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职业学校《语文》课程的随堂提问

时间:2022-05-01 04:49:11

浅谈职业学校《语文》课程的随堂提问

摘要:本文针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语文》基础薄弱,语文水平偏低的现象,提出以提高《语文》课堂提问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从而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到兴趣和参与热情。

关键词:职业学校;语文;随堂提问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8-0225-01

一、提问要有针对性

对于《语文》基础普遍较薄弱,缺乏较强的学习毅力,注意力难以较长时间集中,兴趣较容易发生转移的中职生来说,教师在课堂提问时,首先要做到单刀直入,恰中肯綮,能以较强的力度来引起他们的注意和兴趣。其次,提出的各个问题之间,要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并环环相扣,能够将教学活动引向深入。例如:在讲授《西安这座城》时,及时向学生提出:“当时南方的几个城市,都慕名争先恐后地专门派人来到西安,想以优越异常的待遇招募作者去工作,但是,都被作者给谢绝了。作者在文章中提到了他不去的原因是:我爱陕西,我爱西安。那么西安这座城到底有些什么值得作者如此依恋和热爱的东西呢?还是请同学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看谁最先找到,看谁找得最细致、最全面”,并当即决定将全班学生分为四组,展开小组讨论。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就被调动起来了,很快从课文中能找到原因,于是,又抛出第二个问题来帮助学生理出零散材料的条理层次:“现在,请大家把刚才找到的这些原因进行归类整理,看看这些材料可以分成娜几个方面?”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交流,学生认为可以分成两大类:第一类――古城作为旧的文物对作者所产生的巨大吸引力;第二类――古城作为新的象征对作者所产生的巨大吸引力。在此基础上,笔者又因势利导,提出了第三个问题:“请同学们再到课文中去找找看,在两大类的内部,又分别是由哪几个方面的材料来支撑和表现其观点的?”通过引导学生对这几个具有很强针对性又有密切关联的问题的讨论、交流,环环相扣,步步为营,将学习研讨及对文本的理解不断引向了更新更深的层次,学生们也感觉自己从中获得了不断登上一个又一个新的高峰的。

二、提问要层层铺垫

在《语文》课随堂提问时,先让教师冷静下来,同时对学生予以热情的鼓励,并针对答问的关键点慢慢加以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切不可一慌神着急,就乱点将来回答问题,那样只会弄得师生双方都很尴尬。例如:讲解《蜀相》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时,笔者提了一个自己觉得并不难的问题:“这两句诗表达了杜甫当时怎样的感情?”但是一连叫了好几个学生也没能答上来,课堂气氛就显得有些冷寂,最后还是自报答案。当遭遇这种情景时,作为职业学校的教师,应该是更有充分的心理准备,笔者马上转换角度,启发了一下学生:“想想看,杜甫是哪一年、什么背景下来四川的?他为什么专程来游武侯祠?为何不写祠内景物,而是着眼于祠外的萋萋芳草和呖呖数声的黄鹂?”如此步步引导,逐步深入,打开了学生的思维之门,学生在引领之下明白:杜甫此行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游览名胜古迹,而在于借景抒情,以武侯祠的荒凉之景,抒自己壮志难酬的寂寞、凄凉之情。

三、提问要灵活多变

灵活多变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兴趣和积极性,满足他们对新鲜形式的好奇心,从而更好地进入老师上课的情境。为了培养学生积极举手发言和积极思维的良好习惯,可以有意识地选择一些相对较为浅显的课文,事先设计一系列较为简单的问题,采用分组竞赛或个人抢答的等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让绝大多数同学都能感受参与语文课堂的快乐。例如:在讲解《致橡树》延伸拓展时,可以让学生从以下三个问题中选择感兴趣的进行讨论:“你认为中学生可以谈恋爱吗”、“你认为爱情的基础和保障是什么”、“你认为接受爱情之前要做好哪些准备”,学生自方选择自己喜欢的话题畅所欲言,连平时不发言的同学也能说会几句,多运用这些方法能对职校生学习语文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四、提问要及时评价

在《语文》提问中,教师首先要做到对学生的回答应以肯定和表扬为主,即使批评也要体现你的包容和爱心,切不可出现伤害学生自尊心的字眼,要善于发现并肯定学生答问中的亮点,并当即加以肯定和鼓励,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对学生的回答,无论对错,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这样,才能让学生明其得失,了然于胸,并牢记于心,避免以后再犯同样的错误。其次,要做到鼓励求异。对学生的回答,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不要轻易下“不正确、错误”之类的结论,即使课堂上因为时间关系不允许深入探究下去,也应该在课后对学生比较另类的回答有所交代。

在《语文》随堂提问艺术的探索中,作为教师,是否可以找出一些能够帮助学生迅速理解文章的支撑点呢?笔者坚信,只要修炼到家,这完全是可能的。随堂教学的提问艺术里有道不尽的奥妙,还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探索、实践、体会和感悟。

参考文献:

[1]孙亚华.语文[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上一篇:边远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的困惑 下一篇:浅谈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