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护子重细节

时间:2022-05-02 06:46:50

得知长春婴儿被害的事后,心里很难受。从2010年开始,我在美国待了一年短暂回国之后,又来到英国生活。仔细想想,西方社会和家长在保护孩子方面的不少细节,很值得国内借鉴。

2010年我们到美国密苏里时,女儿在密苏里大学附近的一所小学上学。申请上学需要三个条件:居住地址、年龄证明和防疫证明。其中的防疫证明,即是为了保证孩子自身安全以及不会传染给其他同学。英国也有类似的规定。从入学第一关,就可以有效保护孩子的生命健康。

无论是英国还是美国,学校除了留下家长或监护人电话之外,还会要求登记一个紧急联系人的联系方式――以防止遇到紧急情况家长电话不通时,能找得到孩子的保护人。

去美国后不久,我们就从朋友处得知:12岁以下的孩子不能单独在家,这是法律规定,谁也不能违反。如果被邻居发现,家长极有可能会被拘留。

这让我想起自己小时候,隔壁人家收养了一个孩子,因为没有老人看护被单独留在家里。终于有一天,孩子的脸和鼻子被老鼠咬伤,而这在当时的农村很普遍。

再一个就是学校和家庭会培养孩子在自我保护方面的法律意识。记得有一次我们劝女儿到外面玩,她不愿意,于是我威胁她:如果你不去,我就跟你妈妈自己出去。她的第一反应是:我要打911报警,你们这是违法的!她当时还不到10岁,去美国不到一年,就已经有这方面的意识了。我们也完全没有生气,反而感到很欣慰。

另外,孩子从国内转到国外读书后,“投诉”的意识也越来越强了。有一天,她气呼呼地跟我抱怨:我要跟校长投诉老师!中午吃饭时竟然不让我跟同学坐在一起!还有,给我们吃饭的时间特别短,都没吃饱!看着她气呼呼的样子,我逗她:你在上海敢投诉小学老师吗?她立即回答:那我不敢。问她为什么,她想了想说:校长和老师是一伙的……

所以,我觉得这里有一个西方和中国教育理念上的区别:在西方,好孩子是懂得保护自己的孩子,而不是一味顺从老师和家长的孩子。

再来说说校车。除非家长每天开车送孩子去学校,学生在美国密苏里州哥伦比亚小城都会乘坐校车上学。校车几乎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在密苏里州,每个人考驾照时必然会有这样一道题:

当你看到前面停着一辆校车时,你应该:1.直接开过去;2.停下来,发现无人下车时再开过去;3.停下来,当司机出示通行牌时,你再行驶过去。这个问题其实就是为了强化司机的意识――即使你以为没有人从校车上下来,也极有可能有你未能注意的孩子正在下车。所以,这是一条铁律――必须等校车司机出示可以通行的标志后才可通行。

如果中国也可以如此统一生产校车,并严格管理校车运营,不但可以减轻家长的负担,还能有效保护孩子。

在国内常看到孩子坐在家用汽车的前面座位。在美国,对孩子坐在汽车里的位置是有严格规定的――孩子只能坐在后排,除非后面全是孩子并且已坐满。如果只有一个孩子,那一定是坐在后排中间位置,因为考驾照的说明书上已明确告诉你,大量的事故分析表明,这个位置是整个车里最安全的。女儿曾几次央求我坐在车的前面,那里视线好,也可以跟我说话。直到我告知她这是法律规定时,她才作罢。

另一个开车的要求是,如果孩子重量低于40磅或小于一定年纪(不同的州有不同的规定,印象中我所在的密苏里州是4岁)时,孩子必须要坐在专门购买的婴儿坐椅上,以确保有事故发生时最大程度减轻对孩子的伤害。

在伦敦,女儿偶然会跟老师一起到校外参加活动或出国交流。这时候,学校会要求:第一,家长签字同意;第二,如果在伦敦有出学校的活动,需要家长填写详细的社区医生的电话和其他信息,以确保孩子万一有事时能及时联系到医生。女儿今年4月会去德国学习德语一段时间――尽管是学校统一组织的活动,也需要为他们申请欧洲大陆的医疗卡,以防万一。事情虽然显得有些“多余”,但却是强制执行的,否则就有可能拿不到去德国的签证。第三,如果孩子在伦敦市内参观某地,除了一前一后有老师照顾以外,孩子还需要穿上学校发的统一的反光服,或者是几个老师同时穿上反光背心,保证孩子们坐地铁或过马路时足够显眼。

女儿此前就读的小学附近一条非主干道马路边,每天晚上放学时,也会有一个身着反光背心的老太太,一批一批带学生从马路一边过到另一边。同样的画面,我在上海看到过,但在国内其他城市,却基本没看到过。

还有一个细节是:女儿上小学期间,必须有家长去接,孩子认出后才能出校门。在美国时女儿就读的公立小学还提供晚间住宿服务,这样家长万一有事时孩子不至于被一个人丢在家里。

我所在大学的一位同学曾经问她的英国老公:如果英国人偷车时发现车里有孩子,会怎么办?他说,开回原地。她继续问:万一特别想要那个车呢?回答是:把孩子放至警察局门口,再把车开走。

讲述英美之事,并非崇洋,而是提醒大家去思考:如何给孩子更好的保护?英美也都发生过偷车时偷走孩子的事件――再发达的国家,都有穷凶极恶的罪犯。但如果国内能学习国外的一些好的做法,增强普通民众和孩子自己的自我保护意识,悲剧一定可以减少很多。

(摘自《望东方周刊》 图/黄煜博)

上一篇:“健康”食品未必健康 下一篇:敲墙声声父子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