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化教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1 12:38:43

模块化教学论文

模块化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1.细分专业模块、多层次教学

首先,对原来专业的划分转变为根据社会岗位细分的专业模块。比如机车车辆检修专业,可以根据铁路不同层面的需求,将它分为货车检修模块、客车检修模块、空调检修模块等。其次,根据分好的模块制定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和教学计划,组织教师编写校本教材,根据各模块的特点实施具体教学。多层次教学是指安排课程的关联与衔接,使学生多方向多领域的掌握专业技能。模块化指所有的课程按照模块的方式组织,便于各专业方向的调整和组合。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模块化教学就是把该课程分成若干训练项目,针对上述不同岗位需求有重点的教学。

2.真正实现因材施教,按需施教

因材施教是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别来培养人才,尽量按照学生兴趣爱好、学习基础、学习能力来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方向及学习模块,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按需施教则是按照岗位需要来培养学生。

3.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会受到影响

凡事都有利弊,对于高铁学院的学生,首要目的是培养他们铁路岗位的动手能力,模块化教学正是加强这一点,但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相对来说会较为弱势。针对此种情况,主要采取模块化知识交叉方式来弥补。

二、课程模块设计

1.认识机器

主要学习的内容为机器的组成及机构的功用。该模块课程的学习标准是为了了解该课程的研究对象、内容、任务、特点、学习方法,让学生对该课程有一个宏观的认识。了解设计机构应满足哪些基本要求和基本步骤;对机械零件的主要失效形式和设计准则、常用材料及选用原则,机械设计中的标准化有一个初步认识;掌握机构、构件、零件、部件的概念。

2.传动件

传动件包括带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蜗杆传动、螺旋传动和齿轮系。该模块学习的标准为:了解各传动的工作原理、类型、特点和应用;识别带和带轮齿轮的结构;能进工作能力分析;列举安装及维护方法;联系实际设计普通V带和齿轮传动。说出渐开线齿轮的齿廓形成过程及变位齿轮的概念,掌握齿轮啮合原理、主要参数及几何尺寸计算,区别直、斜、锥齿轮传动及蜗杆传动的受力及转动方向。熟练掌握定轴齿轮系、行星齿轮系传动比的计算,识别实际机械中的齿轮系。当然,由于车辆专业自身特点和专业群的需求,教师将根据各岗位群的不同有针对性的讲解。

3.轴、轴承、传动的箱体

轴与轴承使用最为广泛,每个专业都普遍使用,故也是学习重点。在本模块中,学习轴的结构(含分类、结构设计、材料)、轴的基本设计方法、滚动轴承尺寸选择的基本方法。该模块学习的标准为:识别轴的功用与类型,能根据工程实际对轴进行设计计算。区别轴承的功用、类型和结构以及选择材料,说出滚动轴承的组成、特点,解释滚动轴承的代号。通过现场观察能说出铁道车辆中轴承的使用。

4.连接件

连接件包括螺纹连接、轴毂连接、联轴器、离合器、制动器。复杂的连接包括运动副及机构运动、简图四杆机构、凸轮机构。该模块的课程学习的标准为了解螺纹和螺纹联接的主要参数、类型、特点及应用;说明提高螺栓联接强度的措施;理解螺纹联接的预紧和防松;了解螺旋传动的特点、类型;掌握螺旋传动相对运动判断及运动量的计算。识别键、销联接的特点和类型,能根据工程实际对平键联接进行设计计算。区别联轴器和离合器的主要类型、结构,说出联轴器和离合器的选用方法。认识制动器的主要类型、结构。认识弹性连接的主要类型、结构。通过现场教学能对铁道车辆的制动装置和弹性连接有一简单认识。辨认机构的组成,说出运动副的概念及分类,能绘制平面机构运动简图,理解自由度的计算方法。说出平面连杆机构的应用,理解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性质,区别急回特性、死点位置、压力角和传动角的特性。

5.课程大作业――综合训练

通过减速器基础设计这个综合的训练项目来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独立或协同完成所布置任务的传动系统的动力参数分配、传动比分配,完成传动零件的设计计算。独立完成减速器装配图及从动轴、从动齿轮的图纸设计,建议采用二维软件完成设计;独立完成设计说明书的撰写等等。值的注意的是由于我院专业毕业学生都从事铁路一线工作的特点,对于该模块教学并不是要求突出学生的设计能力,而是培养学生综合解决事物、培养学生共同协作的能力;通过作图,更加掌握典型零件的结构和领悟铁路工人刻苦严谨、半军事化的工作作风。

三、实验教学不可忽略

实验内容主要有:常用机构、机构运动简图绘制、机械零件现场教学、齿轮减速器拆装等。机械设计基础实验多以验证性的实验为主,学生不仅需按照实验指导书所列步骤进行,而且还要主动参与实验,需要每个学生动手对零件观察和装拆,并且对零件进行描述。通过这样的实验,不仅加深了学生的印象,还为以后该课程和其他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更是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四、形成标准的课程评价体系

高等职业教学最大的特点是职业性,最终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整个课程的环节中学到相应技能,所以仅用最后的试卷来评判学生的成绩是不合理的。因此,要采用多样化的评价体系来反映学生各方面的学习情况并做出合理的评判。机械设计课程本身的实践性比较强,考察的是学生的分析和动手能力,所以在评价学习效果的时候,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并以定量方式呈现评价结果。如由平时表现、实验、作业、理论考试等进行综合评价。

五、结束语

模块教学的改革除了得到高职学院的政策支持和相关考试政策支持外,教师作为课程改革的主体也应该得到重视。因此不断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与课程改革能力和熟悉高职教学理论同样重要。教学改革这条路任重道远,只有通过教师不断的努力,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不断提高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效果,提高学生的能力,提高其职业性,才能为职业教育和国家的产业建设做贡献。

模块化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1课程教学的目标

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和《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0〕2号)等文件精神,高职高专院校正积极进行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践行工学结合的教育思想。高职高专工科课程大多数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课程,采用使用模块化案例教学法,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4]。1)促进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模块化案例教学法,以生动形象的案例代替枯燥无味的理论,具有真实性。其教学内容是实例,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案例中的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提高学生实际设计和应用开发能力。2)使学生牢固掌握课程知识。以“单片机原理与应用”为例,让学生掌握单片机各个功能模块的工作原理,学会绘制硬件原理图,掌握仿真单片机及其程序以及外部接口电路,掌握单片机仿真软件KeilC51,Wave6000,ProteusISIS的使用,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以适应社会的需求。3)进一步深化理论教学改革,使理论与实践更有效地结合。模块化案例教学法以案例为媒介,先把课程分成若干模块,在每个模块中加入若干生动案例,再通过仿真软件Proteus把运行结果直观地展示给学生。以理论为分析基础,模块化学习,项目化考核。通过案例的探讨和剖析,学习和应用理论知识。4)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通过该方案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让学生通过设计模块和案例,轻松掌握知识,具有一技之长。结合高职高专院校开展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在工科课程教学上尤其是“学”和“做”环节,深入推进该方案,是非常有意义的。

2教学方案的实施

模块化案例教学法在高职高专工科类课程中的实施,需要结合学校的重点专业群和综合实训室建设,利用先进的实训室条件,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重点环节包括如何进行课程体系的模块化,如何精心设计和选取案例,案例和模块相关知识点的吻合度,案例的实现等,具体细节如下:1)课程模块的划分。模块化的单片机案例教学,首先,把单片机系统分成若干个具有独立功能又可以互相衔接的简单模块,然后,将案例教学法融合其中,将复杂难懂的指令、语法、编程及其电路分解,使编程简单化、电路透明化。通过对各个模块案例的学习,使学生牢固掌握相关电路原理设计及编程方法,达到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的目的。2)模块案例的设计。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兴趣着手,每个模块中的案例难度适中,把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联系到一起,用最短的时间和最有效的方法,使学生掌握抽象的理论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3)案例的实施和优化。教师根据模块知识点选取案例进行课程教学,同时,依据具体情况综合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在各个模块的案例安排及选择上,教师要引导学生由发现模式的研究性学习向探究模式的研究性学习过渡,采用自主探究模式的研究性学习。在每一模块的学习中,确定要解决的问题,并给出能实现某一目标的参考程序代码,让学生进行模仿和实际操作,同时不断对模块的案例进行扩充和优化。本教学方案的实施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分为教师和学生2条主线,分层次、分阶段研究。教师主线是从模块划分、案例设计与实施到模块案例库的建立;学生主线是从产生兴趣、明确学习目的、自主学习到参与评价教学。本教学方案的实施过程如图1所示。以“单片机原理与应用”为例[5],首先,把该课程分成单片机入门、单片机硬件结构模块、软件模块、内部资源模块(含定时/计数器、串行通信、中断系统)、外部扩展模块(含存储器扩展、I/O,A/D,D/A,人机接口)、综合应用模块,如图2所示。每个模块根据内容设计若干个知识点的案例,并设计1个综合案例,或几个模块设计1个综合案例。这样就把一本书的重点、难点分解开了,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便于学生掌握。同时,又可以融合形成一些综合案例,提高学生的对知识综合运用的理解。如在教授异步通信的类型时,针对学生不易掌握全双工方式通信,设计一个案例[6],如图3所示,1,2号机把P1口的开关状态通过TXD,RXD进行互传,把状态信息送到P2口,并经过2片7447驱动BCD码数码管显示,1号机显示信息反映的是2号机的开关状态,2号机显示的是1号机的开关状态,还可以通过示波器VT观察波形。有了例子,学生对全双工含义的理解更容易了,再通过自己动手设计、连线,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学习兴趣更高了。

3教学方案的创新点

高职高专类工科课程大多数是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穿插运用CBE(Compe-tency-BasedEducation)模式,即能力本位教育,它以掌握某一种职业的从业技能为教学目标,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模块化案例教学以能力作为教学的基础,强调社会的择业需求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形式灵活多样,探究式学习,强调学生的自我学习和评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1)融合模块化教学和案例教学,扩充了高职高专工科课程的教学体系,进一步深化了高职高专应用型课程的教学改革,符合相关文件所提的提高高职高专课堂教学质量的要求和“教学做”一体化的要求,创新了教师教育教学方法。2)把模块化教学和案例教学法有机融合,丰富了教学手段,提高了生动性,进而提高了教学效率。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直观的案例仿真,使教师在课堂上有东西可授,学生有知识可学,同时,可以让学生直接看到形象的运行结果,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3)该方法重点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技能和技巧、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以及与他人合作共事的能力。每位学生均可参与实验操作和仿真案例,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提高了协调能力、知识迁移能力、设计和创新能力。

4实践意义

随着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尤其是工科类课程的教学改革,已经从单纯的“教和学”转变为“教学做”,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势在必行,需注意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的双重把握。若采用理论课与实验课教学分开进行的传统教学模式,就会使该课程枯燥乏味,学生只是被动机械地去记忆基本原理。模块化案例教学,在项目的实践中完成课程知识的学习,利于学生对硬件结构和基本原理融会贯通。不断研究和探索,可进一步完善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使教学模式更加科学合理,为培养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1)对教学的意义。不仅对工科课程教学模式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而且对其他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起着重要的借鉴和指导作用。2)对教师的意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必须熟练掌握教学内容,及时更新知识,善于反思,及时总结,用以指导自己的实践。案例教学在单片机教学中的运用研究有利于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和教学水平。3)对学生的意义。案例教学重视学生的参与性与主动性,结合能力本位教育和分模块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群体思考和主动学习,能把枯燥的学习变成生动的学习,提高教学效率。4)对培养目标的意义。强化学生职业技能培养,提高就业竞争能力,实现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目标。目前,技术日新月异,高校采用传统封闭型的课程教学培养的学生已难以满足社会对专业型人才的迫切需求。采用模块化案例教学是培养单片机技术人才的一条有效途径。

5结束语

模块化案例教学法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目前在工科课程教学中应用还不多。随着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深入,该方法可作为其他课程应用案例教学法的重要参考,对高职高专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模块化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一、“精品课程”:构建教研新模式的平台

借鉴高等教育精品课程建设的经验,广东省中山市于2004年率先启动了区域性基础教育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并成功地申报为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规划的重点课题。这一课题旨在为进一步推进区域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而可持续地提升区域性基础教育教学质量探索和开辟新的有效路径。在此,“精品课程”指的是借助“课程资源库”“教学方法群”“骨干教师网”和“管理策略集”等构成的系统来建设优质高效且具有很强辐射力的示范性课程。依托中山市“精品课程”的平台,我们的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实现了教研模式的转型与创新。

(一)基于“精品课程”的教研活动理念

传统的教研活动以优质课的听评为主要方式。这种方式具有重视教学、突出教法的优点,同时也有忽略课程的丰富性和系统性的不足。针对此,我们进行了基于“精品课程模块”开发的教研方式变革。所谓的“精品课程模块”开发指的是以知识单元或特定的综合性主题为基本研究对象,以资源、内容、策略(方法)、过程、评价为基本集成要素的动态性建设。基于此,我们的教研活动方式由优质课的打造转向为更具综合性和整体性的精品课程模块开发,进而使得教学研究由关注“上好一节课”拓展到重视“上好一个模块的课”,由关注“课堂中上好课”提升为全面关注“课堂前中后上好课”,由关注教师把课上好转向为关注学生把课学好。

(二)基于“精品课程”的教研活动实施

基于“精品课程”的教研模式主要包括两大方面的工作:其一是研究和开发精品课程模块;其二是运用和推广精品课程模块。

就前者而言,我们首先将课程模块按不同标准进行划分,《品德与生活》主要以知识单元来分模块,而《品德与社会》以综合性主题来分模块。这样的划分能够保证课程模块的大小合适。例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品德与社会》教材中,每册教材都只有3个单元。如果以单元划分,每个模块的容量就相对较大,不利于教师教学。

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维度来建设品德与生活(社会)的精品课程模块,它包括开发精品课程模块规划书、教学课例选、教研经验集和课程资源包。由此,整个教研活动的展开,无论是在研究内容还是研究方法上,都大大超越了此前的优质课听评模式。以课程模块规划书为例,它要求教师们能从课程整体(如学段、学期等)上对某一模块进行考察和规划,包括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总体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及相关策略,课时安排等。模块规划制约着精品课程模块开发的整体水平,引导教师从教学实际出发对教材和学情等加以分析和把握。例如,大涌镇旗南小学教师在编制“我心中的老师” (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快乐的学校生活”主题五)精品课程模块规划书时,有的教师通过分析教材发现,教材中缺乏关于尊师的名人故事和名言,提议加以补充,也有教师结合课程标准中所倡导的“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选取学生生活中真实可信的生活事例”的生活德育理念,提出应引导学生通过自己与教师交往的真实生活而不是抽象的道德要求去爱师敬师,认为这才是教材的编写思路。经过大家的讨论和辨析后,最终确定选择后一种思路作为大家的共识来编入精品课程规划书。事实上,编制规划书是我们所追求的,但它不是唯一的,毕竟这样一种教研活动方式更强调以实际教学为根本导向,而这一讨论、辨析和研究的过程更是教研活动所关注的目标。

在研究和开发了课程模块后,我们采取各种活动将获奖的精品课程模块资源包在网上向全市教师推荐,进而引导和鼓励其他教师结合自身的实际,充分运用这些优秀资源来开展教学。同时,要求教师们在运用过程中,尽可能地提出评价意见和改进建议,以供研发者进一步反思与改进。例如,我们组织了一次三区联动的精品课程“研”“用”结合交流活动。活动中,东区朗晴小学的陈慧老师,运用石岐第一城小学研发的《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多姿多彩的传媒世界”精品课程模块资源包,上了该模块的“怎样看电视”一课,而南区良都小学的陈莉江老师,则运用东区朗晴小学研发的《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做诚实的好孩子”精品课程模块资源包,上了该模块的“诚实的孩子人人夸”一课。整个活动充分体现了精品课程“研”“用”结合的教研新思路。与此同时,教师也建构起课程的“双重身份”,既是精品课程的研究和开发者,又是精品课程的推广和享用者。

(三)基于“精品课程”的教研活动成效

自2004年我市开展精品课程建设以来,我们的品德与生活(社会)科教研新模式已初见雏形。在静态层面,我们建设了网络上的品德与生活(社会)精品课程资源库。迄今为止,全市的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师共研发了280多个课程模块,根据课程标准和有关评价指标,我们评选出了95项优质的课程模块。获奖精品课程不仅模块内容相对完整,内部体系完善,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体现课程改革理念,对教学重点难点有所突破,学术水平市内领先,而且操作性和实效性强,能发挥引领和辐射的作用。这些优秀的教学资源都已上传到“中山基础教育精品课程网”,供全市的教师方便快捷地下载使用。

模块化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分层次选课;模块化考核;模块化案例式教学;考教分离

当今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要求高等学校的文科人才要具备信息科学技术的素质。由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计算机教育手段的不断更新,中小学普遍开设了计算机课程,教育部对高校文科计算机教学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高校文科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改革必须进一步加大力度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提高文科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水平,我们做了如下的改革:

1 选课方式的改革

由于生源地的经济条件、师资力量差异较大,文科新生计算机基础水平有较大差别。他们中既有从未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也有对教材内容比较熟悉的学生,还有己具有一定操作基础的学生,甚至有的学生己获得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证书。这对组织教学带来很大困难,教学重心不好掌握。如果照顾基础好的学生就会严重挫伤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果照顾大多数学生的平均水平,不利于少数拔尖学生创见性的发挥。我们针对实际情况进行了选课方式的改革,教学分两个层次同步展开,各层次侧重点不同。第一层次偏重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同时培养综合和实用能力;第二层次偏重综合和应用,以该门课程的提高、综合部分为主。

文科新生入学后组织水平考试,其难度与期末考试的难度相当。根据考试结果将学生分为两个层次:分数80分以下的学生属第一层次,参加第一层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分数达到80分以上的属第二层次,参加第二层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

2 教学方法的改革

根据这门课程的特点,我们用启发式和案例式教学法贯穿整门课的教学过程。在选择案例时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典型性,典型性就是有一定的共性或规律,可以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或工作中遇到此类问题时,借鉴该方法进行解决。

(2)难易合适。没有难度,学生会没有兴趣;难度太大,学生又容易丧失信心。

(3)大小合适,尽量避免选择太大的案例。

3 考核与成绩评定方式的改革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应用技术学科,凭试卷来检测学习效果,并不能反映出学生的实际能力。为了客观公正地反映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综合创新能力,对考核和成绩评定作如下改革:

(1) 平时测验

第一层次学生的平时成绩考核:完成二章(或相对独立完整内容的)教学任务后,就在实验室里进行一次平时小测验。测验分基础部分和提高部分:基础部分主要考核基本的理论和动手能力;提高部分则是综合题目或学生自行设计或自由发挥的内容。每次测验成绩的评定:基础部分占70%,提高部分占30%。全课程可以进行5到6次的平时测验,平时小测验成绩的和就作为学生的平时成绩。

第二层次学生的平时成绩考核:完成内容相对独立的教学任务后,就在实验室里进行一次平时测验。测验内容以综合性实用性为主。全课程可以进行5到6次的平时测验,平时测验成绩的和就作为学生的平时成绩

(2) 期末考试

到了期末再组织一次全院学生的考教分离式统考,第一、二层次的学生一起参加,统考成绩作为期末成绩。

(3) 总评成绩的确定

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组成,其中平时成绩占50%,期末考试成绩占50%。

4 教研活动的改革

加大教研力度,对课堂教学和实验以及平时测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交流,及时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进。使教研活动按教学顺序,分层递进,既研究了每一章的内容,到了期末又可以进行课程的系统总结。教研室的教研活动紧紧围绕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第一门计算机课的教学和改革展开,针对性强,时间也有保证。到了期末每一位老师都要针对这门课写出一篇教学论文或教学总结,对该门课程的教学进行总结,分析成败得失,为下一年级的文科新生教学作好准备。

5 教师的继续教育是本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保障

计算机技术的更新速度日新月异,这就要求从事计算机教学的教师不断努力学习,进行继续教育,继续教育已成为教师工作中一项长期而必须的任务。本课程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第一门计算机课,虽是入门课,但又是计算机基础知识的综合提高课程。它的内容涉及计算机技术的软硬件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办公自动化、计算机网络、数据库、信息系统及其安全等六部分的内容,授课老师必须对这六部分内容精通才能上好计算机基础这门课。因此,要保证教师的知识更新所需的时间及机会,以提高教学水平及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良俊.计算机文化基础实验教程.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5.

[2]孙践知.计算机基础案例教程――高等学校教材.计算机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

[3]唐大仕.文科新生计算机水平基础调查与分析.计算机教育,2005.6.

[4]赵学军.大学第一门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改革.计算机教育,2005.12.

[5]刘萍.案例教学法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引入与实践探微.计算机教育,2007.2.

[6]李佳.案例教学法在计算机公共课教学中的应用.科技信息高校理科研究,2006.12.

模块化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SQLite 嵌入式数据库 技术原理 应用

基于SQLite嵌入式技术下对于数据库的基本原理,应用等已经实现了,但是对于系统化的研究还是相对缺乏,因此从技术原理到理论指导、应用上的研究依然是数据库管理中的热点话题,下面就基于SQLite嵌入式数据库技术原理、应用进行一些简单的理论研究。

一、SQLite嵌入式数据库技术原理

SQLite嵌入式数据库实时软件的开发流程,先进入需求分析阶段,然后就是设计阶段、代码生成阶段以及软件测试固化阶段,最后结束。SQLite嵌入式实时技术设计中,将会对系统的各个功能分成子模块,利用模块方式进行程序开发,将系统的多个并发执行任务划分开来,提高软件设计的效率以及稳定性,有效建立系统中软件与硬件的交互。

SQLite嵌入式实时软件开发中,将会采用事件驱动方式进行中断驱动,提高嵌入式系统的实时性与性能要求;对于嵌入式系统的内部功能,可以将软件设计任务划分成多个周期,来实现系统内任务的异步、同步、应用控制等设计,应该确保功能之间的积极响应,提高软件程序系统的实时性。还可以在嵌入式实时软件开发中,简化控制流程的设计,将控制任务组织为状态转换图的结构,使其软件内部可以共享资源或者具有相同的事件驱动。

SQLite嵌入式实时软件结构设计中,应尽量避免在设计中软件与硬件结构的脱离,有效改善传统计算机软件设计中对硬件的依赖,提高软件系统的实时。软件设计中,划分任务间的职责,赋予每个任务在软件程序中唯一的地址,可以采用优先级调度模式,提高软件系统的对事件的响应时间。

根据上述技术设计原理共分为用户服务层(包括请求和返回)、数据请求处理层以及服务请求处理层三个层次,其中服务端对请求的处理过程为核心,具体来说又可以按照输入元素的描述、解析和处理分为三个对应的层级。

二、SQLite嵌入式数据库技术应用

(一)SQLite嵌入式数据库查询功能的应用

SQLite嵌入式技术在数据库中的设计应用,例如用于教学数据的查询,在进行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开发教学素材,尽可能地扩展课程的教学资源例如:采用教学论文、幻灯片或者是学生的优秀实践作品等等,形成稳定的资源库,把资源进行共享。结合SQLite嵌入式技术数据库中的应用和设计配合着教案,教学课件,实现教学活动从信息的单向传递向双向方面交换,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积极创造条件构建远程教学平台,从而进一步扩大课程资源的交换利用空间。充分利用现达的互联网进行及时的信息沟通,实现SQLite嵌入式技术项目的开发设计。常用的计算机字段可以把它存储到数据实体中。例如:在学校教务管理系统的班级表格中加入班级的男生人数,对于女生人数可以分开进行计算字段的设置。用户在浏览班级信息的时候,数据库系统就不需要到其他的表格中进行统计学生的人数了,这是一种典型的使用空间来换取有效时间的作法。

(二)SQLite嵌入式数据库操纵功能的应用

SQLite嵌入式技术要求客户端必须安装特定的驱动程序,在商业办公项目中应用,但是其不太适合现代社会日常办公的需要,而且在使用过程中,系统的执行效率很低,也不适合大数据量存取的应用;信息时代,信息业务是新兴的业务,通过移动网络的数据库功能可以保证信息有效沟通,这类数据业务的发展前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大众对最新媒体信息的好奇心。通过移动数据可以快速地接发送邮件;利用数据库庞大的信息量为消费者提供的方便的SIM卡的独特个人私密属性,为学生提供很大程度上的个性化服务,包括各种各种教学资料的变更和共享等等。

(三)SQLite嵌入式数据库远程监控的应用

SQLite嵌入式数据库做出了一个远程服务器状态监控的实例。其中,输入元素描述层的实现上采用了ht tp1. 1,处理层则采取一般的模块化技术,也即是把系统功能通过函数的方式实现封装,把接口规范在接口库文件中进行描述,接口实现则在实现库文件中进行描述,因而在函数的某些功能要强化时,可以只改变实现部分,接口保持不动,不对原有程序造成较大影响。

服务器增添新功能时,也只需要对新函数模块进行实现,也不会对原有程序造成影响,这种情况下,系统就具备了良好的扩展性和可移植。其中,倾听模块主要负责对http端口的服务请求进行监听,对符合规范的合法请求建立连接,将相应的请求传输给解析模块进行处理。资源定位模块主要负责对网络命名和应用的数据集程序资源的映射建立起相应的映射关系,同时对资源类型、访问权限及其他特殊属性进行管理。

三、结束语

SQLite嵌入式数据库的查询、操控、远程监控等技术的应用首先实现了SQLite嵌入式数据库的技术原理,其次保证数据的合理分析,实现了技术的高度利用,优化了对于数据库的管理,在今后的技术研究中要不断的实现这一技术新型化研究。

参考文献:

[1]刘玉海 刘冰. SQLite嵌入式数据库及图象处理技术研究[J]. 软件.2012,(8):56-58

[2]徐阳 孙俊杰. 嵌入式数据库SQLite在准在线故障诊断系统中的应用[J]. 机床与液压.2011,(19):23-25

模块化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学分制 高职教育 模式 课程体系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及高职院校内部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开始从本科院校引入,并在部分高职院校中率先推行。高职院校实施学分制的利弊与条件、采用什么样的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以及在实施中必须处理好哪些关键问题,是推行学分制首先需要探讨清楚的基本问题。

一、我国高职教育实施学分制的积极意义

(一)有利于学科渗透,提高知识技能,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在市场经济已经确立、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各门学科相互渗透,新技术、新工艺层出不穷,传统单一的专业培养计划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技术人才多样化和多变性的需求。实行学分制,允许学生按自己的特长、兴趣、知识基础、爱好选择方向,鼓励学生在学完规定的专业必修课外,跨系、跨专业甚至跨院校选课,促进学科的横向联系。这样,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技能水平,增强择业竞争力和工作适应性,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二)有利于充分利用教育资源。

实行学年制时,有些教师及其开设的课程以及实验室、教学仪器设备仅为少数院系的学生服务,大学的人、财、物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学分制将改变传统教学管理体制下教育教学资源归部门所有情况,使师资、图书、实验设备、教室等一切教育资源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中得以流通利用,可以跨院系、跨学科、跨学校实现资源共享,从而大大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

(三)让学生有更多的自我设计的权利和责任感,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

市场经济的特点是市场主体多元化和自由、公平的竞争,它要求劳动力既具有专业针对性又具有广泛的职业适应性。高职院校的学生毕业后要参与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因此,学生对学习应该有较大的自和选择权。也就是说,学生可以根据就业市场的变化及自己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特长和兴趣,选择自己所学的专业及课程,自主安排学习进程,具有更多的自我设计的权利和责任感。

(四)面向多元化的生源,因材施教。

高职教育的生源复杂,有普高生、职高生、中专生和来自劳动一线的劳模、优秀技术工人等,学年制的“一刀切、齐步走”必然出现一部分学生“吃不饱”和一部分学生“吃不了”的结果,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和教学质量的提高。针对生源多元化的现实,高职教育实施学分制是因材施教的需要,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选择。

(五)提高教学效率和效益,缩短就业适应期。

从效率观看,能提升个性学习的主动性,适应社会多样化要求的教育,可获得较高的综合效益。高职教育实施学分制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用性,从而使个人能够迅速适应岗位转换,使学生受教育的结果在择业的层次和薪酬的起点上得到体现。吸引企业参与办学,实行产学合作,树立职教品牌,形成规模化经营,才能获得高职教育的最大效益。

二、我国高职教育实施学分制需要注意的几个关键问题

(一)生源质量与人才要求多元化矛盾

高职院校招收的学生文化课基础普遍较差,特别是数理课程。入学后,学生大多需要补习高中课程,学习的难度和压力较大。而且这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限,使校方的压力也很大。学一个专业对学生来说已经有相当的难度了,达到复合型的要求难度更大。

(二)教学资源不足与学分制要求的矛盾

由于教师数量、水平及积极性诸方面的原因,目前各高校开出的选修课种类较少,必修课的班次少,相当一部分课程不能保证每个学期都能开出,学生选课时冲突较多,选择的余地也较小,不能充分满足学分制的需要。另外,由于经费投入不足,教学设备等硬件设施捉襟见肘,严重影响了学分制的实施。

(三)学生的学习习惯、素质及知识能力结构不适应学分制的要求

高职教育脱胎于普通高等教育,普通高等教育的观念影响着高职教育特色的形成及稳固。传统的教学观念及方法时时困扰着学分制教育观念及模式的形成。对学生而言,因为基础差,初、高中阶段的知识要补课,新的内容对他们来说压力也不小。如何避免学生选课时避难就易,选择那些容易拿到学分的课程,或者选听那些对学生要求偏松的教师讲授课程,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四)高职教育的职业岗位针对性原则与学分制的自由选择制冲突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职业岗位输送合格的一线技术应用性人才,要求动手能力强,专业知识够用。“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特征必须紧扣职业岗位的需求,这样才不失高职教育的特色。而自由选课、灵活发展、多角度延伸是学分制的灵魂,高职教育在有限的时间内、有限的空间内运作,同自由灵活的学分制要求有较大的冲突。

(五)现行教学管理模式不适应学分制的要求

实行学分制后,原有的班级被打乱,因此,要研究学分制条件下教学管理的新模式及学生管理的新方法。现行的考核方式必须改革,必须选择一种与学分制相适应的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应强化过程管理及质量监控,加快试题库的建设,实行教考分离,严格把好考试关。对教学质量的评价应具有客观、公正的标准,必须修正与学分制不适应的政策,制定与学分制相适应的配套制度,如招生政策、修业年限、学生选择专业的制度、校际间学分互认等。

(六)实践教学的安排较为困难

突出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特色,但由于实践教学环节在教学设计中所占比例为40%―45%,比重高,形式多样,对时间的要求严格,使实践教学成了学分制实施中的一个难题。比如,理论教学中的实践教学必须与之同步,电工、金工、车工等基本技能课是基础科目,学生一入学就得修,选课制下繁多的个性化实践教学要求,等等。众多的限制与教学资源的普遍不足,使实践教学成了高职教育学分制的一个瓶颈。

三、我国高职教育创新学分制的改革措施

(一)在保证高职教育特色的前提下,解决好职业教育岗位针对性与持续发展的灵活性和适应性的矛盾。

这是高职教育实施学分制最大的难题。有效的方法是:加大任选课比重,任选课比例将上升到30%以上;开设大量的专业方向限选课,提供较多的发展方向供学生自由选择;发挥隐性课程的作用。学生选课需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以避免知识结构及技术结构的不合理,避免学生投机取巧、避重就轻地选课。承认校际之间同一层次且教学要求基本相同的课程的学分,鼓励学生跨专业、跨系甚至跨院校选课学习。要求教师科研过程中有学生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毕业设计多选择企业的现实课题,既达到教学设计的要求也锻炼学生,并且为就业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学院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就是通过给企业做课题而被企业选中,一毕业就直接就业。由学校、系里或学生自发组织人文素质教育、艺术团体活动、课外科技活动、兴趣小组活动等,补充、引导学生的全面或单项发展。紧密跟踪高新技术的发展,请名师、名人来校办讲座,扩大学生的见识,启发学生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使培养出来的人才能最大限度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二)实行弹性学制及主辅修制。

这样可为学生提供柔性的成长环境。取消补考,推行课程重修制度,直到及格。取消留级、试读、退学制(因学习原因),能否升级和毕业,完全以课程修读和学分考核为依据。学生学籍最长保留5―6年。学院允许部分学有余力的优秀学生在学好本专业的前提下同时修读另一个专业,修完规定的全部课程,经考试合格者,由学院发给辅修专业结业证书。

(三)层阶式课程体系的建立。

科学、完善的层阶式课程体系是高职院校实施学分制的基础和前提。在建构学分制的课程体系过程中,应严格执行三个原则。第一,建立各级课程平台。包括院级课程平台、系级课程平台、专业必修课、专业方向课。院级课程平台是指公共课、基础课、全院任选课,系级课程平台是指各专业共同的基础课、技术基础课。专业必修课指每个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专业方向课指专业限选课。在限选课这一块,不断加深专业强项的课程开发,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使每个学生都能在选课表中发现自己喜爱的方向或技能高移的选修课,通过导师的指导使每个学生毕业时都能有自己的专业强项或技能强项,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专业课程建设模块化。课程内容模块化要求打破原有的学科体系,以技术应用为核心,针对职业岗位要求,增加技术应用内容,增加大量的应用实例。把课程内容分成若干模块,各模块有鲜明的目标,相对独立,可以按多种方式组合应用。同一门课针对不同对象,组合不同模块,可适用于每周2、4、6、8学时等各种不同要求,这叫课时分级。同一门课程针对不同对象,对每个模块讲授的深度不同,这叫深度分层。按对象分类,即同一门课针对不同对象,组合不同模块,选取不同的实例,讲授的深度不同,可适用于不同的专业或不同类型(如职高、普高、继续教育、短训等)的学生。第三,理顺课程体系,规范课程名称与编码。理顺课程体系即整理课程的前导和后续关系;规范课程名称和编码便于教学信息的计算机处理,可加强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便于疏通专业、系部、全院课程体系的联系渠道,建立正常的增加课程、更改课程名称、修订课程的申报和审批制度,规范课程信息公布的程序,逐步完善教学管理。

(四)实施教考分离,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

考核可采用笔试、口试、实际操作等不同方式进行。理论课程及基础课程的成绩采用百分制记分;军训、实验实习课、毕业论文(设计)、社会调查等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采用等级记分制,并计算相应的平均绩点。取消补考制,对考核不及格的课程,学生要参加重修或另选其他课程。增设课外学分,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科研实践。对学生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及获得的技术等级证书(职业资格证书)计算学分。实行教考分离制度,制定新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五)合理利用和开发教育资源,满足需要。

实施学分制,需要开出大量的选修课,但我国高职院校面临的共同困难是教师缺乏。要解决这个难题有两种方法:一是要求教师既要有专长还要有其他特长,每个教师除开设专业课外,还能开出其他选修课。学院还应动员有较高专业能力的行政人员开课。二是面向社会外聘教师,特别是从企业界聘请实践教学教师,解决学院实训教师不足的问题。三是实行产学合作教育,不断开发社会资源,广泛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大部分校外实训课尽量安排在假期进行。这样既可让学生体验到真实的工作要求,又满足了教学组织的要求。四是全天候开课,解决教师、教室、实训场所不够的问题。

总之,学分制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学管理部门及广大师生在工作中不断完善,使学分制更加适应学生需要,更好地为教学、教育服务。

参考文献:

[1]李欣,王俊杰.关于我校实施学分制的几点思考[J].长春大学学报,1999,(10).

[2]邓耀彩.略淡学分制与职业性质[J].交通高教研究,1995,(3).

[3]郑若玲.学分制的本质与模式[J].新华文摘,2000,(1).

[4]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教学论文汇编[C].2001.

[5]王大鸢.高职教育学分制的探讨[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3).

[6]黄克孝.推行学分制的策略思考[J].职教通讯,2001,(10).

[7]孛现曾,杜锡钰.学分制下教学管理新秩序的探索与实践[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1999,(6).

模块化教学论文范文第7篇

一、中学政治网络资源库建设的重要作用

1.促进资源呈现方式变革,推进课程整合

情境化学习理论认为:所有的学习都应该发生在真实的情境中,环境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整体的一部分,环境对学习的意义是至关重要的。在情境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反映了这些知识和技能在现实世界的应用方法。而要在中学政治课堂中打造这种真实度很高的情境,必须充分利用反映当代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以及学生现实生活的素材,实现教材理论知识的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实现新知识的意义建构。例如思想者园地网站,设置了教学设计、教学试题、教学课件、文本素材、图片图表、视频动画等栏目,涉及文本、图片、视频、音频、动画等类型的资源,建立了分类科学、管理方便、搜索简便的网站平台,方便了课程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直接使用或二次开发。这些具有典型性、时代性、生活性的多媒体资源应用于课堂教学中,能够创设出近乎真实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通过顺应和同化等方式实现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

2.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变革,打造有效课堂

中学政治课程标准遵循中小学生学习规律和不同年龄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需求和特点,体现国家新课程标准的整体性、灵活性和开放性。传统政治课堂在知识传授方面有课堂容量大、花费时间多的特点,但其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往往束缚着学生实践活动的全面开展和学生能力的全面提升。在传统课堂上,教师容易偏重讲授知识点而忽视对学生的能力训练,这样易使学生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新课标要求教师要避免单纯教授的教学方法,依据总体目标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并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完成学习任务。而建立在资源共享基础上的课堂教学创设了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和灵活多变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开展高效学习奠定了基础。

3.促进传统教研方式的变革,形成高效教研

教育科研,是以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以教育形态为对象,以探索教育规律为目的的创造性的认识活动。传统教研活动受时间、地点、地区、资金等因素的制约,往往变得低效甚至无效。随着网络技术的逐渐普及,网络可以突破时空限制,以其交互性、非线性等特点,不仅改变着传统的教学方式,而且也在改变着传统的教研方式。

一是教育主管部门或教研部门利用科研优势建立的以地区学科发展、学科教研、学科资源、赛课赛教等为主的地区性教研平台,如无锡政治教研网(http://)、武汉政治教研网(http://)等。

二是一些网站依托“国培计划”或网络培训而建立的包括视频播放、网络研讨、在线作业、互动评价等内容的网络研修平台,如新思考网(http://)、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http://.cn)等。

三是一些学校建立的以展示学科新闻、学科动态、学科资源为主的中学政治学科组网站,如桐乡高级中学政治组(http:///tgzzz/)等。

四是中学政治教师建立的学科资源网站,如笔者创办的思想者园地网站(http://),共收集各类教学资源15万条,注册用户突破10万人,资源点击量更是突破4 000万人次,已经成为目前规模较大的中学文科综合类教学资源网站。

这些网络平台突破了传统教研方式的弊端,真正实现了基于网络的实时性、交互性的同步或异步的教研新模式。

二、中学政治网络资源库建设的基本理念

中学政治网络课程资源库建设迎合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潮流,对深入推动新课程改革起到了促进作用。目前,中学政治网络课程资源库建设虽然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但在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下面结合思想者园地网站的建设谈谈中学政治网络资源库建设的基本理念。

1.科学与生活并重,突出生活性

伟大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高中政治课改革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因而必须以学生生活为基础来设置近乎真实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中通过互动探究、小组合作等方式实现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从课程设置上看,高中政治新课程内容都是立足于学生生活、反映学生生活、为生活服务的,从而真正实现知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这种生活既包括能够反映当今世界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的典型事例,体现教学的时代性特点,又包括基于学生校内外生活的现实生活,以便学生在生活中感悟知识的价值和意义,还包括在未来的工作、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典型事例,即未来的生活,以便培养学生参与未来生活的能力,不断提升科学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修养。所以,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坚持科学与生活并重,有利于通过学生的真实的生活、现实的生活和未来的生活来创设情境,架设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的桥梁,促进新课改理念的深入贯彻。

在中学政治网络课程资源库建设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资源库建设的生活性和时代性特征。思想者园地网站始终站在网络信息时代和新课程改革的前沿,在建站之初即推出了文本素材、视频动画、图片图表等类型的素材资源。这些教学素材资源既有来自于中国政府网、新华网、人民网、央视国际网、光明网、中青网等中央级权威媒体的,也有来自于中国江苏网、扬子晚报网、中国无锡网、无锡新传媒网等地方性权威媒体;既有反映体育节、科技节、文化艺术节等校园文化活动的素材,也有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等第二课堂的素材资源,并且把这些鲜活的素材资源整合进教学设计、教学试题、教学课件中。这些鲜活的生活素材不仅关注学生生活,而且关注社会实际,做到了从生活中获取知识、在生活中验证知识、到生活中应用知识,提高了学生的生活能力,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科学与生活的有机结合。

2.课标与教材并重,突出模块化

模块化是高中政治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新课改力主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相结合的课程模块。目前,高中政治课程既包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等必修模块,也包括科学社会主义常识、经济学常识、国家与国际组织常识、科学思维常识、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等选修模块。在每一个模块下又设置了不同的主题。如“经济生活”模块下,分为“生活与消费”“生产、劳动与经营”“收入与分配”“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主题。在这些由模块、主题和课时组成的教学结构中,教师要充分把握好课标要求与模块目标、课时目标之间的关系,通过一定的途径引导学生对现实生活世界进行观察、思考、感悟、探究,启发学生理解模块的文本知识和内在思想,实现新课标提出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在中学政治网络课程资源库建设中,必须根据课标和教材要求,牢固树立模块化、主题化的思想。例如,思想者园地网站中的教学设计、教学试题、教学课件、文本素材、视频动画、图片图表等常规栏目都是以“模块―单元”的层次来划分的。如在“教学试题”栏目下划分为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选修课程等栏目;在“政治生活”栏目中,又细分为“第一单元”“第二单元”“第三单元”“第四单元”等。这样的栏目设计把各类信息资源进行了系统归纳,一方面有利于规范课程资源的搜集、整理和,体现了资源有序性原则;另一方面便于广大师生对课程资源进行搜索和查找,体现了简便性原则。而在高考园地、课程改革、教育科研等栏目中则设置了专题模块。这种把教材模块与专题模块有机结合的形式,提高了课程资源的实用性、易用性。

3.开发与应用并重,突出个性化

高中政治新课程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师生作为具有不同知识、能力和情感的独立个体,对课程资源的需求也是不尽相同的。教师要实行个性化教学,不仅要注重从学生的认知基础、认知能力和兴趣爱好出发来组织教学,而且要注重自身学科知识和学科素养的提升。教师可以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加强教学反思、完善学习评价等方式完善和提高自我,积极打造富有生机和活力的个性课堂。课堂教学作为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必须学会运用富有典型性、时代性、生活性的,学生喜闻乐见的课程资源创设近乎真实的学习情境,并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等方式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在学习中提高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合作意识,引导学生通过不断反思、独立思考,实现知识、能力和人格的协调发展。可见,在课程资源库建设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师生的实际需求,为实施个性化教学提供坚强的资源支撑。

中学政治网络资源库建设过程中一直存在着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并没有充分发挥好课程资源对推动课程改革的作用。思想者园地网站在建设过程中一直坚持服务的理念:

一是服务新课改。2004年开始的高中政治新课程改革彻底变革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特别强调坚持生活主题、正确价值取向、灵活教学策略、探究开放学习等理念。思想者园地在课改之初就设置了课程改革、教育科研、视频实录等频道,通过课改培训、课改动态、课改课堂、教学论文、课题研究等形式及时关注新课改、报道新课改、推动新课改。

二是服务新师生。随着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逐渐普及,对师生在学科知识、学科素养和信息素养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垄断课程资源、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等现象已经彻底改变,教学更多的成为培养时代需要的素质全面、人格健全和富有创新精神的社会公民的手段。思想者园地网站坚持搜集权威媒体素材资源,用富有时代性的素材资源创设生活化、信息化情境,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极大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是服务新高考。新课改推动着各地高考模式的变革,高考也逐渐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对高考复习备考、高考课程资源等提出了更高要求。思想者园地网站在“高考园地”栏目下设置了高考分析、专题复习、高考模拟、专项练习、疑难解析、复习指导、解题指导、时事广角等子栏目,以便让广大师生能够更加及时地全面掌握权威的高考复习资讯,大大提高了高考复习的实效性。

4.技术与规范并重,突出开放性

随着网络技术的Web2.0时代的来临,互联网上的每一个用户逐渐由被动地接收互联网信息向主动创造互联网信息发展。Web2.0可以说是信息技术发展引发网络革命所带来的面向未来、以人为本的模式在互联网领域的典型体现,它具有用户分享、信息聚合、兴趣聚合、开放平台等显著特点,它内容更丰富、联系性更强、工具性更强。此外,风起云涌的云计算平台、物联网技术、服务器技术、数据库技术等为大型网络课程资源库建设提供了强大的软件平台和技术平台。而越是大型的网络课程资源库越需要有完备的技术规范和建设规范,这样才能始终保证网络资源库平台的可扩充性、开放性和共享性。技术性是实现资源库建设的目的和保障,确保资源库正常有效地运行。网络资源库提供的课程资源的清晰度及运行技术要求要与现行的网络浏览器相符,能够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超文本技术以及交互、导航、评价等手段解决教与学的实际问题;同时还要界面友好,操作简单、灵活,并且能够可靠地运行,容错能力强,若有小的故障不会丢失数据。

目前中学政治网络课程资源库建设的标准化程度还比较低,数据库平台、服务器平台,以及资源的分类、呈现方式等方面还存在着较大差异,这不利于课程资源的共享和应用。思想者园地网站在建设过程中密切关注课程资源库建设规范,以《学习对象元数据》《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元数据规范》为依据,依托强大的云计算服务器平台和SQL Server数据库平台,按照课程资源建设规范的要求,规范教育资源内容、描述资源属性,从而有效构建起基于资源共享的学习平台、共建平台、评价平台,极大地方便了不同教育资源管理系统的开放共享。同时,网站按照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思路,积极帮助师生开展在资源共享基础上的课堂教学模式探索,在资源呈现方式、资源实时生成、资源共建共享等方面走出了一条特色道路。

三、结束语

模块化教学论文范文第8篇

中医是中华民族通过千百年的医疗实践不断发展并完善的医学理论体系,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在当代中医教学中必须理论与实践并重,一方面让学生具备扎实的医学理论基础,另一方面让学生经过严格的实践训练掌握中医“四诊”。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实验教学中心主任张伟荣教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构建“三位一体”的临床教学实训体系,培养创新型中医药高级人才。我刊本期从中心建设、实验课程改革、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教师队伍培养等方面向您介绍上海市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实验教学中心。

张伟荣,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实验教学中心主任。长期从事教学、科研等工作,主要从事中医体质学的研究。主持参与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课题在内的各级各项科研和教学课题30余项,40余篇,率先在国内开展中医病理性体质寒体、热体与常体的动物实验研究,首创在自然状态下筛选寒体、热体与常体动物的方法和标准。出版《中医实验病理学》和《体质食养》,担任教育部十五部级重点教材《中医实验学》主编。中医基础综合实验2008年获上海市精品课程;“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继承与创新并重’的高等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2009年获第六届高等教育部级成果二等奖;“开放式创新性中医药实验教学体系与模式研究”获2012年度上海中医药大学教学成果奖;“中医基础综合实验和探索性医学实验”获2005年度上海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个人获教学名师、“三育人先进个人”、宝钢优秀教师奖、上海市实验室先进个人等称号。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实验教学中心于2003年正式成立,2009年被批准为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中心承担中医学实验、现代医学实验和中医临床思维与技能训练三大功能,服务于全校中医、中西医结合、针灸推拿、护理、康复等专业学生的实验教学。中心目前拥有设备资产总值2 266万元,实验室面积15 723平方米,承担实验课144门,开设各类中西医实验及临床技能训练2 529项,覆盖25个专业,年学生实验人次21 216,完成实验人时数597 959。

中心遵循“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扎实的中医药理论和实践能力为主体,以学生宽广的现代医学科学知识与创新思维,以及较深厚的中医文化底蕴教育为两翼的中医药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教学理念,建立了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分层次、多模块实验课程相互衔接的中医特色实验教学体系。

中心将传统中医药理论和现代实验技术有机结合,在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中医现代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对某些抽象的中医药经典理论有更直观的感性认识,加深对中医药科学内涵的理解。同时加强中医临床基本技能及临床思辨能力的训练,通过建立中医经典―临床实训―中医探索性实验“三位一体”的中医特色临床实训教学体系,提高学生实验与临床综合分析和处置能力。在教学中不断创造以学生为本的实验教学环境,坚持把加强基础、拓宽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科学素质贯穿于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开展以自主学习为导向的教学手段、评价方法改革;以临床问题为导向设计,改革中医思维与技能训练方案,强化中医传承和临床能力。

设专项经费鼓励教师自制设备、开发软件

学校每年给示范中心拨付专项自制仪器设备经费,供教师自行研制仪器设备。在学校资金支持下,中心教师积极开展实验教学设备、软件开发研制。

1.自主研制的中医特色教学仪器

中医学基础实验、综合实验是将中医基础理论及中医临床技能与现代实验方法相结合的实验课程,中心与生物工程学科专业人员协作共同研制的三探头中医脉象仪、面诊仪、中医腹诊仪、脉象模型手用于学生实践实验(如图1所示),使中医学基础理论的学习从以前相对枯燥、难于理解和不易掌握变得更加直观、量化、易懂、易学,同时加深学生对中医“四诊”的客观认识。

2.实验室信息化管理平台

中心建立了基于网络的实验室信息化管理平台,包括实验室基础信息、教学以及开放过程智能数据采集子系统、视频监控管理子系统。将模块化的实验课程导入网络平台,使上实验课的学生和教师充分了解实验室现状,如实验室容量、实验室相关设备及技术等,并可让上实验课的教师通过网上信息充分了解实验室的使用情况,学生可以上网了解实验项目,预约实验时间,也可以与教师借助网络互动交流等。目前,该平台已在学校实验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将仪器设备管理纳入个人业绩考核,促进开放共享

中心严格执行学校仪器设备管理制度,并将仪器设备管理工作与个人业绩考核挂钩。中心一名副主任专门负责仪器设备管理,各分中心设立仪器设备管理员,负责对仪器设备的管理与维护。中心定期进行仪器设备账、卡、物核查,保证仪器设备账、卡、物相符率达100%。

1.实验中心所有设施全天候向学生、教师开放

(1)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心面向学校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开放实验室。

(2)探索性中医药实验项目:每年约有90名七年制学生的探索性实验项目在中心实验室完成。

(3)中心对基本技能训练课程实行开放,学生可随时到中心自主操作训练。

(4)中心对中医护理、中医针推基本技能训练实行晚间训练开放。

(5)中心承担上海市中医住院医师培训与考核工作。

2.开放实验室平台建设

考虑到不同层次、不同模块的实验特点,开放实验室平台及网络系统相应作了模块匹配建设。

(1)基本技能训练室开放

该实验室开放主要针对实验、实践基本技能型模块课程,如西医实验基本技能模块等。

(2)综合实验室开放

功能实验室开放为综合实验模块课程提供了实验平台,内容涵盖模块课程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实验内容,也包括注重个性化学习需求的拓展性实验,适用于对其他专业实验有兴趣或学有余力的跨专业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医、药专业的隔阂,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3)大型仪器设备开放

针对大学生科创和探索性项目,实施了大型仪器设备的开放,包括培训、自主测样、送样检测等内容。如实验教学中心高效液相色谱仪的开放。通过此类开放充分发挥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减少重复购置,实现资源共享,有利于学生创新设计性实验的实施(如图2所示)。

以学生为本,构建中医特色实践教学体系

中心自2003年成立以来围绕中医学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在管理体制、实验教学体系建设、教学模式改革、队伍建设等方面形成了适合中医药专业的实验教学特色。

1.构建中医特色实验教学体系

在中医学一级学科内重构实验教学体系,形成综合创新性实验课程体系。以“基础技能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创新性实验”为框架,创建了跨学科的与临床、科研相联系的实验内容新框架,建立了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分层次、多模块实验课程相互衔接的中医特色实验教学体系。整合性实验课程建设成果显著,中心获得部级精品课程,部级教学团队和部级、市级教学成果奖等。

2.建立中医经典―临床实践―病证实验“三位一体”的临床教学实训体系

学校以中医临床基本思维培养为主体,融合预防医学、社会医学基本知识,在国内医科院校中率先实行“三学期制”改革。充分发挥三学期制的特点,建立中医经典―临床实践―病证实验“三位一体”的实训教学体系,使学生不仅对所学医学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以及时体验,同时为学生了解社会和卫生医疗事业发展现状提供了机会,加强学生与临床医师、医生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建立了中医经典理论和诊疗技能实验、实训教学体系,与现代模拟临床实训室建设相呼应,形成了既有中医特色又有时代气息的实验实训教学环境。

3.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式创新性实验教学模式

通过以问题、临床案例和科研基本技能训练为导向的基础综合性实验教学和以解决科技、临床问题为导向的探究性、创新性实验教学。创立了以学生为主体、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开放式基本实践技能与创新实践能力协调发展的实验教学模式。

4.科研促进实验教学,培养个性化创新性中医药高级人才

发挥实验教学中心的平台作用,中心承担了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项目的实验,在探索性实验基础上承担上海市大学生创新活动项目283项,其中学生自主设计的项目占61.2%,与导师课题相关的项目占38.8%;打通了中医药最新研究成果引入实验教学的基本途径,拓展了中医药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建立了基于多学科交叉的教学导师资源,形成了一批有全国影响的实验课程。

5.建立教学实验室信息化管理平台

以实验教学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为载体,通过课程网站导学等开放式自主学习、自主实验平台,建立了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课外自主学习、自主实验与实验室教学、实验相结合的多维度实验教学法。

6.创新中医药实验教学管理体制

率先创建了校级实验中心管理运作模式,建立了配套制度和相应体制、机制,理顺了中心与学科以及二级学院之间的关系,真正发挥教学资源的共享优势。

7.建立热爱实验教学,勇于创新的实验教学队伍

学校和中心制定相应的政策,设置青年实验技术标兵岗,制定《关于我校实验教学师资人员培训工作的规定》,鼓励实验师资人员通过培训和各种学习,立足本岗,不断提高实验技能和实验室管理水平。

推行人事制度改革,提升实验教学地位

学校在推行人事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对实验队伍建设和实验人员管理制度进行了大胆探索,从制度建设、人员编制、实验教学管理等多方面进行了有效改革。设置实验教师岗位,真正将实验课程从辅助地位提升为主体地位。制订实验技术人员的培训计划和进修计划,同时通过参加科研项目、与理论课教师合作课程设计、共同指导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以及参加职业技术培训等实现实验技术人员业务水平的提高。

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队伍互通,教学、科研、技术兼容,核心骨干相对稳定,建立实验教学人员科学有效的培养、培训体系,形成一支热爱实验教学、教育理念先进、教学科研能力强、勇于创新的实验教学队伍。采取的措施如下:

(1)加强实验专职队伍建设,着力调整实验技术人员的学历、职称结构,并使队伍逐渐年轻化。将岗位聘任和教学质量考核结合,优化实验教学队伍。中心按照学校教师继续深造或攻读学位的有关规定,鼓励实验教师和技术人员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以保证中心技术人员的水平不断提高。近3年来,专职实验教师中有2人获得博士学位、2人正在攻读博士学位,实验技术人员在职攻读博士学位1人,新引进实验技术人员均具硕士学位。在近年内实验任课教师90%以上具有博士学位,实验技术人员90%达到本科及以上学历。

(2)设置实验技术青年标兵等岗位,制定各岗位职责,岗位开放应聘,竞聘上岗。根据学校实验技术人员岗位分类和分级聘任情况,实验教学中心积极开展了以实验技术人员履行岗位职责为核心的岗位分类和工作量化考核,制定了相关的考核办法,对促进实验技术人员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做好本职工作,为学校的建设做好支撑服务。

(3)教学实验中心制订相应政策,引导和激励高水平师资积极投入实验教学工作。学校专门制订《关于我校实验技术人员培训工作的规定》,鼓励实验技术人员通过培训、努力学习、立足本岗,不断提高实验室管理技能和实验技术。中心设立实验教学和实验室建设研究项目,举行实验教学改革和实验室建设研讨会,培养实验教师和专职实验技术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研究能力,开展了实验室工作质量体系建设全员培训,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国内各种进修和培训。目前,已有100余人次实现国内高校进修学习工作。

自主创新获佳绩,示范辐射受关注

近3年,中心教师承担教改项目69项,发表实验教学论文33篇,编写实验教材19本(教材14本,讲义5本),获得教学成果39项(部级5项,省部级34项),承担科学研究项目86项(其中部级27项、省部级56项);本科生获批科技创新项目319项;大学生完成中医药探索性综合实验课程项目36项,学生17篇,获得“挑战杯”等创新奖17项;中心实验室向社会各界开放,进行相关教学实验研究、参观学习及培训,服务高校、社会行业培训398人次,先后有兄弟院校国内外同行34批次、283人次来中心参观交流;党和国家领导人及教育部、市领导多次到中心视察指导工作。

1.实验中心管理体制改革创新

为了实现人员、实验室资源的集中管理,实验室与实验技术的资源共享,为了配合创新型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校进一步整合资源,建设开放型实验教学技术平台,打通科研、学科、教学屏障,将各二级学院的实验中心加以整合,成立了校级实验教学中心,该团队参与了校级实验中心的改革和组建,这种校级模式的实验教学中心在上海市乃至全国同类院校中也是领先的。实验教学中心运行以来,满足了学校扩招背景下的实验教学需求,显示了资源共享的优势。在学生自行设计的实验中,由于中心构建了医、药实验技术平台,使得学生在一个设计中联合运用药剂制备、成份分析及药效观察成为可能。部分兄弟院校纷纷前来参观学习,充分肯定这一模式,表示今后将参照此模式改革。

2.开放式创新性中医药实验教学体系建设

(1)分层次、模块化顶层架构中医药创新实验教学体系。

在中医学、中药学一级学科内重构实验教学体系,形成综合创新性实验课程体系,如通过实验、实践技能模块加强技能训练,综合实验模块注重医药结合,设计性实验模块着眼于创新。建立以“基础技能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创新性实验”为框架,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分层次、多模块实验课程相互衔接的中医药特色实验教学体系。

(2)构建实验教学信息化管理平台。

以实验教学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为载体,通过课程网站导学等开放式自主学习、自主实验平台。实验室信息化平台包含实验室基础信息、教学以及开放过程智能数据采集子系统、视频监控管理子系统。学生可登录网页,查询实验室和大型仪器设备开放信息,提交预约申请,并根据审批情况在规定时间段内完成开放性实验。

搭建了124门实验课程的互动平台,通过上传课程PPT、多媒体视频、课程考核供学生自学,考试相关信息,提高课程管理效率。据网络统计,学生年点击量近3万次,其中探索性中医药综合实验5 640次,中药学实验技能考试18 337次。

(3)革新教学方法与手段,建立自主学习实验教学模式。

不断探索以学生为主体、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验教学模式,开展网络教学和课堂教学相结合,课外自主学习和课内研讨式教学相结合,开放式自主实验与课内实验相结合的多维度自主学习、自主实验教学。考虑到不同层次、模块实验的不同特点,开放实验室平台及网络系统相应作了模块匹配建设。

3.自主研制中医实验教学仪器的推广与应用

模块化教学论文范文第9篇

论文摘要:目前,职业技能鉴定已成为评价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如何将职业技能鉴定与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有效衔接,已越来越受到高等职业教育工作者的关注。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一所高职院校,从建立工作运行机制、“课证”结合、考评师资队伍等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建立了职业技能鉴定的长效运行机制

1.建立了合理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相关管理组织体系。

加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管理机制和组织管理体系建设是实施“双证书”制度的重要保证条件。学院设立职业技能鉴定所,挂靠在教务处开展工作。所长由院长兼任,配备一名专职工作人员和各系负责技能鉴定的干事,负责对全院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进行统一管理,规范培训、鉴定工作的各个环节,协调、处理出现的各种问题,对职业技能鉴定的质量进行全程监控;在此之下,各教学系设立职业技能鉴定站。

2.健全了保障职业技能鉴定发展的管理制度。

学院严格执行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各项规章制度,并根据国家对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有关规定,结合实情制定整套切实可行的各项规章制度,如《职业技能鉴定所管理办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考核管理办法》、《计算机、英语和职业技术等级的认证规定》、《职业技能鉴定考证项目与专业对照表》、《职业技能鉴定所(站)工作人员岗位职责》等等,从鉴定队伍、考核条件、测评方式、考务组织、鉴定结果、证书管理六个方面建立相应的质量监控体系,按照职业资格证书等级标准严格考核,积极维护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权威性。

二、将职业技能鉴定纳入教学,促进课程建设

为保证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落到实处,学院要求各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将与该专业对应的职业资格认证作为学生毕业条件之一,开设相应的考证课,将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内容纳入课堂教学,深化课程内容体系改革,与职业技能鉴定有效衔接,促进课程建设。

1.遵循高职教育规律,从培养目标出发,构建以岗位职业活动和工作过程为导向、体现综合职业能力模式课程体系。

为了适应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培养更多更好的高技能人才,明确将自己的办学目标定位为:立足湖南,面向全国,突出民政特色,培养适应岗位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和持续发展能力为目的,构建以岗位职业活动和工作过程为导向、体现民政业要求的课程体系——综合职业能力模式课程体系。

2.深化课程内容体系改革,与职业技能鉴定有效衔接

(1)课程设置的改革

针对专业的特点,打破学科限制,按专业需求进行整合,设置多个知识能力模块。以模块化结构形式,构建学生的专业能力平台,使培养出的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2)教学模式的改革

理论教学渗透实践内容,不仅重视讲,更重视练,重视知识的更新。具体做法是增加习题课、讨论课、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大作业,提高讲练比例,让学生有比较宽裕的时间去消化和理解理论知识,重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和创新意识。部分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的理论教学到实训室进行,采取老师边讲边演示、学生边听边动手的教学方法。例如在讲授设备控制技时,通过老师的演示讲解和学生的动手操作相结合,来讲授继电器的控制和plc的编程方法等教学内容。采用任务驱动和案例教学法。以学生为教学主体进行创新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提高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发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利于形成多向思维方式。例如在讲解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护这部分内容时,把数控机床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常见故障作为教学案例,既提高了高职教学的针对性和应用性,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能力。

(3)教学内容的改革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这就要求教学内容必须不断的更新,特别是教学内容应跟上现场实用技术的发展;理论教学中的举例应尽量体现先进技术的工程实例,拉近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的距离。在教学计划中安排了短学时的专业新知识讲座,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及时了解本专业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有针对性。

(4)教学手段的改革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采用cai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已经不再是难事。建立专用的多媒体电化教室,把一些抽象的不易表述的内容,例如《机械工程材料》、《机械制图》、《数控制造技术》、《机械制造技术》、《机械cad/cam技术与应用》等部分内容通过课件进行多媒体教学,使教学生动形象,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5)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不仅是高职院校重要的基本建设之一,也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它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学校的办学水平。近年来我院教师在教材建设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先后完成了30余部教材的主编、副主编工作。公开发表专业论文、教学论文300余篇。为结合有关综合课开发,我们还自编了大量的理论内部教材和实训指导书。做到专业教学课程体系紧跟专业技术发展,教学计划紧紧围绕专业课程体系,各类教材紧密配合教学计划。

三、积极探索与职业技能鉴定相衔接的教学方法、考试考核方法

改革,保证职鉴模式成为专业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

1.针对不同生源基础特点、专业特点,积极探索分层次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现场教学等多样化教学方法,有效地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专业课教学广泛实行“整体计划,分段教学”,即改变传统理论课学习的周课时习惯,将每学期分成几个时段,每个时段集中学习一门对应于某种岗位技能的课程,提高学生对理论掌握程度。教学中还十分注重课堂教学与实训室融为一体,实现真实情境下的教学做;广泛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方法,课程教学结合项目进行,项目纳入课程教学之中;设置单独的实训环节,在第3、4、5学期末安排i周的时间进行课程综合实训,强化学生核心职业能力。多样化教学方法,有效地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

2.积极探索考试、考核方法改革。

在考核中,我们加大实践考核的比重,加大实践能力、动手能力考核的比重;对一些核心课程,把相关项目制作、作品获奖情况作为考核评定的重要依据。通过考核形式的改革,学院逐步建立以能力考核为主,常规考试与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试、考核方法体系,并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人才市场就业准入的培训考核制度接轨。

四、依照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的标准,建设师资队伍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双师型”素质,是办好高职教育,办出高职专业特色的根本保证。为此,在学院指导下,制订了专业教师队伍建设规划,以“立足培养,积极引进”为方针,采取多种措施加快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双师型”素质的教师队伍。

(1)积极开展教师培训

为了加快师资水平的提高,学院积极创造条件与国内先进企业,院校协作,加大教师培训力度。近年来,20余名专业教师先后到德国、新加坡、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以及高职骨干教师培训班参加培训。在选派教师外出培训同时,有计划地安排教师进行国内学历进修与提高。

(2)“双师型”素质队伍建设的举措

近年来,我院坚持选择优秀专业骨干教师,担任青年教师的指导老师。优秀专业骨干教师不仅动手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而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与敬业精神,在教学特别是实训基地建设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同时也带动青年教师尽快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学院还提出要求:一是所有专业教师必须考取相应专业技术资格等级证,二是青年教师必须至少参加半年本专业的生产实践和实训(主要途径有三个:实验室、实习工厂、企业),为“双师型”素质教师队伍的培养提供了良好条件。目前,85以上的教师获得中、高级技术资格等级证。我院积极聘请高校知名教授和生产第一线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来院进行学术交流,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水平。

为了充分发挥专业带头人作用,激励骨干教师投身教育工作,鼓励优秀青年尽快脱颖而出,使师资队伍形成梯队,顺利实现教师队伍的新老交替,我院先后制定了“专业带头人评聘暂行办法”、“选拔和培养骨干教师有关规定”和“选拔和培养优秀青年有关规定”。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因素,因为这支队伍是教学改革倡导者、参与者、执行者,是教学改革的中坚力量。通过引进和自身提高,我院现有教授人,副教授人,具有硕士学历人,在读硕士24人,36名教师具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资格,85以上的教师具有中、高级职业技能证书。

五、按照职业技能鉴定的要求,建设实基地,保证职鉴所需设备条件成为实训地建设的基本项目

为实现课程内容体系改革与职业技能鉴定有效衔接,我院通过“3个计划”实施,普遍建立了具有真实职业氛围的校内实训基地和可以满足学生顶岗实训并就业的校外实训基地,具有较完善的软、硬件实践教学条件。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通过“3个计划”实现“3个一体化”。“3个计划”:一是原有校内实训基地的改造计划;二是校内实训基地拓展计划;三是校内实训基地运行制度建设计划。通过“3个计划”的实施,实现“3个一体化”,即课堂与工作岗位一体化、学生与员工一体化、教学与生产一体化。

(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通过“3个计划”实现“5结合”。

“3个计划”:一是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建设计划;二是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建设计划;三是校外实习基地内涵建设计划。通过“3个计划”,实现“5个结合”,即学生校内生产性实训与校外实习、顶岗实习相结合,训练与生产相结合,岗位技能与职业素质相结合,学校管理与实习单位管理相结合,实习与就业相结合。

模块化教学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中职电子商务;专业建设;校企双向全程介入“2+1”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

目前,我国大部分中职学校已开设电子商务专业,且办得红红火火。而许多学校的电子商务专业,为了生存先挂牌招生,其教学计划却未经过调研制定的,或将高职院校的教学计划照搬过来用。部分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存在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体系建设不完善,专业实训实习管理不到位,校企合作流于形式,最终导致办学质量不佳等问题。电子商务专业应为地方经济服务,只有将电子商务本土化,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内涵溶于电子商务专业建设中,才能办好电子商务专业。笔者是学校电子商务专业负责人,积累有一定的专业建设经验,试以我校如何进行电子商务专业的建设为例进行探讨,以期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我校电子商务专业开办于2000年,专业建设从零开始,贯彻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注意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毕业证+职业资格证”的技能型人才。以培养目标为依据,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以教学改革为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着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逐步走向一条科学办学的道路。

一、 明确培养目标

在开展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制定了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面向制造业、商品流通业、服务业及其他企事业单位,培养在生产、经营、服务第一线从事企业电子营销、客户服务、网站建设维护等相关工作,具有较强实际操作能力技能应用型中初级专门人才。相对应的职业能力有:掌握市场营销、财务、法律法规等相关知识,具有一定的外语能力;能够熟练地利用Internet获取商务信息并进行信息处理;具有商品推销与广告策划的能力;能够进行网上交易、网下服务以及电子商务系统的安全维护。

二、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素质

1.建立专兼结合的“双师型”队伍。建立高水平、示范性“双师型”队伍是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的生命线,师资队伍建设是增强办学的内涵建设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我校电子商务专业有专任教师42人,其中专业课教师28人;高级教师16名,中级教师16人。外聘教师3人,占专业教师比例为11.1 %;“双师型”教师19人,占专业教师比例为76%;专任教师学历均为本科及以上学历。我校电子商务专任教师创新创优意识强,教学水平高,能胜任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90%以上专业教师能积极参与课程改革,有一定的课程开发和教材编写能力;每人每年能够坚持撰写两篇以上教育教学论文。以科研促教改、教育教学成果显著。

2.加强师资培训,提升教师素质。学校制定了教师长、中、短期培养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培养选送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近三年,学校选送该专业教师63人次参加国际、国内各级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和师资培训;同时派出专业教师42人次分赴本地知名企业事业单位学习实践。

三、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走内涵发展之路

1.科学制定实施性教学方案

本专业针对每届新入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市场调研及论证的结果,认真制定年度实施性教学方案,使教育教学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市场。专业实施性专业教学方案以《广西中等职业学校示范性教学方案》中的《电子商务专业示范性教学方案》为依据,根据学生的实际文化基础知识水平,结合专业面向职业岗位群的工作要求,设置课程,整合知识内容,突出技能训练和职业道德培养。

2.积极开展课程建设及教学改革

探索校企双向全程介入“2+1” 的人才培养途径和方式,积极进行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全程介入“2+1” 的人才培养模式指的是学生校内两年学习和企业一年实习两个阶段的校企双向全程介入“2+1”培养的方式。在整个三年学习时间内,专业技能训练和职业道德培养不断线。整个过程采取分段教学、模块训练型课程模式,逐渐由基础向专业发展,它分为基础课程学习、专业学习、专长学习、企业跟岗、顶岗实习四个层面。在与企业共同确定岗位核心能力具体要求的基础上,确定实现岗位核心能力的专业核心课程和支撑课程及相关课程,校企共同开发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即职业基础课程模块、职业技术课程模块、企业运营课程模块、职业发展课程模块。根据国际职业教育开放式的教学理念,教师在课程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教学一体化的方法。

3.课程实施重成效

课程设计充分体现实践性。一方面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课时比例,另一方面优化组合实践性教学课程。专业技能训练围绕本专业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进行训练。同时提供各种机会让在校学生有深入社会、了解现实、接受锻炼、获取实践经验的机会。每年分层次组织学生参加比赛。校内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技能节活动,邀请企业专家到校讲座。以赛代练,以练促学,促进学生的专业学习,形成浓厚的学习风气。

四、加强实训实习教学管理

(一)实训制度与实训设施。职业教育中关键是实训教学,这是最难的也是最重要的教学环节。实训教学强调以企业需求为核心,以实际应用为导向,这样才能培养出受市场欢迎的人才。目前,本专业的实训设施齐全,拥有商贸自治区示范性校内实训基地1个,“十二五”广西中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2个。此外,我校是南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所属的职业资格鉴定培训点,学生可在本校实训基地参加电子商务员、计算机办公软件中级操作员的职业资格考试。本专业的实训室设备完好,实训场地能满足学生实训工位的要求。

(二)加强实训教学管理。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组织专业教师编撰电子商务专业实训指导书,做到实训有计划、有总结,实训结果有检查、有评价。科学的实训教学管理机制保证了实训教学的落实,学生技能水平很快得到提升。

(三)注重实践体验,完善教学实习管理

1.教学实习管理规范化。专业部负责安排教学实习,做到实习前有计划、有动员、有协议、签订安全责任状;实习中做好过程的督促检查与管理记录;实习后及时总结与评定,使学生实习管理规范化。

2.强化实习与教学的联系和互补。要求学生每月回校报到一次,带回在企业实习期间学到的实际操作技能,在全专业师生面前进行演示并讲解,通过交流学习,使本专业学生的操作技能不断增强更新,做到实习与教学相结合。

四、 多元化、深层次地推进校企合作进程

积极探索校企全程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式,建立起长效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逐步形成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形成的合作方式有: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集团化办学、实训基地共建共赢、职业资格认证、校企合作项目开发、学生实习就业接收等。

1.与企业密切合作办学

先后与区内外多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根据企业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及真实工作过程,推进校企合作进程,创新“校企双向全程介入2+1”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同步。

2.校企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

学校与多家知名商贸企业和事业单位签订了校外实训基地合作协议,满足了学生实训的需求,提升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和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同时为企业培养了充足的后备人才。

3.校企双方共同进行专业建设

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校企合作委员会),定期召开校企合作研讨会,以促进专业的良性发展。研讨会主要任务是研讨专业建设,整合专业课程,创新教学方法等。

多年的电子商务专业建设结下了累累硕果:近三年,学生在参加各级各类的技能比赛中,获部级奖项1人次,获自治区级以上奖励13人次。2012年该专业学生参加2012年全国信息化应用能力大赛广西赛区总决赛获团体三等奖;参加2012年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能作品展洽会,获得三等奖。目前,我校电子商务专业是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立项建设的四个重点支持专业建设之一,形成了以其为核心,带动物流服务与管理、会计、房地产营销与管理等专业和谐发展的专业群。电子商务招生就业进出两旺,毕业生分布在区内外及南宁市100多家商业、贸易、物流服务等各类企事业单位。

【参考文献】

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上一篇:中学文言文教学论文范文 下一篇:保温施工技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