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设计在高职语文课程体系建构中的应用

时间:2022-05-02 04:06:16

模块设计在高职语文课程体系建构中的应用

【摘要】高职语文课程体系建构中,可以应用模块设计,有效整合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并形成新型的教师组织模式,从而最大限度地达到语文教育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关键词】模块设计高职语文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3C-0069-02

教育部在2006年专门针对高职教育颁发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职教育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并强调要加强素质教育。因此,在高职语文的课程体系建构中,既要注重体现语文教育的工具性,也要加强其对学生的素质养成,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在这样的前提下,可以根据社会需要、培养目标和专业需求等灵活运用模块设计来进行高职语文课程体系的建构。

一、模块与课程的关系

(一)课程可以组构成模块

模块与课程并非割裂开来的分别独立的个体,课程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组构成不同的模块。例如理论模块与实践模块、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等。在课程体系建构的过程中需要有顶层设计,而传统的高职语文课程体系中可以包含大量的课程,如应用文写作、唐诗鉴赏、中国传统文化等等,以单门课程为单位作为课程体系的顶层设计,容易出现使用混乱以及脉络不清等弊端。如果将课程组构成模块的形式作为课程体系的顶层设计框架,思路则更为清晰,更有利于教师的教学开展。

(二)模块可以为课程服务

模块的设计灵活多样,一是可以由课程组构而成,二是可以在单门课程之下进行设计,即模块设计要根据实际需要实现不同的教学功能,为课程服务。重要的是,模块之间、模块中的课程、课程中的模块以及各教学环节之间需要有必要的内在逻辑联系,即为同一个目标服务――这个目标可以是社会需要,也可以是专业需求或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所以,在进行模块设计时,各个环节之间要根据课程体系建构的需要形成整体设计。总的来说,即模块下可以设置课程,课程中可以再设计模块。

二、模块设计在高职语文课程体系建构中的应用

(一)模块设计可以根据专业需要进行设计、分解和重构

模块设计可以把专业所对应的职业或职业群,分解为若干个职业活动单元,而每一个单元的核心部分(即某项活动或任务的全过程)都设计成适合学生学习的项目。在国外,亦有不少类似的做法,如德国的“职业活动项目”,澳大利亚TAFE(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的“学习包”,英国BTEC(Business&Technology Education Council)的“课业”。虽然名称不同,但其核心都是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培养实用能力,在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还注重培养学生的人际交流、团队合作、解决问题等基本素质,为学生未来的个人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高职语文课程体系,大致可以分为人文素质养成类、应用文写作训练类、语文能力培养类等,而每一个类别中都可以根据每个学校的特点进行再次细分,形成课程之下的模块,每一个模块下至少应包含十个项目或任务设计,以便每名教师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每个模块的设计模板见表1。

其中需要指出的是对于“行为要点”的培养。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较为重视“知识点”的培养,而对于高职学生的人才培养,更需要加强对其“技能”的培养,并在培养学生“技能”的同时,加强对他们的“素质教育”。因此,在模块设计中,要突出“行为要点”的作用。“行为要点”主要是指学生在完成项目或任务时的意识、行为和能力,如市场调查能力、服务意识、公共场合的仪表和行为举止、合作意识和能力等等。这些是传统课程教学中较为缺乏的。却又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所不可或缺的通用能力和基本素质。这些能力和素质是在市场竞争中有时候甚至比专业能力更具具有决定意义的关键因素。为了使学生获得这些能力,传统的课程体系设置较难满足,而在模块设计中,则可以更好地融入这项因素。

在所有的模块设计出来后,教师可以根据专业需要进行分解,并形成适合自己教学的“学习模块”,在每一个模块下面都包含着几个“项目”,每名教师都可以根据所教专业及其所对应的职业或职业群的不同,选择并重构成自己所需要的模块或项目。如文秘、营销等专业的学生和数控、模具等专业的学生在需要上是有较大差别的,教师可以因专业而施教。当然每个模块在进行内容设计或选择时,都要尽可能地贴近职业活动的实际需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二)模块设计可以有效整合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

在高职语文的课程体系建构中,与本科院校不同的一个特点就是人文性的相对弱化与工具性的相对加强。因此,在理论课程(第一课堂学习)之外,实践课程(第二课堂活动)必不可少。实践课程是对第一课堂学习的延伸,但是在传统的课程体系中,缺乏具体的实践课程,并且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都相对独立,难以有效整合。本文试以“语文基本技能”模块为例说明其对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整合。

语文基本技能简而言之,即是听、说、读、写。在这一模块中,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约各占一半学时。理论课程可以命名为“高职语文”,而实践课程则命名为“高职语文能力训练”。两门课程可以交叉进行。两门课程可以由同一位教师任教,亦可由不同教师任教,但是前提是需要进行协调沟通,对模块的认识和教学计划达成一致。这样,在学生一边上理论课程的同时,一边可以进行系列化的实践活动,而每一项实践活动都有教师的指导,不仅指导活动,而且能通过理论学习夯实基础的语文知识,使学生学有所用,做有所依。

在模块中,除课程教学外,还可以融入第二课堂,如校园文化艺术节、中华经典诗词诵读比赛、辩论赛、征文比赛、书法比赛等,切实做到“课程活动化,活动课程化”。而这些都统一在一定的模块设计之中,更避免了第二课堂活动的杂乱无章,加强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联系和整合,做到了以学生为本,强化能力训练,凸显了现代教育精神。

(三)模块设计可以有效整合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对于实际教学效果而言,开课时间的不同会对教学效果产生较大的影响。如在一年级新生中开设应用文写作这一类课程,则只能成为课堂的演练项目,学生难以做到学有所用。因为到了三年级,应用文写作中教授的某些内容如求职信的写作等知识才对他们有较直接的作用。所以,利用模块设计,整合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可以较好地避免这个矛盾。

例如,在高职语文课程体系中设计实用文体写作模块,这个模块下可根据专业的不同设置必修和选修课程,这样,学生到了有需要的时候,可以随时再通过选修课进行学习。而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针对必修课与选修课,针对不同年级的选修课,再次进行不同模块的设计。如针对一年级学生,可设计通知、请示等,而针对即将实习的学生,则可以设计总结、调查报告等。这样根据模块来设计课程,可以更灵活地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

(四)利用模块设计形成新型的教师组织模式

传统的教师组织模式都是根据课程来进行的,相同课程的任课教师组成一个相对的教师团队,对于同一门课程,每名教师都有自己的看法与见解。而根据模块设计来开展教学,则要求教师在规定时间内,以任务或项目、活动等形式提出教学目标与项目内容,按照社会和专业的需要和要求,并由教师指导学生完成。

由于模块较多,无法由一位教师单独完成,所以必须根据一定的原则进行分工,由多位教师共同参与模块设计并完成教学。这就改变了传统的以课程为核心的教师组织模式,形成新型的教师组织模式,即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在同一模块中由多位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进行交叉教学,从而构建起以模块教学为载体的新型教学团队。这样,教师不仅仅以完成课程教学为目标,还需要了解自己模块之下的课程和专业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从而将自己的教学活动融入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从“个体行为”转为“团队行为”。

教师组织模式的改变势必促进课程体系的建构。一是在建构之初,就可以由整个教师团队群策群力,改变以往由专业带头人独立架构顶层设计的做法,使团队教师共同完成课程体系的建构。二是教师团队可以根据顶层框架的模块设计,开发出适合学生、适合自己的课程。这种开发课程的方式更能适应专业需要和社会需要,并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每名教师之所长。三是教师团队可以根据课程进一步设计模块,并根据模块需要分配教学任务。灵活机动。

在高职语文课程体系建构的过程中,通过巧妙、灵活、整体性的模块设计,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将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上一篇:创新视角下校企合作形式研究 下一篇:建立中高职衔接学分银行制的摭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