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表达与写作课程的实践探讨

时间:2022-04-30 04:45:14

语言表达与写作课程的实践探讨

摘 要:目前基础语言及写作类课程教学存在单调、低效问题。通过研讨,我们试图建立和完善表达与写作教学新的模式,让学生从中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改变原来无法学以致用、学用脱钩的状况。

关键词:语言表达 写作 实践

语言表达与写作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其实用性,从某种角度来说,可能比语文还要重要,但是目前高校语言表达与写作教学普遍低效而且课堂效果很差。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从两个方面来展开分析,(1)从学生方面,大部分学生缺少学习的热情,哪怕他们知道表达、沟通、实用性的写作在生活、工作中的重要性,因为课堂教学的单调、实际应用机会较少或其他个人原因,他们依然缺少学习的积极性。(2)从教师方面,就笔者所了解的高校教师在听到“表达与写作”这门课程时,“实用,不过没什么教头”、“其实也没什么内容嘛,学生都懂,自己看看得了”诸如此类的反应比比皆是。如此以来,我们认为真正的课改不仅要从学生层面,还应从教师的教学理念、实践经验、反馈双方面展开。

首先,我们认为只有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才能真正提高教学的质量。然而以往的教学,绝大部分是直接“灌输式”教授,在学生对将要学的内容几乎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对他们进行知识灌输并对其提出相关的要求,这种教学方式具有信息量大的特点,但无疑也存在很多缺点,比如学生积极性不高,学习被动等。因此,改变语言表达与写作课堂教学的传统模式就提上了日程。改革初期我们只是稍有变动,实行 “讲――学――讲――练”的模式,通过不断讲解范文,学生模拟写作,再讲解学生习作,以此提高学生练习实践的机会。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似乎也有参与学习和讨论的机会,但是这一切都笼罩在教师过度“关爱”的光环里,很明显存在着学生被动和迁就性的缺陷。而且从教学反馈来看,漫长的练习、讲解过程很容易使同学厌烦、疲惫,整个教学过程不够生动,学生兴趣并不高。我们意识到只有真正从根本上改变表达与写作的教学模式,使同学们的学习从“讲解―练习”的惯性教学中拓展开去,才有可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可是,怎样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呢?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结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布鲁纳说过:“使学生对一门学科有兴趣的最好办法势必使之知道这门学科是值得学习的。”果真如此吗?我们在课堂上、班会上无数次提及表达(口头和书面)在学生毕业后生活、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可是学生似乎反响不像期待中的醍醐灌顶,幡然醒悟的也少有人在。怎么办?在与学生的反馈交流中,同学们的看法才真正让我们这些老师意识到说与做,理论与实践还是有距离的。同学们的态度其实很简单,他们说有用吗?让我看到,感受到啊,教师的教育、未来的可能性应用都不如让我自己切实感知到它的有用来得直接和有力。

这使我们的教学面临最直接的考验,我们随机选择了两个班级进行实验。一个班级(我们暂且称之为甲班)就是一般课改的路子,教师课堂上强调其有用,也辅以多媒体等各种教学手段,尽可能使课堂内容丰富,教学手段多样;另外一个班级(我们可以称之为乙班)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上与甲班类似,所不同的是,乙班所有教学内容的案例情景不仅仅停留在文字、图片上,而是实际生活中。举例来说,我们在做会务项目的表达、写作课时,给甲班和乙班的案例情景是一样的,都是会议的筹备、管理、内涵的文书写作及信息传递,但甲班获得知识的方式是教师通过图片、讲解直接给与;在乙班却只给出“公司会议背景”,其余的会议的准备工作,会议现场的管理、主持都有学生自己体验完成,教师只是在会议记录和会议纪要的写作上给出建议,学生课堂不仅是参与讨论,还要演示、表达信息传递的过程,如此一来,学生的表达包括语言的沟通和文书写作技巧都得到了锻炼。经过一个学期的实验、效果对比,我们发现,乙班同学学习的热情真正得到提高,写作能力有了大幅提升。“真正的教育与其说是言辞,无宁说是在实践”,对学生而言,学习亦如此。参与到学习中来,真正体味到学习的主动性、实践性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愉悦感,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调动起来。

解决了学生问题,教师的问题其实也迎刃而解了。每一堂课教师都要经过审慎的思考,选择合适的案例、预设恰当的情景,把同学们送出课堂,让他们参与实践之后,再把他们拉回来,针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不仅在生活中也要在表达、文字、习作上耐心讲评、对比、推敲,使学生参与实践还介入教学过程,既提高他们的兴趣,也让他们挖掘了自己的潜能,还让他们意识到学习需要在实践和理论两个层面共同起步。

这样我们解决了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问题和教师课堂灌输模式问题。改革后的教学模式已转为以学生为中心,以需求为动因,以问题为基础,进行发现式、探索式的学习。我们的研究在多方面展开,但重点在于纠正上面谈到的教学中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从而失去学习兴趣的教学模式。通过改革,我们真正做到了学生通过自学、自练、自讲来掌握表达的诀窍。当然这种教学模式方法也在多个角度展开,上文的解释仅仅是冰山一角而已,在这里和各位同仁共同分享,希望对大家的课改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总之,表达课从本质上说是一个“沟通”和“合作”的过程。我们常常说沟通从心开始,课改的对话就是一场社会性的、多重网状式的对话。这个网络里涵盖了教师与教育的对话、教师与学校的对话,更根本上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教学只有建立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才能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创设民主和谐的对话氛围,正是这种双边活动的有力体现,它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意识和创新精神,它能使学生置身于学习的快乐之中。

作者简介:沙立玲(1978-),女,汉族,山东诸城市人,福建师范大学文学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文学评论。

上一篇:B型利钠肽的研究进展 下一篇:段子手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