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小程序面面观

时间:2022-04-30 07:35:37

微信小程序面面观

【内容提要】本文分析了微信小程序的优势,指出微信小程序的发展符合技术接受模型,分析了微信小程序的用户体验,重点分析了微信小程序面临的挑战,最后提出了作者对微信小程序的展望。

【关键词】微信小程序 技术接受模型 用户体验 问题对策

2017年1月9日,微信小程序正式开放,作为一种不需要下载、即开即使用的线上应用,它最大的好处莫过于节省手机空间。小程序可在微信中置顶或在手机桌面形成快捷方式,这样一来用户可卸载掉手机中冗杂的应用,用小程序代替。用户不用关心安装太多应用的问题,也不必为了节省空间要卸载哪些应用而烦恼,小程序可搜索获得也可通过扫描二维码获得,还能在私聊、群聊界面分享。

一、微信小程序的优势

(一)用户:程序简化,优化使用体验

从用户角度看,微信小程序能够简化安装下载步骤,为用户提供非常大的使用便利。比如用户需要订购机票火车票,就不需要下载多个旅游类应用进行比价,在微信中打开小程序就能完成。票务、旅游、求职招聘、二手交易等存在付费服务的平台能够借此机会提升用户体验,同时,这些使用频率不够高的应用也能得到一定的发展空间。

(二)开发者:门槛降低,增大生存空间

从程序开发者的角度看,由于原生 APP在开发初始要考虑多平台(iOS与 Android)、多机型、多系统的差异,在推广期间可能面临下载高峰后的无人问津,还有后期巨大的运营成本。这些问题都给程序的开发带来了极大的限制。由于小程序只在微信上运营,因此它能降低技术和成本的门槛。微信小程序对中小企业相对友好,能够大大降低企业的开发成本和推广成本。作为以微信为支撑的超级流量入口,小程序成本低廉,能做到免安装服务即得,对中小应用厂商及开发者来说,能够充分实现应用流量以及服务价值。

(三)能够形成线上线下联动

小程序的关键价值在于对线下场景的融合,形成线上线下联动。在此过程中,扫码将成为小程序的一个重要入口,通过扫码链接线上与线下,推动 O2O发展。摩拜单车的“小程序化”是微信小程序打通线下的一次突破,也为其他开发团队提供了经验借鉴。

二、微信小程序的发展符合技术接受模型

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是戴S斯研究用户对于信息系统的接受过程的模型,两个主要的决定因素是感知的有用性(perceived usefulness)和感知的易用性(perceived ease of use)。感知有用性是个体用户在预期感觉到在组织内部使用具体的应用系统,可以提高工作业绩的程度;而感知易用性是个体用户预期使用目标系统的容易程度。使用的态度是个体用户在使用系统时主观上积极或消极的感受。使用的行为是个体去完成特定行为的可测量程度。①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会受到外部变量的影响,包括使用者所在的外在环境(如组织资源、电脑的UI、方便性等)和使用者个人的内在特质(如自我效能和学习风格等)。

首先,就感知有用性而言,小程序用户能够感觉到的效能的提高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用户在使用传统APP时对于效率追求的渴望程度,或者说要求改变当前冗余状态的迫切程度。假如用户对传统APP并没有效率方面的改进需求的话,那么小程序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一个简化版APP,没有什么新意可言。二是小程序与传统APP相比,实质上究竟能够提供多少便利,它留下了什么,你需要什么,两者是否能够有效契合。假如你对这个程序的使用仅限于两三个核心功能,那么小程序在一定程度上是合适的。

其次,从感知易用性来说,获取微信小程序主要是5种方法:线下扫码、微信搜索、公众号关联、好友推荐、历史记录。微信小程序的入口较深,如果没有使用过小程序,在微信的界面中就难以找到。只有使用过小程序之后,才会在“发现”中有小程序的条目,里面是使用过的小程序历史记录。一开始微信并不支持模糊搜索,这其实与小程序便捷的理念相违背,现在微信已经支持模糊搜索了,方便程度大大提高。如果用户对原来的APP是熟悉的,那么在使用对应的小程序时就能方便快捷,但是如果是一个不熟悉的全新的程序,在使用时就会有“无法探索”“被限制”的感觉。笔者在试用美团外卖时发现,具体的菜式不能点开,不能查看顾客评论,而对于一家没有吃过的店,以往顾客的评论还是至关重要的。笔者试用了几个小程序,基本都是保留了核心功能,其追求简洁高效,却牺牲了全面性。如果人们对某个程序的需要是全方位的,那么小程序显然难以替代。

再者,感知易用性会影响感知有用性,因为便捷好用会节省时间提高效率,从而提高感知有用性。二者共同影响使用者的使用态度。如果人们对微信小程序的印象良好,就会大大增强他们由感知有用性带来的使用意愿,当意愿强烈之后就会直接导向使用行为。

三、小程序的用户体验

那么,对于微信用户来说,小程序可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什么样的改变呢?这种试图改变手机生态和用户生活方式的举动有没有可能被接受?

摩拜单车的接入是小程序进入公众视野的重要一步,如果摩拜单车能够获得成功,无疑将极大推动小程序的普及和发展,这是一个能使双方获利的行动。前有滴滴打车的“成功”借鉴,滴滴依附于微信钱包、支付宝、微博等移动端趁势成为现今的出行巨头,而摩拜之于小程序,大概是想复制这样的成功。以小程序来实现用户与单车之间的连接,这与小程序“用完即走”的理念不谋而合。

小程序的优点十分明显,试图以自己的“小”来布一个“大”的局。不用于APP的占存和繁杂,APP首先在线上建立应用载体,先强行推广才能吸引用户。而小程序则是线下场景在先,场景吸引用户,给用户提供一个便捷的使用入口而无需让手机和自己承受负担。想象未来的某一天,人们的手机上只需要微信这一个软件,在微信上就能享受到社交、购物、金融、吃饭等多种服务。

尤其是现在APP几近泛滥的时候,手机再高端的配置也禁不住安装几十个乃至更多APP。在信息纷繁的今天,“简洁”俨然成为了奢侈,比如很多人都会用手机观看视频,随时随地通过移动端来追剧,看大型赛事、直播等等,比电脑更为方便。然而,现在的几大视频门户竞争十分激烈,导致视频资源被“分割”,观看不同的视频资源需要下载不同网站的APP终端,结果是每个人的手机上都会有几个不同的视频APP。另外,音乐软件也面临同样的情况。所以说,如果微信小程序的“简洁”理念良好发展,其实能够给用户带来很多福音。

然而,现在不少企业的小程序仍然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功能不如APP完善,而手机硬件设备的大幅提高和更新换代之快,也让一定数量的手机APP不至于成为手机的负担,对于一些经常使用且功能丰富的APP,很多人仍然会直接使用。真正能体现小程序的特色和优势,适合微信场景下使用,而不是为了小程序而小程序,简单把APP功能复制到小程序上的成功案例现在还是少数。另外,使用频次高、功能需求复杂的APP也不适合小程序。现在有一些做得好的小程序,比如番茄闹钟、印象笔记、豆瓣评分、大众点评、摩拜单车、美团外卖等等,设计简洁、功能突出。

微信小程序的表现还算可圈可点,对于一些不常用的APP,小程序完全可以将其取代,然而,“轻量化”的小程序在功能的完整性体验上和Native APP相比有着不小的差距,流畅度上也有一定的折扣。更重要的是,微信小程序是不存在“后台”的概念的,其本质上是一种具备功能的网页,尽管小程序在Android手机上和微信本体相独立,却无法做到多任务后台,这个缺点注定了小程序不可能取代Native APP。

四、微信小程序面临的挑战

在拥有众多优点的同时,小程序也具有一定程度的缺点限制。

(一)小程序没有应用市场,只能靠用户主动搜索

没有应用市场,只能靠用户主动搜索,这就意味着小程序制作者无法像传统APP一样推广自己的小程序,用户也无法像浏览应用商店一样获得并体验自己感兴趣的小程序,只能通过他人共享或者自己主动搜索的方式获得。这一缺点亦成为很多开发者进入小程序开发前最大的犹豫点,即小程序不能像APP一样带来较大的装机量和流量,反而带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二)用户体验不佳,用户本身也处在对小程序使用的学习过程中

对于开发者而言,小程序为其增加了一个需要维护的平台,但目前由于用户活跃度不高,为实现导流的目的,致使一些开发者选择放弃。此外,小程序由于上线不久,自身在开发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漏洞,正处于不断修复与完善中。小程序的缺陷导致用户体验不佳,用户本身也处在对于小程序使用的学习过程中。

根据艾媒咨,小程序一个月后,应用开发者关注度提高到 94.9%,但继续开发小程序的仅占9.2%,35.2%的开发者对小程序失望、打算放弃,33.9%的开发者短期不考虑开发小程序。

(三)用户黏性较低

在小程序的查找上,由于小程序无法停留在用户桌面,亦没有类似于APP Store的商城,用户需要在历史列表中寻找小程序,搜索体验较差。而在使用上,小程序原本旨在保留APP的核心功能和最大限度保证用户体验的前提下部分取代占用手机大量内存的APP。问题在于,小程序的“小”,意味着它只能截取APP的某一高频场景功能而无法实现复杂的交互功能。同时,在需要兼顾微信聊天和使用小程序的场景下,二者之间的切换十分麻烦。

(四)形成腾讯微信的“超级垄断”

目前,微信可以称为中国“移动互联网的最大入口”。它通过刚需和高频的即时通讯、朋友圈、公众号与多场景支付等功能,让人们“睁眼低头都离不开微信”。我们不妨构想一下,当小程序的生态形成后,人们在手机上安装的程序将会越来越少,超级垄断的信息形态将会诞生。微信会成为超级综合体,流量的格局也可能呈现“微信――有一定用户基础的 APP――小众 APP”的倒三角模式。微信可能成为名副其实的“超级应用”。

小程序是一个整合了许多 APP资源的轻应用,由于商业竞争的关系,BAT中百度与阿里不会选择接入小程序;从使用频次和重要程度看,直播、游戏与视频,包括腾讯旗下的 QQ也不会选择接入。此外,对数据安全度要求较高的程序也不会选择小程序。因此,它的目标会偏向功能重要、中低频次的应用程序。目前,在微信中运营的程序只能为用户提供基础功能,这就限制了具有丰富功能的 APP的接入;即使实现了接入,也可能因为占用过多的手机内存而导致微信程序的崩溃重启。

(五)打开程序繁琐

小程序功能单薄,主打轻应用但实则打开程序繁琐。毕竟微信小程序主打轻量,且嵌套在APP下的APP肯定没有条件做得功能丰富。小程序可以借助微信联合登录,和开发者已有的APP后台的用户数据打通,但不会支持小程序和APP 直接跳转,功能也只是原生APP核心功能的截取,对于一些功能简单的应用可能替代性会强一些,但对于功能复杂、有一定社区文化的APP替代作用并不大。拿“滴滴出行”来说,小程序只能支持打“快车”,而对于需要报销车费的上班族,可能他们需要的是打表计费开发票的出租车,小程序无法满足用户的合理需求。另外,小程序的特点之一是快速抵达用户,除了安卓端一些小程序可以添加至桌面外,小程序的打开要通过3次点击及页面跳转,这也有违快捷方便的初衷。

(六)开发者:热情不高

微信小程序问世之后,“APP将死”的言论甚嚣尘上,然而小程序问世没多久,部分首先试水的开发者决定退出,究其原因,或许是因为在小程序商业模式尚未明朗的当下,小程序让用户和微信受益,却不能让开发者受益。

小程序上马之后,必然有部分APP用户卸载APP,改用微信小程序。而小程序入口太深,微信目前没有提供更好的搜索平台,需要开发者自己去推销程序端口,这无异于让开发者主动将自己的流量分散到微信平台上。这或许就是罗振宇所述的“小程序真相”,小程序能够带来多大的营收还不确定,微信平台将与企业如何开展合作、是否会收取中介费用等尚未可知,不确定意味着增大了商业风险,同时还将手头的用户资源分享给微信。在这种情况下,开发方可能会选择停止转移用户,防止最终落得赔了用户又赔钱的悲剧。另外,小程序秉承的“用过即走”理念并不符合开发方提升用户黏性的期待,虽然这满足了用户的需求,却可能损害开发者的利益。

实际上,微信平台在“小程序”项目中的盈利前景也不太明朗。微信已经具有相当大规模的用户,再增加用户,如果没有可靠的变现模式只会徒增维护成本。小程序未来如何实现商业化也是亟待解决的难点之一。

微信小程序推出之r,张小龙表示要让用户“用完即走”,现实却是,用户走了就不再回来了。

但是仅仅因为用户目前并不买账就为小程序盖棺定论似乎为时过早,现在已成为8亿微信用户日常生活一部分的微信公众号,当年也不是一下子就火了起来。微信支付刚推出时用户对绑定银行卡亦热情不高,直到红包横空出世,助力微信支付改变了线上支付的格局。

五、微信小程序展望

综合小程序的优势和缺点,我们不难发现,小程序确实是一种应用形态的新发展方向,即与社交平台深度融合,以易得易用为宗旨,以轻量化和高便利分享度为特征。目前来看,小程序的发展进入一个相对平缓的阶段,一方面小程序本身还有许多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另一方面传统APP依靠大流量的思路还没有得到进一步改善和发展。因此,接下来一段时间将是小程序的思考和完善期。

根据用户对各类APP的日常使用情况,可以推测小程序的适用对象为日常使用频次相对较少的应用。使用次数少并不意味着没有使用需求,这些应用往往都是工具类的应用,在一些特定场景中起到特殊的辅助作用。而用户平日使用次数较多或用户体验独特的APP,小程序带来的附加意义则不大,忠实用户会更多地选择相应的APP使用。

微信的崛起推动了二维码的流行,这种识别码改变了传统条形码单调、数据存放量小的不足,以独特的便利性和美感快速成为信息分享的主流形式。小程序与二维码也具有密切联系,用户可以通过二维码找到和使用小程序,也可以使用二维码发送和分享小程序。由于二维码非常适合以固定物料的形式存在,所以小程序也以此渠道为依托,顺利打通线上和线下。未来线下也将成为小程序的重点使用场景,亦即前文提到的“工具性”。

一个产品的顺利推广,除了开发者、用户和平台之外,还有一条贯穿始终的暗线,即规则和管控。小程序作为一种新兴的应用表现形式,具有和一般应用不同的存在形式和使用特征。现在是小程序的起步期,相应的监管政策也正在摸索和研究,作为平台方的微信应该做好把关工作,防止一些传统APP中被严格管控的领域以新的形式出现在小程序体系中。另外,一些不适宜以小程序形式推广的应用,应该注意社交环境下高速大面积传播所带来的风险。

注释:

①陈渝、杨保建.技术接受模型理论发展研究综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6).

作者简介:匡文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全国新闻自考委员会秘书长,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常务理事; 李芮,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任卓如,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

上一篇:高校科研管理现状及对策思考 下一篇:内蒙古自治区蒙古语媒体传播力现状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