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教学古诗文的不二法门

时间:2022-04-30 08:35:19

诵读,教学古诗文的不二法门

摘 要: 在中学古诗文教学中,教师普遍感到难教,学生普遍感到难学,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即便有人煞费苦心,搞了许多花哨的东西,效果仍不尽如人意。本文以柳永词《望海潮》(东南形胜)教学为例,探寻最古老的诗文教学方法——诵读的独特效果。

关键词: 古诗文教学 诵读 教学方法

中学课本中所选的古代诗文作品,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闪烁着古代作家思想与智慧的光芒。作品中所包含的先哲们的伟大精神与高尚情操,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中学生通过诵读一些优秀的古诗文作品,不但可以提高语言素养,丰厚文化底蕴,而且可以陶冶情操,培养美好品质。

纵观目前的初中古诗文教学,仍存在“少、慢、差、费”的现象。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古诗文距现代学生生活的年代较远,大部分学生很难逾越语言障碍;二是当前的初中古诗文课堂教学存在很大弊端,教师在教学古诗文时大多采取串讲加分析的大包大揽的方式,没有让学生通过诵读体味古诗文中的人文内涵,品味古诗词优美的语言、深远的意境,直接影响了古诗文教学的效果。

下面就以柳永的《望海潮》(东南形胜)为例,探讨诵读在古诗文教学中的独特功效。首先,诵读前简略进行常识简介,如词的起源、关于词牌和标题、词的分类等。其次,通过多轮诵读,让学生逐步熟悉作品,领略情感。

一、一轮诵读,知人论世

柳永(约987—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流落于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每到一地都流连于秦楼楚馆,为歌伎填词作曲。

宋词至柳永而一变,柳永发展了长调的体制,善于用民间俚俗的语言和铺叙的手法,受到了广大百姓的喜爱。两宋慢词的时代,实由柳永开启。

《望海潮》相关背景:宋真宗咸丰末年,柳永途经钱塘江,此时孙何正好任两浙转运使,柳永想拜访他,但柳永一个平民就写下了这首词,并使其在青楼被广泛歌唱以使孙何知道,第二天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

二、二轮诵读,因声求气

(一)把握节奏。

1.感情饱满,适度夸张,铿锵有力。2.上阕写形胜之地和钱塘江潮的壮观。词句短小。“怒涛”、“霜雪”、“天堑”等色彩浓烈的而有气势的词语,音调急促,仿佛大潮劈面奔涌而来,有雷霆万钧、不可阻挡之势。3.写西湖清幽的美景,文字优美,词曲变长,节奏平和舒缓,可读出心旷神怡之感。

(二)传说金主完颜亮在读罢这首词后非常羡慕钱塘的繁华,后来就以六十万大军南下攻宋。请大家一起朗诵《望海潮》,边读边思考这个问题:词中哪些内容可能会勾起完颜亮入侵大宋直指杭州的野心呢?

(三)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拨归纳。

三、三轮诵读,缘景明情

(一)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

1.“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杭州,自古以来都是繁华之地,有着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完颜亮贪慕这里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

2.“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这是对杭州城的全景描绘,表现了杭州城街巷河道的富丽。作者以游客的身份陶醉其中,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城市景观美丽无比。

3.“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这是对钱塘江雄阔景象的特写。“绕”“卷”两字要重点赏析其妙处,形象、逼真。

4.“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作者看到此景惊喜,艳羡,更何况本身就有入侵大宋野心的完颜亮呢——杭州这里的物质生活的富裕勾起了他强大的侵略欲望。

(二)下片:写杭州人民和平安宁的生活景象。

1.“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何花。”

作者从时间和空间上在读者面前铺展开了一幅杭州西湖的迷人画卷,流露出了作者无比的喜爱之情——难怪,金主完颜亮如此动心。

钱塘江大潮是晴空排浪怒涛卷霜雪的黄钟大吕,西湖秀色是风和日丽青山绿水鸟语花香的丝竹管弦。前一句要读出气势,雄壮有力,后一句要读得轻快婉转。

2.“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杭州官民同乐之景,体现社会和谐,这是封建社会士大夫或者政治家们追求的大治年景,也是完颜亮心驰神往的理想社会。

3.“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完颜亮非常羡慕这位地方官,希望自己也能像他一样坐拥杭州,享受生活。这是任何一位有志向的男人都希望拥有的成功和排场。

4.“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是对官员的祝愿。

四、四轮诵读,吟咏诗韵

(一)品味语言。

1.若把“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句中的“卷”改为“推”好不好,为什么?

用“推”则显得比较平板,力度与气势均没有“卷”强,对浪花飞溅的情态描写也不如“卷”形象逼真。

2.“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堪称千古丽句,加以赏析。

荷花“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三秋桂子”就让人联想起有关西湖的美丽传说。

(二)把握技法。

1.善用“点染手法”。

点染:本是国画的术语。《望海潮》运用了点染手法,请加以说明。

(1)“形胜”、“繁华”四字点出了杭州的繁华热闹,宏伟气派。接着,“烟柳”等句作染,雕栏画栋,房屋密集,人口众多,社会太平,百姓富足,此乃“繁华”也。

(2)“重湖叠巘清嘉”是点;“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是染。其中的染,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山色之美,二是湖荷之胜,三是人文风貌之佳。

2.工于铺叙,一句一景,写景富有层次感。

铺陈:又叫“铺排”,它运用叠句的手法,使句式反复、对称而又富于变化,在诗歌中主要起渲染烘托气氛的作用(乐府民歌《陌上桑》、《木兰辞》较为突出)。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我国古典文化的精华,只有通过诵读,才能丰富语言积累,提高感悟能力、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使学生终生受益。

上一篇:以函数为例谈数学高效复习策略 下一篇:《傲慢与偏见》开篇句的意象分析与翻译的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