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区扩大消费需求的分析及对策选择

时间:2022-05-02 10:33:55

当前我区扩大消费需求的分析及对策选择

今年以来,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致使我国外需下降、内需不足。在这种背景下,国家将再次启动内需,扩大消费,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我区应抓住机遇,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培育和扩大居民消费需求,进一步释放居民购买力,以增强我区经济发展的协调性,保证经济平稳快速发展。

一、我区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正在减弱

(一)消费结构转换与消费不足并存

消费结构升级较快。生存型消费的比重逐步减少,发展型消费的内容日益增多,享受型消费也日渐丰富。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由2000年的34.5%下降到2007年的30.4%,农民和牧民分别由47.7%和33.8%下降到41%和32.5%;城乡居民服务性为主的医疗保健、交通通讯和文教娱乐等三大类消费的比重分别由28.9%和26.7%上升到33.3%和33.2%。

消费增速低于投资增速。2001-2007年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9.4%,而最终消费年均增长17.1%,其中居民消费年均增长15%,还不到投资增速的一半。

(二)居民消费增长缓慢

人均居民消费增长慢于生产总值增长。2000-2007年期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和农牧民人均生活消费现金支出年均分别增长13.1%和13%,分别比同期生产总值年均增速17.7%低4.6和4.7百分点。

居民消费增长慢于政府消费。2001年-2007年期间,居民消费年均增长15%,远远低于政府消费年均增长21.7%的水平。

(三)消费率和消费贡献率总体上呈不断下降态势

近年来,受我区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和居民消费增长较缓慢的影响,居民消费率和消费贡献率逐步下降,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逐年降低。2007年居民消费率和对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分别为43.2%和40%,比2000年分别下降了13.6个和5.6个百分点。从2002年开始,投资贡献率超过居民消费贡献率,二者差距仅为9.4,2007年投资贡献率超过消费贡献率高达42.3个百分点。

(四)城乡消费水平差距明显

城乡消费总量差距明显拉大。城市消费品零售额与县和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的比值由2000年的1.5:1扩大至2007年的2.2:1。

城乡消费增长差距显著。2000-2007年期间城市消费品零售额年均增长24%,比县和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年均增速17.5%高6.5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差距进一步加大。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和农牧民人均生活消费现金支出分别达到9281元和2761元,二者相差6520元,差距比2000年的2757元扩大1.4倍。2008年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增长15.47%,增速比农牧民人均生活消费现金支出快5.94个百分点。

二、四大因素制约我区居民消费增长

(一)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缓慢致使消费增长缺乏直接动力

城镇居民收入增长慢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2002-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实际增长12.4%和9.8%,低于生产总值年均增速5.3和7.9百分点。居民收入的增长慢于经济的增长,直接造成生产、流通、分配、交换的循环过程发生阻滞,使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反作用力不能充分发挥。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在于就业岗位下降,就业岗位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产业结构重型化导致资本替代劳动力;二是作为吸纳就业主渠道的服务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育水平较低;三是企业改制、破产关闭使就业岗位减少;四是传统的教育模式使得就业需求与市场需求结构存在较大差距;五是大学毕业生多选择留在大中城市,且对薪资期望过高,使得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

政府收入挤压了居民收入。2000年以来,政府财政收入增速一直高于城乡居民收入增速,2007年财政总收入增长高达42.8%,分别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速高23.3和24.5百分点。这使得政府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不断上升,居民收入比重持续下降。政府收入增长较快,但政府消费支出比重下降,将本应由公共经费承担的教育、卫生和科研等公共服务机构的支出转变为居民的私人消费支出,从而导致居民消费倾向下降。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差距由2000年的2757元扩大到6520元,农牧民增收缓慢严重制约了农村牧区消费的增长,从而影响了全区消费的增长。

(二)居民预期支出不确定性的增加影响居民消费

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增加居民家庭预期支出。全区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的人数只占城镇人口的比重不高。特别是由于农村牧区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农牧民的养老保险问题尚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体系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大部分进城就业的农牧民未被纳入社会保险范围,农牧民心理上缺乏安全感,致使其不能把有限的资金完全用于消费。

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增加居民家庭预期支出。另一方面,教育、医疗、住房等社会公共领域改革不到位,导致其价格问题日益突出,加上今年以来CPI上涨较快,居民风险和自我保护意识明显加强,对未来预期支出增加。因此,量入为出,增加储蓄,以防不测仍是多数居民的选择。

(三)农村牧区消费品市场与农村牧区消费特点和农牧民消费偏好不相适应

长期以来,忽视了对农村牧区市场的开发研究,没有对农牧民的消费心理、消费习惯、消费结构进行认真调查研究,生产出适合广大农村牧区消费者需要的产品,致使农村牧区消费品市场发展滞后,商品的供给结构和农牧民的消费结构不相适应,束缚了农牧民的消费需求。农村牧区零售网点的缺失、购物环境的欠缺以及商品供给品种、质量、服务水平的弱势,直接制约了农牧民的购买热情。

(四)消费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农村牧区的水、电、路、气、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落后,甚至有些地区农牧民还没有自来水,尚存在人、畜饮水困难,流通体系建设滞后,商业网点少,中间环节多,售后服务差。城镇一些配套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跟进。

市场环境及信用环境有待改善。缺乏健全的市场产品质量评价机制,加上市场监管力度还不够,社会诚信意识不强,假冒伪劣产品还比较多,如近期乳品企业生产的乳制品被查出含有三聚氰胺,对居民消费心理产生负面的影响。消费者维权成本过高及维权艰难,消费者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护,严重挫伤了消费者的消费积极性。价格欺诈、不法经营等现象依然存在,成为制约消费者消费的障碍。

消费信贷发展滞后。社会信用体系不完善,金融部门消费信贷产品创新不足、门槛太高,导致消费信贷发展缓慢。

三、进一步扩大我区消费的几点建议

(一)提高居民收入,保持收入增长预期

在继续保持内蒙古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基础上,努力提高城镇居民和农牧民的可支配收入。建立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良性互动机制,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促进收入来源多样化、增收稳定化、分配公平化,使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步伐相协调。在城镇,建立健全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落实机关工作人员增资政策,保障各类从业人员收入分配权益,研究启动我区居民收入倍增计划的可行性。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增加低收入者收入。在农村牧区,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不断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开辟就业渠道和途径,增加农牧民实际收入,增强有效购买能力,特别是提高农牧民非农牧产业收入、财产性收入、工资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比重。提高农牧民生活水平,带动农牧民整体生活水平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

(二)抓好社会保障工作,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按照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牧区的领域和范围,特别是推进农村牧区低保制度。改善城乡医疗卫生条件,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推进形成城镇居民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使城镇居民和农牧民享受同等待遇。坚持教育公益性、公平性,加大财政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做好贫困家庭子女就学的保障和扶助工作,落实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上得起大学、接受职业教育,财政应增加安排助学经费数额。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临时伙食补助,延长补助期限。

提高全区城乡低保标准,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建立农村牧区养老保险制度。提高部分优抚对象和老党员的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加快廉租住房建设,加大实物配租力度,扩大廉租住房租赁补贴范围。针对物价上涨幅度,制定临时物价补贴的发放标准,按当月公布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水平确定,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累计达到3%且低于5%时,补贴标准为当地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月标准的十二分之一,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累计涨幅达到或超过5%时,补贴标准在上述标准的基础上上浮20%。按照国家《关于做好冬季供热采暖工作有关问题的指导意见的通知》,给予供热企业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对低收入家庭通过财政拨款给予补贴,保证低收入家庭生活水平不因价格调整而降低;加快实施农村牧区和城镇中小学冬季取暖设施改造工程;实施对城镇居民冬季供暖的财政补贴,加大取暖费补贴力度,建议将其加倍发放,将冬季供热纳入政府公共服务支出。

(三)改善消费环境,释放消费潜力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对城乡的水、电、路、气和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完善商品商业网络,重点加强农村牧区市场商品流通体系建设,丰富各种档次的商品和服务,拓展新的消费领域与新的消费市场。规范市场秩序,加大市场秩序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市场上串通定价、囤积居奇、哄抬物价、以次充好等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切实规范促销行为,构建安全和谐消费环境。加快行政事业收费清理,规定行政事业收费按最低标准执行,对生产业和科技型企业减半征收或豁免。调整政府投资与消费的关系,继续加大规范房地产市场力度,坚决杜绝违规修建豪华办公楼和楼堂馆所,将有限资金主要用于农村牧区、扶贫开发、社会事业和民生工程。

消费经营商品的差异性形成各自发展空间。根据消费群体、市场定位、商品经营范围和商品组合,决定卖点,形成优势互补,不同消费档次的商品供给分工局势;新品种的经营是零售企业差异性经营的重要标志,经营新产品,形成新市场,谋求新的利润增长点。根据生产与农牧户消费的特点和农村牧区市场的容量,依托各种性质的城镇流通企业,在城乡接合地带办好农畜产品、生产资料和日用品批发市场,扩大市场商品可自由选择范围,拓宽农牧民的消费领域。运用经济杠杆加强宏观调控力度,衔接消费热点的形成与产业的发展,培育新的消费亮点。如:对个体工商户营业税的起征点从目前的每月3500元提高到1万元,农牧民的非农牧产业收入和财产性收入一律免收个人所得税。

根据消费的要求,采取学校教育、社会业余教育电视、广播、报刊、杂志和网络等方式,宣传和普及消费知识,引导农牧民提高消费意识。加强农村牧区消费品流通网络建设,拓宽消费品进入农村牧区的渠道,利用供销社系统的流通网络优势,以现有的专业社和村级服务社为基础,投资改造和扩建农家店和农副产品交易市场;支持各类中小企业通过自愿连锁、自愿结合、统一配送、统一建立销售网络的方式建设农家店和农贸流通市场。适应农牧户生活变化的需要,开展建筑装饰材料的供应和燃料等工业品的经营,开辟旧货市场、低价仓储市场、平价便民市场等。加快农村土地的流转,扩充建设用地的来源,有效地抑制房屋价格由于土地原因而出现的上涨;同时,耕地的流转和农村人口的城市化,扩大了对房地产的真实有效需求。落实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的政策,并根据财力增加情况增加直接补贴金额;控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幅度,避免农民增产不增收。

(四)发展消费信贷,完善信用消费体系

加快改革福利型、供给型、集团型消费体制,逐步建立起以个人商品化消费为主体的消费制度。利用消费信用制度,通过分期付款,鼓励消费者提前实现购买高价值商品的愿望,改变消费者持币观望的现状。

增加消费贷款总量,扩大消费信贷的范围,调整消费信贷结构,简化消费信贷手续,延长分期付款的还贷期限。建立和完善个人信用制度,成立专门机构,联合银行、证券、保险、法院、公安、税务、审计等部门,收集、整理、分析、传送个人信息资料,实现全社会个人信息集中管理和资源共享,同时应建立起规范化、标准化的个人信用评级体系。成立非赢利性担保机构,为成长型企业提供贷款担保服务。采用消费贷款、消费租购等形式,推进建立农村信用消费制度。加快建设住房、汽车等消费品二级市场,完善相关的交易法规,规范贷款抵押拍卖市场,减少抵押财产和担保物品变现的障碍和风险,保证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作者单位:内蒙古发展研究中心)

上一篇:应对宏观环境变化 确保经济平稳增长 下一篇:立足扩大内需 加大投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