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文化消费误区种种

时间:2022-06-24 01:59:02

当前文化消费误区种种

文化消费与消费文化之辩

文化消费是以文化或文化产品为消费对象的高雅行为。比如,外出购书、参观美术馆、历史博物馆、自然博物馆、到剧院看戏以及在家里读书、听广播、看电视等等行为都是文化消费;休闲、娱乐、旅游、参加健康教育与各种技能、兴趣培训等等休闲生活方式也属于文化消费行为。由于文化的定义相当广泛,分为狭义的精神文化和广义的物质文化。所以,文化消费的范围也非常宽泛。

文化消费包含着文化消费者的主观活动。正如高尔基所说:“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读书是包含着求索精神的心灵之旅,读书者不仅要从书中汲取营养,而且还要与上下古今的智者进行互动、发展智慧、提炼心灵。这就是说,文化消费的过程即是文化创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种新的观念形态,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即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孕育而生。

消费文化则是以消费态度、消费观念为代表的意识形态,是关于消费行为的态度、观念。消费文化是对以下三个基本问题的回答:第一、要不要消费?第二、消费什么?第三、怎样消费?

对这三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区别传统人与现代人的重要指标。传统人只进行最低限度的消费,即食品消费,把维持基本生活必需品以外的花销都看作浪费或奢侈。现代人把消费作为现代经济活动――生产、交换、消费――中的重要环节,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在消费的层级中,现代人的消费已经远远超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的层级,而进入社会需求、自尊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的层次,后三种需求的消费即是文化消费。

文化消费属于消费文化的范畴,是消费文化的高级层次。守财奴的消费方式也是一种消费文化,老葛朗台的消费虽然没有多少文化内涵,但它依然是一种消费文化。总之,消费文化是对于消费这件事的态度。老葛郎台把消费看作是一种罪恶,尽管他家财万贯,但他依旧住在阴暗、破烂的老房子中,每天亲自给家人分发食物、蜡烛。巴尔扎克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吝啬鬼、守财奴的典型艺术形象。

文化消费是社会区分的重要界标

关于文化消费的意义,美国社会学家、制度经济学的鼻祖凡勃伦在其1899年的著作《有闲阶级论》中进行了开拓性研究。经过对新兴有闲阶级消费的考察,凡勃伦发现,新兴富豪所掠夺的财富越多,权力就越大,因此对财富的野心也就越大。他们以拥有财富为荣耀的象征,不过,仅仅拥有财富还不足以获得别人的尊敬和景仰,还必须要通过某种方式展示其地位的尊贵。这样有闲阶级开始以“炫耀式休闲”来显示其地位尊贵。

但是,现代都市社会不像传统农村那样,“炫耀式休闲”不仅没有施展的空间,并且都市人大都是陌生人,“炫耀式休闲”无法显示其真正意义。于是,“炫耀式休闲”就被“炫耀式消费”所取代,这群人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使用,而是为了占有。他们的消费方式就是浪费,消费目的就是为了炫耀。这种消费只不过是显示身份的象征性消费。这里的“炫耀式消费”是“文化消费”的最早表达。

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认为,文化消费中的流行时尚是表示个性、区别和意义的最好形式。在齐美尔看来,流行时尚是阶级区分的产物。因此,创造流行时尚的文化消费不仅是阶级区分的产物,而且是阶级区分的标志。

20世纪60年代前后,后现代文化消费主义兴起,其主要观点是:文化消费是一种标志社会区分的方式;文化消费是一种模仿性质的消费形式;文化消费是一种创制文化的实践。从阶级区分的手段,到社会区分的方式,文化消费的社会功能日益提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文化消费是社会区分的重要界标之一。

走出文化消费的严重误区

文化消费是人类文明、社会进步、文化创造的指标和动力,对个人和社会具有许多社会功能。但是,正像列宁所说的那样,“真理再往前迈进一步,就会变成缪误。”这里我们不讨论其总量偏低、层次较低的问题,因为这是需要一个过程才能慢慢提高上去的问题。在这里我们所关注的是在伪文化消费中存在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问题,即文化消费的误区。我认为在目前的文化消费中,存在三大误区:一是炫富误区,二是行为艺术误区,三是价值迷茫误区。

像用林肯车队大办丧事、用豪华车队迎接一条百万级别的天价狗等等都是炫富行为,不是文化消费。中国办丧事的文化理念是宁戚匆奢,入土为安。这等奢华,这样张扬,绝不是死者生前所愿,而是生者裸的炫富行为。在两极分化、贫富悬殊日益严重的当下,炫富是没有文化的野蛮行为,是故意刺激弱势群体的神经,是向社会大众的叫板!有关部门要管一管这种挑衅行为,征收他一个奢侈税不为过。

像吃屎、当众进行的所谓“行为艺术”更不是文化消费。古人云:食色,性也。性属于本能的范畴,与文化相距何止十万八千里!无论吃什么,都是一种生理行为。关键是吃不当吃。这种另类的“吃”,不是因为吃者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因为吃者的“标新立异”。这种堕入狗类的行为为人类所不耻,是人类的堕落。还有人不知羞耻为何物,在光天化日之下当众展示,并贯之以“行为艺术”,呜呼,哀哉!世界上还有比这更的行为吗?

还有许多减肥、养生和追求刺激的行为,也不是文化消费。这种违背科学、挑战极限、无视生命价值的盲目、高危行为,陷入了价值迷茫的误区。

之所以存在这些误区,就是因为社会上有些人对什么是“文化消费”,还存在着一些模糊认识。这些人认为,舍得大把大把花钱就是“有气派”,“有气派”就是有文化。这种“文化消费”就是浪费金钱、糟踏文化;还有人以为,舍得高价买养生补品、高价问诊江湖医生就是“文化消费”。这种“文化消费”就是自愿挨宰、没有文化;还有人打着“行为艺术”之名,行离经背道之实,这种“文化消费”就是恬不知耻、侮辱文化。

走出文化消费误区,必须正本清源,澄清“文化消费”的概念。最根本的,必须重构转型期被经济市场搞乱的价值规范体系和伦理道德标准。这样,才能使“文化消费”走上健康的发展之道,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为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责编/高源 美编/叶锐)

上一篇:草根艺术如何拯救灵魂荒芜 下一篇:当下社会以收心养性为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