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专业服务地方产业的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

时间:2022-05-03 03:53:52

高职专业服务地方产业的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

摘要:高职教育是以服务地方产业为宗旨,智能产品开发专业是以振兴地方产业扶持区域支柱产业为目的所开设的专业。本文通过对“以控制器应用为核心、以智能产品开发为主体”的人才培养研究,提高专业服务产业能力,促进地区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经济发展。

关键词:高职专业;服务;地方产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1-0195-02

江门作为一个先进制造业重点发展城市,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的阶段。智能产品开发专业是我院“十二五”期间,为振兴产业扶持区域支柱产业而开设的专业。通过对“以控制器应用为核心、以智能产品开发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打造一支掌握智能控制器核心技术,具备高端电子技术产品设计与开发能力,能服务地方产业的教学科研团队,为满足江门及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打造先进制造业工业强市要求,培养数量充足的产品设计与开发方面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一、高职专业服务地方产业的目的及意义

1.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增强教师的技术服务能力。通过构建“以控制器应用为核心、以智能产品开发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一支掌握智能控制器核心技术,具备高端电子技术产品设计与开发能力,满足行业、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和各类岗前、职后、转岗培训需求,满足区域或行业的技术创新、技术开发需,以企业实训基地为依托,提供全方位的职业技术服务。

2.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强化职业技能训练,提高学生产品开发能力。以实践育人的理念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让学生通过完成真实产品开发项目,强化职业技能、提高综合素质,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3.依托江门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强大支撑,深化校企合作办学机制。以智能产品开发为主线,以项目开发为纽带,构建多功能产品开发技术平台,夯实专业建设基础,使专业的发展与产业的升级相适应。本研究依托江门地区产业优势,加大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建设好集教学、生产、科技开发、学生创业为一体的多功能校内智能产品开发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同时引领和带动其他专业及专业群建设。

二、江门及珠三角地区产业背景及人才需求分析

1.产业背景。先进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四大支柱产业之一,也是最具活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已经成为中国“十二五”规划的发展重点。根据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规划纲要赋予江门“先进制造业重点发展区”的定位,传统产业是江门市制造业的基础,一方面是按照“先进”的要求,加快传统产业的调整和提升;另一方面通过招商引资,按照“引进新建一批,改造提升一批,做大做强一批,限制淘汰一批”的总体要求,大力推进制造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实现制造业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型。近几年来,江门市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方面有了突破,产业结构变化明显。引进了南车轨道交通装备制造项目,该项目技术含量高、发展前景好且完全符合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要求。LED产业迅速崛起,LED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市高新区成功升级为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潜力巨大的南车项目的顺利落户、滨江新区的开发等这些突破对未来发展影响深远。根据江门“十二五”规划,至2015年末,我市将培育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大型电子制造龙头和骨干企业2家,超10亿元的20家,超亿元的150家以上;培育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大型软件和信息服务骨干企业10家。电子制造产业的年均增速将保持在20%以上,至2015年末,电子产业行业主营收入将突破1500亿元,我市将成为珠三角地区重要的、有影响力的高端电子产品制造基地和软件及信息服务业创新发展基地。

2.人才需求。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涉及到人力资源结构的调整,而我市的技能人才、特别是高端技能型人才数量,难以满足企业的升级转型、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打造先进制造业重点发展区的需要。根据《江门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规划要求:全市人才总量将由2009年的79.07万人增加到2015年的93万人,2020年将达106万人,年均增长率为3%。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领域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实现“双倍增”目标,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占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7%,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的30%。同时,加快推进国民经济重点领域人才开发,围绕江门重点项目“南车”、“海信”、“美的”集团的落户及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部署,以急需紧缺专门人才为重点,打造一支引领和支撑我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现代产业人才队伍。

三、专业对接产业的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研究与实践

1.以智能产品开发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以智能产品开发为主线,通过密切的产学研合作,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学到先进制造业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全力打造智能产品研发基地,积极承接企业产品研发项目,紧跟智能产品技术发展潮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让学生参与技术开发的全过程,将生产一线得来的最先进、最真实的技术开发成果整合到教学内容中,以研促教,以研促学,以研促训,为教学改革的深人开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

2.构建以控制器为核心的,以智能产品开发为主线的课程体系。结合江门市及珠三角电子制造业发展趋势与企业的人才需求,构建以控制器为核心的,以智能产品开发为主线的,适合岗位需求的课程体系,形成由公共平台课程、核心课程、拓展技能课程和职业素质培养的适合个性发展的四个教学模块组成的课程体系。

3.与龙头企业为主体搭建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平台。我院与中国南车股份有限公司、广东海信电子有限公司、香港真明丽集团、香港建滔集团等企业共建校外实训基地。以广东海信电子有限公司液晶电视项目落户江门为契机,与海信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厂中校”。学生在企业完成顶岗实习的同时,在企业完成部分课程的学习,课程主要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授课。在校企共建产学研实训基地的同时促进毕业生就业。

4.构建产业转移服务体系,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以智能产品研发基地和广东海信电子有限公司等行业企业为依托,建设一支教学理念先进、教学效果显著、精通生产技术、社会服务能力强、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把专业带头人培养成为统领专业建设和发展的领军人物,成为知名度较高、影响力较大的行业专家。依托智能品研发基地,推动教师了解最新的智能控制技术发展方向,掌握最新的生产技术,从而提高教师的技术开发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同时推动教材建设和课程改革,将最新知识与技能引入到课堂。以智能产品研发基地为依托,建设一支精通生产技术的“双师”型教学团队,构建产业转移服务体系,提升服务企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悠.论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J].教育评论,2009,(3).

[2]高维峰.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浅析[J].文教资料,2008,(12).

[3]广东省教育发展“十二五”规划[Z].

作者简介:黄凤玲(1962-),女,广东新会人,江门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与信息技术系副教授。

上一篇:伙伴拼图法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对日BPO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结构的设计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