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是座什么城

时间:2022-05-03 06:56:23

“智慧城市”是座什么城

一种全新的“城市移动社会”正在迅速出现,之前基于信息技术的数字城市框架,正在向一个融技术、经济、社会、空间于一体的智慧城市演变。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IBM提出“智慧地球”的理念,此后美国、加拿大、欧盟、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掀起了智慧城市建设的热潮。

在国内,智慧城市也非新鲜热词,前两批试点城市名单都已经公布,智慧城市也成为指导当下城市建设的新理念。

那么,智慧城市智在哪里?建设智慧城市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智慧即要“精明地增长”

智慧城市的产生来源于“精明增长运动”。

20世纪90年代晚期,美国城市掀起了一场“精明增长运动”,此运动旨在倡导为城市与区域规划制定新政策,它的核心内容是用足城市存量空间,减少盲目扩张,保护生态环境,服务经济发展,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美国俄勒冈州的波特兰市是精明增长的典型案例,它又被称为“玫瑰之城”,经常被引作设计良好的城市典范。

美国城市的“精明增长运动”催生出智慧城市概念的产生。2005年之后,智慧城市被思科、IBM等一些技术公司所采用,意图借助信息系统应用,去整合城市基础设施运行和服务,如建筑、交通、电力和水资源分配及公共安全。从目前智慧城市解决方案来看,国内智慧城市的整体结构基本都遵循了IBM关于“智慧地球”提出的“3I”特征:即感知化(instrumented)、互联化(interconnected)和智能化(intelligent)。更详细地解释是,利用传感器感知所有物体和环境的状态,利用网络传输信息,利用超级计算机和云计算对生产生活实现智能控制。

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不争事实,即没有智能技术的支撑,智慧城市是不可能实现的。不过,在“人”的城市化被高度重视的今天,智慧城市这一概念正逐渐显露出其中国文化体系下特有的涵义与价值。

智慧城市强调城市“人本”与“技术”双轮推动城市发展。智慧城市的建设是一套系统复杂的工程,绝对不是单纯的信息化建设和系统集成,它源于信息化却要高于信息化。

以葡萄牙普兰尼特谷生态城市建设为例,其特点在于更突出智能城市化,而非仅仅智能系统,其本质是以城市环境和市民需求来主导技术,而非让技术居于城市化的核心来控制城市环境,体现出从技术与智能城市迈向智慧城市的发展态势。

在国内城市的变化上,无线通讯、GPS、无线射频、物联网等技术的结合,带来了从有线连接到无线接入的重大进步,智能交通技术也已派上了用场。

日常的生活体验让人们发觉,一种全新的“城市移动社会”正在迅速出现。之前基于信息技术的数字城市框架,正在向一个融技术、经济、社会、空间于一体的智慧城市演变。

这是一个包括制度、技术、经济和社会四个层次的新的城市框架体系。其中,制度是统一调节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一系列道德、法律、规章的总和,是智慧城市运行的重要保障;技术是智慧城市的重要支撑,保证了各种社会经济及公共服务活动的进行。经济活动促使智慧城市更加高效,而以人为本的社会网络及公共服务体系则是智慧城市的本质所在。四个层次相互作用、紧密关联,共同形成一个全新的城市空间形态。

“使用城市”的新方式

在整个智慧城市框架体系中,如果说以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物联网技术为核心的技术体系是“智”的话,城市活动的组织、城市管理与制度创新则体现了“慧”。

智慧城市提供了一个新的工具去观察居民“使用城市”的方式,它所展现出的富有远见的未来发展之路,让国内各大城市找到了一条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变革城市治理模式的途径。

当前,大多数城市都普遍面临交通拥堵、环境质量下降、公共部门效率低、城市管理难度大等诸多问题。因而,智慧城市概念的产生,对于改善和提高城市人居环境,提升城市运行质量,优化城市发展决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智慧城市是综合、统筹解决城市问题的一揽子方案,它为城市与区域规划及管治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与工具。

依托智能技术,移动政务、移动商务的出现为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改善公共服务水平与效率、建设高效、透明的责任政府提供了新的技术机遇,也有助于城市政府跨越数字鸿沟,为市民提供更加敏捷、优质的普遍服务。

在城市发展理念和城市建设与管理模式方面,首先是建立一个统一的电子政务和移动政务平台,打破信息孤岛,推动一体化的信息平台建设。其次是由政府机构组织和程序的变革,促进以公民为中心的改革和网络问政的制度化。这些是传统的城市管理走向智慧城市管理的“软硬兼施”。根据测算,如果将传统的城市治理和管理方式改变成智慧城市的方式来进行管理和治理的话,城市的红利能增加三倍。

不难看出,智慧城市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解决问题的出路,但从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这一目标来讲,智慧城市的建设更多地变现为一个持续更新、可升级的发展过程和手段。

“热智慧”需“冷思考”

在当前这样一个智慧城市建设的高潮时期,尤其需要冷静地去思考。从全局观视角出发,做好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从而避免仅仅从信息化建设或者投资商机的狭窄角度去理解和建设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作为以科技为核心推动力的城市发展战略,在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着一个适用技术的原则。

一方面,选择怎样的技术去实施智慧城市的平台建设非常重要,这需要考虑到城市的经济实力和企业、市民的需求,不能因为求新求大而造成资源和资金的过度浪费;另一方面,智慧城市的建设、运营与管理,是一个紧密联系、互相链接的系统工程,为不同的系统之间留好接口以满足共享、互通、互联,至关重要。因此,从城市总体层面去考虑数据库开发和平台建设,避免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和设施不符合部门需求、数据之间不能共享等问题。再次,智慧城市的建设、运营与管理离不开相关企业的参与,经济效益很重要,但是在公共服务、社会效益以及信息安全等方面,政府需要制定相应的规则与规范。同时,建立和完善一个合理的投融资体系也是不可或缺的。

智慧城市并不是城市发展的终极目标,而是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终极目标的过程和手段。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对第一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城市提出了通过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智慧城市建设推动新型城镇化的目标,这是我们判断城市是否智慧的重要参考。

据此,智慧城市规划建设重点应包括活力高效的城市经济、宜居低碳的城市空间结构、可持续的生态环境、智能与协同的基础设施、透明可行的城市管治、自由丰富的社交生活以及富有生机的城市文化。

在战略层面,要依托各自城市的发展基础与特点,促进城市发展由“粗放式”向“集约型”发展模式转变;在实施层面,要突出政府、企业和市民的需求,从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出发,优化城市资源空间配置,提升城市公共服务质量与管理效率;在具体建设项目的选择上,要量力而行、突出特色、有所侧重,注重可操作性。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与摸索中,才能找出具有可持续发展意义的智慧城市建设模式。

(作者系南京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上一篇:民意是公共决策的最高依据 下一篇:吴官正的领导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