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问题、困难及对策

时间:2022-05-01 10:52:08

我国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问题、困难及对策

摘 要:党的十八届会议中明确提出了要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但从目前来看,我们国家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少数民族的经济处于一个滞后的阶段。然而,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直接关系到我们国家能不能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关系着我国能不能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共同繁荣发展的伟大战略目标。由此可见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区域经济;共同富裕;少数民族;重要性

少数民族和民族区域经济的发展与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中重要的构成部分。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事业,是马克思主义一直以来着重强调并重视的民族理论的政策原则,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发展国家里一项重要的民族政策,同时也是我国实现各个民族共同繁荣富裕的根本的有效途径。

一、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意义

1.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建设是实现我国各民族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我们都知道科学技术决定着经济的发展,但是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科技水平低下、文化教育落后、高技术人才的匮乏也从客观上制约着经济的发展。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对少数民族区域经济发展速度也起到了制约作用,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也受到了影响。由此可见只要一步步解决这些制约因素,从教育文化、人才引进、科学技术这些方面加以改善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民族区域内的教育水平,引进人才,培养高科技人才,民族区域经济必定能快速的发展起来。同时不断的加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互助,使人民共同进步,为实现国家的共同繁荣富强创造良好的条件。

2.加快民族经济的发展,既能给民族经济带来利益,又能给中国带来经济上的根本利益,少数民族区域经济建设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民族区域人民的热情参与与支持,是实现中国现代化的需要。充分发挥少数民族优势资源的重要作用,来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林业、畜牧业等是少数民族区域中重要的经济构成,同时也是我国国民经济中重要的构成部分。由于自然生态环境的差异较大,西部地区相比东部来说区域经济发展迟缓。在西部地区中,一些城市的经济由于交通便利的条件发展的相对较快,但是大部分农村经济的发展则相对缓慢,城乡贫富差距较大。这些差距的存在虽然是历史的、现在的以及未来都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的,但是我国需要走科学发展的道路,需要实现共同富裕。

由此可见,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事业的发展是是缩小区域发展之间的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同时也有益于实现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从根本上加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的进度。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不仅代表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根本利益,更代表着国家的根本利益。全面促进少数民族区域经济的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具有深远而重要的意义。

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与困难

从目前来看,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处于滞后的原因是由多方面构成的,例如:教育文化事业的落后,人才综合素质的低下,投资的力度不够,生态环境等一系列问题的影响。这些都是制约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西方国家曾经有一位经济学家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他把教育、人才、科技比喻为三辆马车,共同拉动国家的经济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事实上,目前少数民族地区也面临着这样相同的问题,人才匮乏严重,科技技术的投入不到位,劳动力低下。由此可见,要想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教育、人才、科技是缺一不可的。同样,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到来的今天,也给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和挑战。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人才、科技这三方面的问题都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然而,经济全球化并不仅仅是经济领域的世界一体化,同时也是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一体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区域经济发展缓慢,经济水平低下。在改革开放后,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由于存在自然和历史的因素,导致民族区域经济与内地经济水平上的差距逐渐拉大。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均消费、人均GDP、人均收入等水平均低于国家的平均水平。

2.少数民族地区的思想观念相对陈旧,社会文化心理较低。这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少数民族地区的贫民群体里,有一大部分人的思想价值观念、思想意识都处在一个安于现状,不求进取的状态中,并且带有严重的封建色彩与小农意识,这种观念根深蒂固形成了思维定式,不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和新的社会观念。

3.民族地区自然环境的恶劣和经济基础的落后,同样制约着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基础设施条件差、区域内人少地多、生态环境脆弱等都是少数民族地区在发展中面临的难题。近些年,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投入了较大资金,但是有一些基础设施上仍然相对落后,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差。虽然国家对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以及财力,但是投入和产出的价值比仍然较低。同时农民通过劳作生产出来的物资运送不出去也是一个较大的问题。

4.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这些基础设施的落后主要体现在交通和通讯方面,民族地区通讯线路少、通讯质量低下、导致整体通讯能力差,这是少数民族地区进出建设滞后的重要体现,通讯设施的建设急需完善。

三、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对策

1.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存发展的自然条件

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根本是加强民族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首要任务是加强生态农业的建设和自然生态环境的建设。在生态环境治理上要加强退耕还林、建设天然保护林,植树造林,减少地质灾害、沙化等造成的环境问题。加强农田水利、乡村公路、房屋改造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少数民族地区人民抵抗自然环境灾害的能力。我们只有从这些方面着手改善,把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利条件转换为有利条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少数民族地区的温饱问题,提高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生产条件,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的生产环境。

2.加强人才培养计划,解决人才匮乏的难题。

人才的匮乏是制约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国家只有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人才培养的投入,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落后的现状。在人才发展上,我们不仅要引进优秀外来人才,同时也要从提高本地文化教育水平,对当地居民提供良好的文化教育,加强培养区域内居民的综合文化素养,培养优秀的当地人才促进民族经济发展。同时,在文化资金方面的投入要加大,并且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待遇来留住人才,发挥人才效用的最大化。

3.提高自主发展能力,加强体质改革

资源开采加工问题和农产品流通体制问题一直是少数民族区域经济体存在的主要问题。资源优势一直是少数民族地区的最大优势,然而资源开采加工体制的主要问题体现在这些资源的国家所有制和资源的优势没有办法与区经济优势和利益优势相转化的矛盾问题。由于资源国有体制对资源的所有权、购销权、深加工权、开采权这些主要的资源品种采取直接或者间接的计划控制,从而造成了资源所在地失去了这一大优势。

4.强化优势产业建设,加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加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是促进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重要途径。少数民族地区存在着各种优势资源和优势产业,不仅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资源优势也为国家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民族地区应该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建立适合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能源、矿业、农业、旅游业等优势产业。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充分发挥民族地区的地理优势,加快经济贸易的往来,实现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经济贸易的互通,促进民族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除此之外,民族地区还具有丰富的人文优势,比如民区传统、地域因素、特色文化等优势。这些人文优势也是提高民族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少数民族地区所具有的人文社会优势,一方面是有利于后发展地区经济发展的人文环境优势另一方面有利于创造一个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高积累低消费的社会经济环境。

参考文献:

[1]温军.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

[2]潘晓东.对加快发展少数民族经济重要性的认识[J].经济研究导刊,2009(9).

[3]龙彬.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09(23).

上一篇:苏州市乡村旅游发展与管理研究 下一篇:我国商业银行高端客户经营战略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