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互联网背景下的共产主义媒介规范理论的应用

时间:2022-05-03 07:25:19

论互联网背景下的共产主义媒介规范理论的应用

【摘 要】共产主义媒介规范理论是上世纪50年代所提出的一种大众传播媒介规范理论,在过去几十年里它一直是指导着我国大众传媒的规范。在互联网普及的新的历史背景下,传统的共产主义媒介规范理论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而要应对挑战,需要传统的共产主义媒介规范理论针对时代变化进行自身的变革。

【关键词】媒介规范 互联网 大众传媒

一、共产主义媒介规范理论背景

早在1956年,由美国伊利诺大学的弗雷德·西伯特(Fred S. Siebert)、西奥多·彼得森(Theodore Peterson)以及韦尔伯·施拉姆(Wilbur Schramm)三位教授就联合发表了一部名为《报刊的四种理论》(Four Theories of the Press)的传播学著作。这部著作在由美国教会全国委员会作为研究大众传播媒介的资料编辑出版后,曾获得过美国领导集团的赏识和美国新闻学荣誉学会授予的奖章。该书虽然名为“报刊”的四种理论,但是书中的理论其实可以作为一切大众传媒媒介的规范理论。在这部著作中把世界上的大众媒介按照其形态不同分为了四种:集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以及共产主义理论。虽然由于历史背景的局限性以及政治因素的影响,四种理论中的共产主义理论在观点上带着冷战思维,并因此具有偏见,但它却依然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

共产主义媒介规范理论以当时的苏联为例,其理论中包括以下几个主要观点:(1)传播媒介和传播资源是国家的公有财产,不允许私人占有;(2)传播媒介必须为工人阶级服务,必须接受工人阶级先锋队——共产党的思想和组织上的领导;(3)媒介必须按照马列主义原理、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和价值体系来传播信息,宣传、动员、组织和教育群众;(4)在服务于社会总体目标的同时,媒介应该满足广大群众的愿望与需求;(5)国家有权监督和管理出版物,取缔的传播内容。

可以看出共产主义媒介规范理论将大众传媒视为控制意识形态方面的重要工具(即),并且重视党与国家对媒介的的监管和掌控,在媒介所有制方面实行媒体单位公有制,而在此之外,大众媒介也有义务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在思想文化方面的愿望与需求。毫无疑问,我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一媒介规范理论在过去的几十年内一直是我国相关传媒以及文化行业的指导思想。它对于我国现有大众传媒制度以及法律法规的形成,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互联网时代共产主义媒介规范理论所面临的挑战

自从上世纪90年代苏联以及东欧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经历剧变之后,冷战结束。世界格局开始了一轮大的洗牌运动,由此带来的各种冲击让人类也进入了新的时代。而先暂时撇开国际环境,单看中国国内,自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也开始进入了一个社会转型期。外来的多元化自由化思潮,再加上新的科学技术产品的涌入,让中国国内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在新的历史背景下,旧有的共产主义媒介理论已经渐渐跟不上时代潮流了。具体而言可以包括思想上的多元化、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以及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对旧有媒介规范理论的冲击。本文主要是详细论述信息时代尤其是互联网技术对旧有共产主义媒介规范理论的冲击。

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中叶,最初用于军事。作为一种计算机通信网络,它由结构层面、功能层面和意识层面所构成。结构层面主要是技术层面,功能层面主要包括各种通信工具、娱乐工具和学习工具,而意识层面属于互联网的上层结构,在形式上是数字化的各种信息,内容上属于人类的思想、观点和情感表达。

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互联网逐渐从计算机通信网演变为一种社会信息的传播网络,并开始承担起大众传媒的功能,成为了一种新兴的大众媒介,其意识层面的作用开始凸显。相较于传统的大众传媒,互联网具备了许多新的特点,诸如匿名性、去中心化、交互性以及载体的复杂性。这些特点使得大众传媒言论的力量得到提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极大地促进了言论价值的发挥,但是这些特点也给互联网意识层面的治理带来前所未有的困难。旧有的媒介规范理论,尤其是在我国原本适用的共产主义媒介规范理论面临挑战。

旧有的大众传播媒介,诸如报刊、广播、电视,由于媒介资源的稀缺性,传播权可以牢牢地掌握在党与国家手中,这些大众传播媒介也比较容易进行监督管理。而由于互联网具有的交互性以及去中心化的特点,传播权不仅仅是被少数大众传媒机构掌握在手中,而是成为全民可以自由表达其意志观点的工具。任何一个个人传播出的信息,都可以经过互联网被无限放大,成为公众信息。再加上互联网匿名性的特点,要像以往规范大众传媒一样规范互联网在技术上存在着很大的难点。

然而,互联网意识层面治理所面临的最大难点还不是这些“技术性因素”,而是更深层面的法理困境,这就是:在现行的由各国宪法确立的言论和表达自由的保护性框架下,对公民的互联网表达权如何建立起具有延续性的保护和限制机制。因为公民的自由表达权属于社会主义民主内容的范畴,而公民互联网上的自由表达权则是指:在一定的法律规范和伦理规范之下,公民利用网络作为传播媒介,表明、显示或公开传递思想、意见、观点、主张、情感或信息、知识等内容,而不受他人干涉、约束或惩罚的自主性状态。这种表达自由还有另一层含义,就是自主选择载体的权利,即通过个人网站、博客、BBS、个人网页、网络聊天室、电子邮件等各种载体发送各种信息的自由。显然,互联网表达自由具有“公开性”和“自主性”两个基本特征。并且,在互联网上的传播主体较之在传统媒介中享有更大的自由,传播者和接收者在话语权上享有平等的地位,互联网上的表达所受到的政府控制和事前规制都明显少于大众媒体。但是,在互联网背景下,公民所作出的言论意志方面的表达究竟属于个人行为,还是一种大众传媒行为。由于两者之间界限的模糊,所以对公民在互联网上行为的规范法规法则难以制定与执行。这就让互联网这个目前最大的传媒媒介处于难以管理的半真空状态。

更为重要的是,互联网的普及以及其上述特点,让其在短短时间内占据了大众传播媒介渠道中的主要部分。在互联网大众传媒相当于井喷式的信息传播量面前,传统大众传媒的重要性已经被大大削弱。而且互联网作为大众传媒媒介,由于准入门槛低,谁都可以成为传播者,因此,其信息的质量甚至真实性都得不到保障。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可以看到如今互联网上充斥着低俗恶搞、人肉搜索等媒介失范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将大大损害大众传播媒介的权威性,并降低其在共产主义媒介规范理论中作为党在意识形态层面监督控制工具的作用。所以在互联网社会中,传统共产主义媒介规范理论面临了巨大的考验。

三、共产主义媒介规范理论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应用

将大众传媒作为,作为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正确舆论引导的工具,这一点共产主义媒介规范理论理论中所阐述的原则即使在新时期也是要必须坚持的,但是在互联网社会共产主义媒介规范理论如何具体应用,才能将网络这一新兴大众媒体的负面影响减小到最小,并发挥出其正面的作用,这是新时期大众传媒工作者乃至整个社会应该思考的问题。目前应该做到的至少有以下两点:

首先,从立法上规范界定通过互联网进行的大众传播行为。由于互联网上传播主题的不确定性,所以新的法规不应该从传播体层面来界定,而应以传播行为层面来界定。即是要界定清楚“个人传播”与“大众传播”之间的区别。一般来说,面向特定的人(或人们)传递信息的行为属于个人传播,而面向不特定多数人传递信息,并可以预想会对公众产生影响的行为则属于大众传播。前者的自由程度较高,而后者则必须受到法律法规的规范控制。有了法律上的规范界定,才能够将通过互联网进行的大众传播行为纳入国家管理监督之下。

其次,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体也应该适应时代变化需求,建立自己的网上传播平台,通过网络渠道进行大众传播。事实上,许多传统大众传播媒体已经开始了这种尝试并取得了成绩,如新华网、人民网等。传统媒体在互联网时代建立自己的网上传播平台,将自身在传统传播行业所积累出的优势与经验运用到网络大众传播当中,不但可以在新的时代也能增加自己的影响力,不至于被抛在时代之后,更有利于引导网络上的大众传播行为向着规范化,健康化发展。以此实现互联网时代的媒介规范。

(作者:重庆工商大学2010级传播学专业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上一篇:浅析城乡少年间的跨文化传播 下一篇:浅谈广播综艺节目发展的新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