程中触碰行业的底线。

三、情感带入式的内容切入点

既然纯娱乐化的切入手段令人质疑,那么在大众化时代,如何能在坚守纪录片底线的前提下获得观众的青睐?2012年,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红遍全中国,这种盛况只在人文化纪录片时期的《望长城》、《话说长江》播出时出现过。有大量文章从营销、机遇等角度对它的成功进行了分析,但所有成功的纪录片,关键因素都在于影片本身。一个成功的切入点会对影片产生多大影响,似乎我们可以从这里获得一些启示。

就本身的选题来讲,中华美食是纪录片经常涉足的领域,题材并不新颖。但不同点在于以往的纪录片,它们多半会将精力放在对食物本身的刻画,以及对制作过程的纪录上。这类影片即便制作精良,也并不能对目标受众产生持续的吸引力,往往没有“观众缘”。

而《舌尖上的中国》则更多地围绕在“人”的身上,将“食物”转变为载体,将“乡情”作为切入点。观众看到的是熟悉的故乡食物,回忆起的是生活在故乡的日子,在观看的过程中会自然而然地被带入到某种情绪中。片中的镜头、音效固然是瞬间吸引观众的利器,但在纪录片大众化的时代,很少有纪录片可以做到拥有媲美电视剧的高黏度的观众群,片中暗涵的带入式的体验才是观众持续收看的动力,这一点与当下流行的娱乐节目并没有本质上的不同。今天的中国社会是一个流动的社会,根据人口计生委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2》,全国流动人口总量已接近2.3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7%。[4]而作为纪录片收看的主要人群,较发达城镇中的流动人口数量更为庞大。《舌尖上的中国》正是抓住了契合目标受众的切入点,适应了这个时代的观众需求,才能获得收视上的成功。

四、结语

在大众化的传播时代,只有获得良好收视率的节目才能吸引投资,才拥有良性发展的可能。泛娱乐化的时代环境中,我们并不批判在纪录片中添加娱乐色彩的作法,但如果单纯地以娱乐为切入点,则很有可能会与纪录片的底线原则相悖,这正是纪录片不同于故事片的根本之处。如今大部分纪录片人还没有认真对待目标受众研究的问题。在创作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针对受众寻找符合时代需求的切入点,才能在纷繁的观众争夺战中获得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何苏六.中国电视纪录片史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2]李立.当电影遇上传播――电影传播的状态分析[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9).

[3]黄蕾.娱乐应有度――对纪录片娱乐化现象的思考[J].新闻天地(下半月刊),2011(1).

[4]国家人口计生委.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2[R].2012.

上一篇:浅谈高中物理教学中信息素养教育的构建 下一篇:构建基于职业技能标准上的高职院校特色实践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