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中高职衔接学分银行制的摭谈

时间:2022-10-13 07:18:16

建立中高职衔接学分银行制的摭谈

摘要:职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而中高职衔接作为一种新兴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性。建立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制度是中高职教育紧密合理衔接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学分银行制;学分绩点;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3-047-02

一、中高职衔接的研究意义

中高职衔接的研究不仅有利于促进中等和高等两个层面职业教育的共同健康发展;有利于职业教育结构和体系的完善,为培养高技能、复合型人才拓宽了路径;有利于克服中等职教是终结性教育的错误认识,引导和促进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而且有利于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改变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为加速实现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战略步伐做出应有的贡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了“统筹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中等职教是高等职教必需的学习准备,高等职教是中等职教的延续和提升。缺乏中职为基础的高职是不完整的高职,充其量也只能是高等的文化理论,中等的专业技能;而缺乏高职牵拉的中职,是“断头”的中职,缺乏吸引力。只有将中高职衔接,中等职校毕业生才能顺利达到高职的培养目标;而要把非中职生源的高职生培养成高技能技术应用型人才,实现“双高”(高等学历、高级技能)的培养目标,也必须补上中等专业技能课,以使他们跟上和适应高级技能的培养和训练。所以,中高职衔接不仅要求在形式和层次上有效的衔接,更重要的是,要在内涵和实质上建立有机的统筹和配合。建立学分银行制度是中高职教育一种全新大胆的教学管理体制改革,在某种意义上言之,建立学分银行制度可以为中高职教育达到顺利有效衔接提供灵活催化作用。

二、建立中高职衔接学分银行制的内容

学分银行制度是对学年制的一种根本性革命,又是对传统学分制的继承和创新。它与学年制有着本质的区别,同时是对传统学分制的补充和说明。学年制的特征主要反映在规定学习年限和统一的必修课数量以及强调对教学过程和目标的集中统一的管理;传统学分制是以学分作为学习量的计算单位,以学分和绩点作为衡量学生学习分量、学习成效的标准在教学过程中允许学生自主选修课程,以取得所选课程的总学分作为毕业和获得学位的标准,采用多样的教育规格和较灵活的过程管理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余地的教学制度;而学分银行制是在传统学分制的基础上为中高职衔接教育模式“量身”打造,并建立更灵活更开放的个性化教育制度平台,它是以修好的积累学分绩点“寄存”在中高职院校的教务管理个人“银行”系统档案里,待一定时间内修完(累积到)规定学分绩点后可申请获得毕业证书或结业证明,我们将这种制度系统简称为“学分银行制系统”。这种不受时间限定,不受课程束缚的灵活性、开放性、选择性、自主性和弹性化、柔性化为主要特征的新教学管理制度,最大限度地发挥和调动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多样性、多层次、多规格和高技能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三、建立中高职衔接学分银行制的意义

建立中高职衔接学分银行制度是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对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是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办学理念,完善了中高职院校的整体教学布局结构,进一步统筹中高职教育的协调发展。

(一)优化职业教育资源,提高教育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学分银行制度是通过学生修读的课程考核和(或)技术技能鉴定分数为学分绩点数分阶段、分层次累积在中高职院校教务管理系统里的一种新型教学制度。这种管理制度确定建立了学籍管理、课程管理、技能鉴定等一系列学分管理基本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合理利用和优化了现有中高职教育资源,大大提高了中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的现代化、系统化和规范化水平,进一步明确了院、系(部)、教研室等三级教育管理程序,职责清晰,管理更具实效性。

(二)实现中高职学生个性化、人性化发展

推行“学分银行制”最革命的意义在于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解放,以及对他们自我意识的尊重和激励,从而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和个性发展的需要。中高职院校学分银行制改革增加了学籍管理的灵活性,允许更多学生提前或推后毕业,以及中途创业,学生可以制订和实施个性化学习计划,因材施教,提高其学习效率,体现其素质教育,促使学生从“应试教育”中解放出来。

学分银行制度提出的核心内容就是学生自主性与个性化的表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长、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要求,在学习上有了更大的主动权和自我规划的空间,进而内化出强烈的学习积极性、自主性,学习主体地位才能凸显。

(三)提高了师资队伍素质和教学质量,促进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

学分银行制度与传统学分制一样,都是在自主选课制条件下产生的。自主选课制包括自主选择教师,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树立“以生为本”的意识,不断更新知识,自觉增加知识储备,重视专业领域的拓宽和新学科的建设,推动教师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高。同时要求教师在教学上必须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真正实现了科研与教学相融合的教育理念,提升了中高职院校教师的整体素质水平,为中高职教育顺利、有效、健康衔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建立中高职衔接学分银行制的建议

作为一种具有灵活、开放、满足多元等特性的制度,在制度实施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和阻力。这要求从事职业教育事业的工作人员必须认真分析研究国内外学分管理模式的丰富经验,总结规律探析对策,坚信“学分银行制”管理模式的建立必将为我国职业教育特别是中高职衔接教育改革添上浓厚的一笔。

(一)转变传统职业教育思想观念

建立学分银行制度,首先必须以人的全面发展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等现代教育理念作为指导思想,改变“以教师为主体”的陈腐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全新思想。因为职业教育重在培养一批为现代化经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需要的高技术技能复合型人才,这必须克服传统学年制模式下整齐划一、重管理、轻服务等习惯思维,为学生建立自我选择、自我学习、自主创新的弹性与柔性并济的学分银行制度条件。

(二)促进学分银行制改革与中高职衔接培养目标的统一

教育部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中指出,高职院校学分制改革应以满足岗位(群)的能力、素质培养要求为标准。中高职衔接教育是一种新型而特殊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其本质就是为了更好更快地培养出服务于社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高技能复合型人才。因此,学分银行制度教学改革必须从中高职一体化教育的本质出发,处理好培养岗位(群)能力与学分银行制自由选择相冲突的矛盾,以使学分银行制度改革与中高职衔接教育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三)建立校际、校企网络互认学分平台

实行学分银行制度改革要严格按照学分银行制本身对学分计算的规定来制定学分绩点的标准,并赋予“学分银行”的权威性和学分评定标准的统一性。建立校际、校企之间的网络学分评定标准平台,横向联系,纵向延伸,使学分银行制能够互相承认,跨省市跨区域“寄存”和“累计”在同一的学分银行教务管理系统里,以使学生能够在更大空间和平台内学习和深造。这也是中高职衔接教育培养模式趋向国际化的具体表现。

五、结论

建立中高职衔接教育学分银行制度是职业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重大举措,它涉及职业院校工作的各个环节,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只要遵循中高职衔接教育规律,把握中高职衔接教育特色,抓住机遇。勇于挑战,敢于创新和实践,中高职衔接教育学分银行制度就一定能够健康快速地向前推进和发展,也必将对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郑春华: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处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中高职职业教育]

上一篇:模块设计在高职语文课程体系建构中的应用 下一篇:电动机维修课程教学中企业学徒培养方式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