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职毕业生就业困境及建议

时间:2022-04-30 08:41:44

浅析高职毕业生就业困境及建议

摘要:主要阐述了高职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了高职就业困境成因,最后提出了一些关于如何做好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建议

关键词:高职;毕业生;就业

作者简介:吴元忠(1978-),男,福建莆田人,福建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处副处长、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讲师。(福建 泉州 362000)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6-0123-02

随着国家出台一系列扶持高职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高职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已逐渐占据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随着高职学生人数逐年上升,面临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就业形势十分突出。据教育部网站信息,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为699万,再创历史新高,就业形势复杂严峻,已成为一个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

一、高职毕业生就业困境

1.教育制度及就业政策成因

(1)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带来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加。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扩招,高职教育也得到了快速发展,高职院校为社会输送了大批量的毕业生,而社会企业单位用人需求没有同步增长,造成了长期存在“高等教育”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格局。高职毕业生数供大于求成了高职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2)国内宏观就业形势不容乐观。2013年,国内城镇需就业的劳动力已达2500万人,高校毕业生总量比2009年增加了近100万人,宏观就业压力增大。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3年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118855亿元,同比增长7.7%,与2012年四季度相比,下降了0.2%,低于市场8%的预期,GDP的下调对就业将产生重要影响。同时,部分地区已凸显用工需求与劳动力供给结构性失衡现象,我国宏观就业形势面临经济放缓、就业总量持续增加和结构性矛盾突出三重压力。[1]

(3)不完善的用人机制。在现有针对高校毕业生专场人才招聘中,一是在用人成本无差异的情况下,较高学历的毕业生往往受到企业单位的选择;二是企业为了降低招聘成本及工作量,人为设置门槛过滤掉高职毕业生;三是一些就业的歧视性政策还是大行其道: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录取制度不准职业院校毕业生参加,户籍制度不让职业院校毕业生在大城市落户;四是因扩招所引起的教育深化,造成了原本本科生岗位受到了研究生竞争,更多的本科生挤入了专科生岗位的竞争。

2.学院设置不合理与不到位

(1)“宽进宽出”的高职教育,降低了学生培养质量。目前,在国内高职院校中普遍依赖招生数来筹集资金发展,招生服务于计划而非服务于质量的现象令人堪忧。[2]有的高职院校特别是民办高职为了把计划录满,会将录取分数线降低,甚至低到约100分。这样高职院校录取了一大批的低分学生,入学后由于学习水平跟不上原先设定的学习进度,3年之后又不得不通过修改人才培养标准给予毕业。这种招生不设门槛,毕业不讲标准的“宽进宽出”的人才培养方式只会让学院的办学水平越来越低,社会也会越来越看低高职教育。

(2)专业设置不合理造成毕业生就业难。高职院校招生过程中,应及时收集和分析市场人才需求,合理设置专业,为社会尤其是地区经济培养紧缺高端技能型人才。但是为了谋求发展和壮大,部分高职院校一味的从招生规模、招生专业数等方面进行扩张,一些已经失去市场的“夕阳”专业,以及在师资、设备等方面未达到要求的专业和市场已经饱和的热门专业等盲目上马,这样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势必无法满足企业需要或是市场严重饱和,造就了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艰难局面。

(3)高职就业指导工作不到位。为了更好地服务学生就业,大多数高职院校都设立了就业指导中心,但是就业指导工作并不是那么有实效。一方面,就业指导中心人员配置紧张,大量与就业相关的事务性工作已经占用了大量时间,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和研究就很难得到深入开展;另一方面,就业指导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缺乏系统的业务培训,平时的就业指导也仅仅局限于简历制作指导、面试技巧和职业礼仪等方面,就业指导的效果大打折扣。

3.高职毕业生就业准备不足

(1)择业观念滞后。当前高职毕业生在择业观念上存在着偏差。一部分高职毕业生还没有形成“自主择业”的择业观,“较高的社会地位和丰厚的薪酬”的择业观念仍然左右着部分高职学生及家长的思维。当前高职毕业生在择业观念上越来越呈现出功利化的趋势,不能正确认识自身的职业能力和职业定位,盲目地追求大城市、大企业,不能轻易接受层次较低、待遇不高的工作,更不愿意面向“一线”基层工作。

(2)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不足。“宽进宽出”的高职教育造成了高职学生“真毕业,假能力”的后果,具体表现在专业知识薄弱、职业技能欠缺、综合素质不高、职业稳定性差、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不强等方面。从而对自己的学历、职业能力没有信心,面对企业提供的岗位需求时往往无所适从,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岗位。

(3)求职意愿不强,求职过程被动。部分高职毕业生尤其是有行业背景的高职院校毕业生,求职过程往往是被动的,存在着“等、靠、要”现象。对应聘的工作挑三拣四,“骑驴找马”的择业方式挤掉了其他同学的就业机会;还有的部分毕业生总想着依靠学校、教师、父母、亲属和其他社会关系,找到社会地位高和薪酬丰厚的工作,好高骛远,不满足企业开出的待遇要求,以至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

二、对高职就业的建议

1.加强政策倾斜,提供公平竞争环境

(1)政府应把高职毕业生就业纳入民生工程,继续大力实施政策性就业项目,积极提供政策支持、信息服务和就业指导,要在舆论支持、政策扶持、经费倾斜、业务指导等方面给高职教育大力支持。

(2)建立激励机制,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将就业准入制度落到实处,积极推动校企联合,为高职生实习、就业和高职教师社会实践提供平台,用人单位要根据实际岗位需要,保持和加大优秀高职毕业生的招聘力度。

(3)加快完善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保障制度。相关部门应出台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办法,共同做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进社区服务计划”等项目的招募、派遣工作,要为服务期满的毕业生落实好升学优惠政策,提供岗位推荐、就业指导等服务。

2.高职院校应深化体制改革与创新,积极引导和帮助毕业生就业

(1)专业及课程设置要适应市场需求,开设之前应积极开展该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需求状况分析、就业竞争力分析和岗位技能要求分析等工作,加强学院自身内涵建设,突出办学优势,提高社会特别是地区企业单位的认可度。高职院校要树立两个服务观念,服务学生的同时也服务市场经济,将市场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与对高职学生理论知识和岗位技能的培养紧密结合,深化以专业实践为核心的教学改革,创新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

(2)做好“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的教学与服务工作。据统计,高职毕业生在寻找工作时普遍反映需要学院帮助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以及在专业就业方向的指导。[3]高职学生职业工作经验的积累、职业实践技能的锻炼和对社会企业的实践经验,应在高职三年教育的各学期教学中得到体现。

(3)加强学生创业教育。要将创业教育纳入就业指导课程中,创新与创业教育常态化;要充分利用学生第二课堂时间,可通过组建创业协会、举办创业讲座、开展创业规划大赛等,丰富和提高学生的创业知识和创业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积极探索将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课教学中,加强创业创新教育。

3.高职学生应做好职业规划,转变就业观念

一方面,学生在学校的引导下,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和生产实习,接触和了解社会,根据实际需求,主动转变就业观念,提前做好职业规划,完善知识技能,提高综合素质,提升就业能力。另一方面,要建立“先就业后择业”的择业观。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高职毕业生应转变择业观——先就业后择业。“一步到位”的求职择业在高速发展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已不可能完全实现了,如果过分地计较眼前的职业工作是否满意理想,则会失去许多职业生涯起步的机会。应在先就业的过程中充分积累工作经验和探索职业行业发展,明确在职业行业中自我价值地位,并积极努力得到提升,为以后得到理想的工作机会做好准备。

总之,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工作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的职业生涯,更与社会经济尤其是地区经济建设和发展密切相连。较高的学生就业率不仅是优良毕业生的质量表现,而且是树立良好高职院校形象的重要途径,是高职院校得以生存发展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在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EB/OL].http://.cn/mon.web/DocSummary.aspx?leafid=19017&docid=3182268&version=integrated.

[2]斯炎,张善智.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J].科教文汇,2012,(6).

[3]李娜.高职毕业生就业状况引发的思考[J].鄂州大学学报,2012,(6).

上一篇:爱普生EB—CU600Wi首测有力支持互动教学 下一篇:Z+Z智能平台的建构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