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常规课堂中数学思维的渗透

时间:2022-05-03 05:37:28

浅谈小学数学常规课堂中数学思维的渗透

【摘要】数学思维方法的内涵极为丰富,我们广大小学数学教师要做教学有心人,有意渗透,有意点拨,重视数学史的渗透,重视课堂教学小结,要以适应小学生年龄特点的大众化、生活化方式呈现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现实活动,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学会用数学思维方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让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切实、有效地发展,进而提高全民族的数学文化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8-0178-02

一、培养学生学习主体意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要成为课堂学习中真正的参与者和实践者。我们一线数学教师要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变教为导,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1.加强引导,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需要 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认识到自己是学习活动的主人,要让学生从心里说服自己乐学、好学。

2.让学生当小干部、小老师,培养学生主角意识 从低年级就开始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放手让学生学会管理、学会整理、学会自理,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班上的主角。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当小干部、当小老师,教师只是班级的指挥者,指导者,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人。

3.自主学习,学生掌握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培养学生学会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上课要给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要给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只引导、点拨、提高,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培养问题意识,养成思维好习惯

带着问题阅读数学是养成数学思维的好习惯。看到一道题目,要给足学生认真读题的时间,要给足学生认真思考的时间。我想知道什么?我能求出什么?我能提出哪些问题?我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不要急于动笔,也不要急于下结论,而是思考成熟以后再动手动笔。

如在在教学新课的时候,出示一幅主题图,要让学生先认真观察,再让学生说说获得的数学信息,再让学生提出想知道的问题,再让学生独立解决,最后让学生互相检查,互相评价,找出问题,共同探讨,突破重难点。

又如在看到一道解决问题的时候,要让学生认真读题,分析数量关系,找出有用条件,经历思考过程,整理思路、解决问题。

三、学习中渗透数学思维,学会学习

1.建模思想 数学模型是对于现实世界的某一特定研究对象,为了某个目的,在作了一些必要的简化和假设之后运用适当的数学工具,并通过数学语言表达出来的一个数学结构。而数学建模思想就是把现实世界中有待解决或未解决的问题,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理解问题,通过转化过程,归结为一类已经解决或较易解决的问题中去,并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求得解决的一种数学思想和方法。 数学中的各种基本概念都以各自相应的现实模型作背景。如自然数集是用以描述离散数量的模型;各类几何图形也都是从现实中抽象出来的数学模型。那些基本的数学模型使我们能对与之联系的实际问题,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2.符号思维 数学中往往用符号来描述数学的内容,以浓缩形式来表达大量的信息。数学中各种量的关系,量的变化以及量与量之间进行推导和演算,都可用小小的字母表示数,这种用符号来体现的数学语言是世界性语言,是一个人数学素养的综合反映。在数学教学中,小学生学会把客观存在的事物和现象及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抽象概括为数学符号和公式,有一个从具体到表象再抽象符号化的过程,从接受到运用会遇到较多的困难,需要教师在平时地教学中,从介绍字母使用入手,循循善诱,加强培养和训练。

3.类比思维 类比指依据两类数学对象的相似性,有可能将已知的一类数学对象的性质迁移到另一类数学对象上去,它能够解决一些表面上看似复杂困难的问题。类比思维不仅使数学知识容易理解,而且使公式的记忆变得顺水推舟得自然和简洁,从而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创造力,通过讨论一般化和特殊化和类比过程获得重大的发现。

4.分类思维 不同的分类标准会有不同的分类结果,从而产生新的数学概念和数学知识的结构也不相同。但数学中每一个概念或数量及发展变化都有其特有的本质特征和一定的规律。我们分类时要求满足互斥,无遗漏、最简便的原则,并通过数学分类学习的过程,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辨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启蒙教育。

四、学会检验,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认识到,学生因为粗心而丢分的情况很多,我们要从低年级就开始渗透检验的思想,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1.认真读题的习惯 数学是一门思维严谨、答案准确的学科。学生必须养成仔细读题、认真读题的习惯,不能急于下笔,而应先有足够的时间弄清题目要求,不能盲目答题。如在有一次测试中出现了“只列式不计算”,有很多同学辛苦一半天,就是画蛇添足、白费功夫。又如“平行四边形一组对应的底和高分别是20厘米和14厘米,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另一条高是28,求平行四边形的周长”,很多同学不认真读题,只求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就写答语了。

2.准确计算的习惯 计算是一种能力,数学中的计算是基础,也是重点,不管任何题型,都离不开计算。学生的数学要想学好,离不开准确的计算。因此要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必须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度。我们应该重视口算、估算、笔算的教学和运用,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检验,提高计算的准确性。如引导学生养成用估算的方法检验,用观察末位计算得到的数字的方法进行检验,用再次计算的方法进行检验等。

3.再次浏览的习惯 每次作业或测试,都要学生认真逐一检查是否漏题,或者是否抄错数字,以免出现一些低级性丢分情况。

4.认真书写的习惯 小学阶段,不管是什么学科,我们教师都应该教育学生要认真书写,要求学生书写要工整、卷面要整洁、美观、大方。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一些基本数学思维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公式、定理、定律的理解,是提高学生数学能力和思维品质的重要手段,是数学教育中实现从传授知识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小学数学教学进行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之所在。

上一篇:论元杂剧《立成伊尹耕莘》中伊尹的形象 下一篇:关注课堂细节,让品德教学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