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学生精神家园的守望者

时间:2022-05-01 04:37:56

做学生精神家园的守望者

【摘 要】职校生在认知、情感、行为上的对立矛盾对职业学校班主任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班主任专业化是必然趋势。本文通过深度访谈、参与观察等质的研究方法对职业学校的优秀班主任进行个案研究,分析促进职业学校优秀班主任专业成长的内外条件,以此为基础探讨促进职业学校班主任专业化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职业学校班主任 职校生 班主任专业成长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9-0013-04

一 选题缘由

班主任是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主体,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与班主任的专业化程度息息相关。本文旨在通过对职业学校优秀班主任的个案追踪研究,分析影响班主任专业成长的主要因素,以此为基础探讨促进职业学校班主任专业化的有效策略。

笔者认为,班主任是做人的工作的,就必须千方百计地靠近学生,与他们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一个不能打开学生心扉的班主任,是难以承担起守望学生精神家园的重任的。职校生的年龄大多处于十五六岁到二十一二岁之间。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青年初期,在生理、心理上逐步与成人接近,但心理发展水平和社会期望之间又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总体而言,其心理发展存在着三个特点:

1.在认知方面存在着理性和非理性冲突

学生们的内心似乎都有两股势均力敌的力量――有序的和混乱的――纠缠在一起,并且控制着他们的语言和行动,但没有一种能长久居于决定性地位。如在有些社会热点问题上明显表现出对于理性、逻辑和清晰的尊重,这常常使他们看起来比实际的年龄远为成熟和理智。然而他们也有“混乱”的一面。在许多场合,职校生为了张扬和感受自己的个性,他们可以漠视基本的理智、规则和责任,并为自己的不当言行编造各种理由,甚至会对既定的权利公开挑衅,并且会因不计后果导致灾难性的行为发生。

2.在情感上对学校的依赖性和叛逆性矛盾

很多职校生不喜欢读书,但对于文凭和技能的重要性却并非一无所知,除极个别学生外,他们知道自己并不老练,尚不足以应对陌生的成人社会,而这种对成人社会的隔阂感和恐惧感使他们乐意归属到同龄人汇集的地方――学校,这就是大部分职校生虽不爱学习但仍愿意到职业院校“混日子”的主要原因。由此看来,部分学生到职业院校来就是混一张文凭的,他们之所以愿意被当作学生来看待,只是基于一种归属感的需要,而不是基于自我发展的需要。

3.在行为方面问题行为令人担忧

一些学生的行为可用懒、散、乱、差四字来概括,他们经常迟到或旷课,上课时间偷吃零食、玩电子游戏、听音乐、短信微信聊天、瞌睡、看课外书籍、玩扑克牌,逃避集体劳动、拒绝班级活动等。面对任课老师及班主任的批评、引导,他们要么冷脸相向,要么暗中排斥、抵制,更有甚者甚至采取公开对抗等不合作态度。这些学生的课外活动也主要是被睡懒觉、逛街、看电视、上网、谈恋爱等活动所充斥。有些人甚至因迷恋网络而昼夜颠倒,游离于正常的社会生活之外。他们从不关心学业的、职业的、生活的前景,拒绝考虑父母的感受、社会的评价,而把主要的兴趣集中在“到哪里玩、和谁玩、怎么玩”等问题上,于浑浑噩噩中虚度光阴。

如此分析可见:面对现在的职校生,班主任如果习惯于用道德说教的方式来对他们耳提面命,其结果只能是喊破了嗓子,急坏了身子,而学生却依然无动于衷、我行我素。而造成此局面的原因正在于班主任对学生的道德发展状况存在着认识误区。其实展现在公众面前的部分职校生道德发展的不足,并非因为其道德认知不足,而是因为社会化过程的不充分以及由此带来的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心病要用心药医”,心理问题用道德说教的方法来解决,岂非缘木求鱼?

二 研究主题与关键词

1.职业学校班主任

本文中的“职业学校班主任”专指高等职业院校的班主任。高职班主任既是班级的组织者和教育者,更是高职生学习的导师、人生的导师、生活的导师。首先,高职院校不能生搬硬套普通高校的班主任模式,由于普通高校属于精英教育范畴,一般采用开放式的管理,班主任侧重引导,鼓励学生个性的张扬;同时也不能照搬中小学班主任工作体制。中小学生受升学指挥棒影响,重在管理,在老师和父母的监督下学习、生活。而高职院校介于两者之间,既要引导,更要管理,鉴于高职学生基本上已经成年,必须有一定的活动空间,使其个性得到健康的发展,同时由于他们的学习品质普遍不高,在行为习惯、思想道德、心理健康等方面多有问题存在,需要得到班主任的全面有效的引导。在现行传统的管理方法很难适应的困境下,探寻更为有效的育人方式,始终是职业学校班主任必须不断思考的问题。

2.职校生

本文中的“职校生”,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从初中毕业生中招录的五年一贯制学生,另一种是从高中毕业生中招录的三年制高职生。当前职校生的特点:一是在个人理想和现实境遇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心理差距,普遍眼高手低;二是文化底子薄、基础差,入学成绩总体不理想;三是思想道德素质与行为习惯难以适应高校对其的成长要求,人生目标模糊,学习自觉性差,自控能力低下;四是心理问题日趋凸显,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五是学习生活观念的多样化、个性化等。

3.班主任专业成长

本文中的“班主任专业成长”,主要是指高职院校的班主任的专业成长。高职班主任专业成长是一个全面的、长期的、持续的过程。一个优秀的高职班主任会按照专业化的要求,给自己提出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为自己制订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具体地说,即班主任要根据高职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成长的规律勤于学习、善于思考、不断反思、不断总结,形成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并从中逐步认识并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

三 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文以无锡某职业院校的G老师为研究对象。G老师从教23年,当了13年的班主任,被评为“2012年度无锡市十佳班主任标兵”。

本文主要采用质的研究方法,主要通过深度访谈、参与观察等获取资料。由于笔者与G老师是单位同事,对她的工作情况本来就有所了解,更有利于本文的客观与深入分析。

四 叙事与分析

本文采用叙事与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既有对G老师访谈材料的展示,也有G老师讲话稿、工作成果、研究成果的展示等,在此基础上笔者进行相关分析。

1.对工作和生活状态的描述――一个教师的幸福生活

“我骄傲,我自豪,因为我是一名教师;我美丽,因为我快乐;我快乐,因为我仓满粮多。

教师,也许真的清贫,但教师的事业永不清贫。教师,是世界上最有收获的职业,不可以斗量,不可以斤称。我最不喜欢的一个比喻是:教师是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我也许照亮了学生,但我的学生却让我升华。因为有了学生,我才成为了老师。正是抱着这样的感恩之心,10多年来,我对学生付出的始终是诚挚、始终是热爱、始终是无私。

我十分热爱我的教育工作,也许曾经它只是我的职业,后来它成了我的事业,现在,我立志要把它做成一门专业;20多年来,我做的最大的‘官’是班主任。但说桃李满园,我并不羞愧,我的学生虽然走出了我的视线,但从未走出我的心野……”

点评:工作者是美丽的!G老师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工作生活心态,适时从工作中获得乐趣,能以满腔的爱心来对待让多数职校教师感到头疼的班主任工作,而且一干就是13年,在工作中提高自身职业生涯的幸福感。

2.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原则

“从教20多年,我一直坚持一些基本原则,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三条。

第一个原则:对所有的学生都一视同仁。我的逻辑起点是:我们爱自己的孩子,不是因为他优秀,只是因为他是我的孩子,我们也可以这样告诉自己,我爱我的学生,不是因为他们没有缺点,只是因为他们是我的学生。

第二个原则:不收礼,不吃家长请客饭。我每带一届学生,都会在第一次家长会上公开申明,请不要给我送礼,请不要请我吃饭。因为你请了,我也给不了你的孩子任何特权,而你不请,我能给的都会给你的孩子。

第三个原则:修炼一颗超脱之心。做班主任一定要有一颗超脱之心,你要好好工作,你自己一定要有一颗健康之心。你热爱你的工作,但你不能让它成为你生活的全部。班主任苦,班主任累,班主任工作,总有倒不完的酸水和苦水。其实,当你走出杂乱、无序、功利的‘散文式’层次的时候,班主任生活可以是很‘诗意’的,可以借鉴李镇西老师说过的一句话来说明:‘幸福’比‘优秀’更重要。”

点评:心底无私天地宽!G老师能怀着一颗公平无私、超脱淡然之心对待工作,付出不求回报,因而能做到善待每一个学生,心境也绝不会为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所累。这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也是在班主任工作中认识并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

3.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形式

“我比较有特色的实践工作有两类:一是写作,二是谈心。这两点可以合二为一,因为写文章的目的还是为了谈心,我更注重的是学生的心理健康,关心的是学生的精神家园。所以我的工作特色报告的题目叫作《用网络呵护那片柔软的心田》。

多年来,我一直坚持写班级周记,现在开辟QQ空间专栏,专门把自己在班级管理中的感想、困惑、心情写在上面,同学可以随时阅读。而学生除了写周记,更多的人选择了网络跟我聊天,发电子邮件,我不厌其烦地给予或鼓励或批评或引导的回复,以平等的角色努力达成双向的交流与理解。网络不仅可以提供便利,更能让交流变得自然通畅,为引导提供机会。这么多年来,我写下跟教育有关的文字应该不下30万字,其中最多的还是写给学生看的。为了更好地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我还特意去考了心理咨询师。”

点评:良好的沟通是成功工作的必要条件!虽然是一位语文老师,却能在班主任工作中自觉引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和方法,运用合理有效的沟通方式,使其工作别开生面,赢得了同行和学生们的一致赞誉,所带班级获奖无数,确实很不简单。

4.案例呈现:靠近,为了同行――一个特殊学生的心理教育

第一,这个学生的特殊表现。接任小A班主任的时候,他已经是三年级学生了。曾因打架、离校出走而两次遭受处分。小A在沟通方面也存在障碍,第一天,我让学生填一下常规信息。他在“手机号”栏目里填的是“没有”,在“家长联系方式”里写下的是“不知道,要知道自己去问!”在“备注”里写下的是“你这样的做法跟差不多!”……

然而小A对自己却有非常明确的人生规划,他对“专转本”“专升本”不屑一顾,立志考南大的计算机专业。他把课余时间全部用在学习上,但从不参加班级活动。所以,他的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计算机知识完全可以做同学的老师。他对应完成的劳卫任务完成得一丝不苟,广播操做得非常标准……

第二,小A特殊表现的归因分析。小A的特殊性格与表现肯定有比较复杂的成因,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离异家庭给他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主因。小A从小父母离异,父亲再婚,母亲不联系,他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有时说起父母,总是充满怨气。而在爷爷奶奶家里,任何事都是他一个人说了算,没人敢反驳他,表现出固执、孤僻、独断的一面。但另一方面,他没有选择自暴自弃,他觉得那样的家庭要出人头地只能靠自己,所以,他有自己的目标,他要靠自己养活自己。由此可以看出,他的人格成长与学力成长非但是不同步的,而且是分离的,甚至是背向的。

第三,对小A的“平行作战法”。对于这个学生,普通的教育方法完全不管用,“暖心法”吧,他会认为你是假惺惺的;“榜样法”吧,他“心无旁骛”,眼里哪有别人;“说服法”更不靠谱,他一套一套的比你厉害多了。由此我立足于“尊重”二字,展开“平行作战法”,既不“屈服”于他的挑战,也不把“征服”作为我的近期目标。

利用周记信件作交流。我充分利用他这个比“好学生”还好的学习习惯,布置每周必写周记。果不其然,他的周记总比别人多而长,且五花八门,包括自己的喜好,对我的意见,对班级建设的建议等,但是,他的内容和表达方法跟别人是大大不同的。如他在周记开头总要写上“致G××”。他用写信的方式对他把我骂哭的事作了含蓄的道歉,但始终没有说“对不起”。他在周记里还申明自己是信“魔教”的。然而只要他写东西,不管是什么内容和方式,我都进行详细的回应,他又针对我的回应,有时不等写周记,就给我写信……

把真诚的尊重付诸言行。尽管他多次“得罪”我,但我在心里把他看作是一个孩子,而且还是一个“病孩子”,就不再跟他计较,进一步地,我还滋生出了另外的感情――我佩服他,因为他知识面广,而且在“信教”上的问题信到如此毅然决然;我可怜他,可怜他的分裂状态,他既要追求“人道”中的文凭、能力,又要在“魔界”中历练自己。鉴于以上两种感情,我对他采用的基本态度是――尊重,不是师生关系的,而是作为一个与我并列的个体存在而尊重他。

抓住契机温暖人心。小A从小缺乏温暖,所以他不懂得付出温暖,甚至不懂得接受温暖,所以,如果教师像平常一样对他问寒问暖,他会认为你假惺惺,还会做出激烈的反弹行为。所以我没事不会主动去接近他,然而一旦有机会,“温暖牌”自然就会出手。如一次他在周记里说他感冒了,我马上去了一趟药店买回来两大包感冒药。他拿了一包,同时拿走了发票,我拿回了一包。没有对话,他也不说谢谢,我也没说一个字。下午写字课的时候,他走到我身边,给了我药钱,还破天荒地第一次叫了我一声“老师”。下半个学期的时候,他突然加了我的QQ,还很有兴趣地跟我聊起天。小A封闭的心扉从此打开,从此不再骂我为“”!

点评:心贴近,才更温暖!案例中的小A表现出的道德问题其实是心理问题,正因为心理的偏差才导致了道德的疏离,所以他需要的是心理关怀,而非道德教导。G老师用她的心灵鸡汤温暖了这个孩子的心,很了不起!

五 研究结论

一般而言,班主任总是被归类到德育工作者中的,然而细究学生道德发展不足的缘由,却总是发现暗中作祟的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笔者认为:像G老师这样的优秀班主任之所以能把“问题学生”聚堆的职业院校的班主任做得风生水起,主要在于能用积极心理学的方法应对学生工作,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追求专业成长,追求教育的最佳策略和最大效益

G老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先进的德育理论,能对学生的道德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有比较明晰的界定,并且认识到高职生多数的“道德失范”,其根源恰恰源于心理不健康乃至心理疾病。“心病要用心药医”,道德说教是解决不了心理问题的,唯有对症下药,方可能取得成效。G老师甚至特意去考了心理咨询师,能以更加科学有效的德育方法对待班主任工作,在此问题上的认识水平可见一斑。由此也可得出一个结论:以班主任的专业成长来带动学生的成长,更加符合新时代教育的主题。然而班主任的专业成长不应是一种自然成熟的、自发的、不自觉的成长过程,一方面班主任应该成为自身专业成长的主人,另一方面也有赖于学校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引导,如有计划有组织地提供一些专业培训,创建以老带新的班主任培训机制等都是十分有必要的。

2.尊重“问题学生”的人格,静待学生的成长

相对于科学的工作方法,人性化的态度更为重要。有经验的班主任都知道,思想工作能否见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能否开口与老师交流,这里面当然有技巧,如可以采用诱导的方式等,然而真正的交流必须建立在真诚平等的基础之上,这就要求班主任学会尊重和爱每一个学生。G老师认为:在道德视野中,“我们的教育似乎更多地把‘个人’看作是社会的‘一分子’,个人不是‘个人’,而是‘人民’,对个人的独特性缺乏必要的尊重,一旦某人偏离了社会的集体价值轨道,那就是非‘真善美’的了,因为他破坏了社会的稳定与和谐。”由此大多“问题学生”在一般的秩序中无疑被视作异类,在学校如此,在家中也是如此。然而在心理健康的视野中,多数学生的“问题”,往往蕴含着一些显在或潜在的心理创伤,他们非但不是“可恶”的,反而是值得同情的。班主任的认识唯有达到这一境界,才能抛弃对“问题学生”的偏见,才能做到理所当然地承认他有他的“信仰”,他有他的“隐私”,他有他的心理需求,才能慢慢形成师生彼此的信任和尊重。班主任还应该相信绝大多数学生迟早会有所觉悟,并蕴含着无穷的学习和发展潜力。要相信今天种下的善因,总有开花结果的一天,而学生一旦“开悟”,必能快速成长起来。这也就是绝大多数高职生工作后基本都能获得职业成功和家庭生活幸福的主要原因。班主任如能看到这样的事实和前景,也就随时能够体会到班主任工作的价值了。

上一篇:从教师自身入手,改善学生的厌学情绪 下一篇:小学科学教师的课堂语言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