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主义刍议

时间:2022-04-30 01:06:18

历史主义刍议

摘要:历史主义有“绝对历史主义”和“相对历史主义”之分,两种不同的观点,导致不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进行学术研究,必须区分两种不同的历史主义,坚持“相对的历史主义”是理性之举,尤其是应对后现代主义思潮,更应如此。

关键词:历史主义;历史相对主义;后现代主义

进行学术研究,最为常见的一种研究方法就是历史的方法,也就是考究某一概念或问题的历史流变,在历史的沿革中实现对此概念或问题的认识及把握。这种方法的理论基础就在于历史主义。然而,历史主义的含义并不单一。波普曾用historicism和histories来区分两种不同含义的“历史主义”。前者是指声称“已经发现了历史规律,这使他们可以预言历史进程”。后者指“历史相对主义”或“一切思想的历史决定性”。前者将历史看作是绝对和必然的一个过程,由内在的某种规律决定。后者则主张相对性和多元性,强调或然性和特殊性。

两种不同的历史主义,导致不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前者将历史归结为某种规律的制约和左右,最终极易沦落为“历史宿命论”。后者则相对客观地看待历史的发展和规律的使然,合理地考量必然性和偶然性之间的关系,是较为理性的历史观和态度。实际上,历史是偶然与必然、特殊与一般、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历史是一个解释和被解释的过程;要注意“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具言之,“文本的历史性”是指一切的文本都具有其产生的特定的历史时空背景,具有特定的文化性和社会性。“历史的文本性”一是指对一个社会真正的完整的过去即“历史”的了解是通过保存下来的文本进行的,二是这些文本作为文献,成为历史学家撰写历史的基础时,其本身再次充当文本解释的媒介。

当然,近年来兴起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则打着后现代主义的大旗,全方位地近乎颠覆性地对社会的诸多方面,尤其是学术研究和已有的学术方法、成果、结论进行“解构”,其目的是再次进行“重构”。然而,后现代主义所秉承的“解构一切”的理念,实际上陷入了自我矛盾的境地――既然后现代主义认为需要解构一切,那么,它自身,是否需要解构?如果需要,则其合法性和合理性之基础在哪里?如果不需要,则与其观点大相径庭。这种观点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在后现代主义的视野中,现代性视野下的“历史决定论”是应当被批判和解构的,人类的历史是充满了一个断裂的过程,并没有一个单一的终极的走向――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地发展,也并非什么必然的规律使然。诚然,论者有一定的道理――至少是提供了一个另类的视角和研究方法,然而,“断裂是连续的断裂、偶然是必然的偶然”,对较为长久的历史沿革的把握,应当是有所规律可以被找寻和发现的。当然出于严谨的需要,最好是能够有另外理论的援引和支持。于是通过历史的方法研究某一概念或者问题,有其合法性的前提。当然,严格说来,这种通过历史找寻规律的一种思路,某种程度上,是“历史决定论”的结果,只是不同于历史主义作用下的绝对的历史决定论,是修正以后的新历史主义――注意“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

历史发展曲折复杂。历史事变、事件的发生,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有主观因素和客观原因。一般说,必然性是通过偶然性而起作用的,离开偶然性也无从谈必然性,但在大量偶然性中又确实存在或孕育着历史的必然。在历史发展中,杰出人物的作用很明显,而人们的主观因素归根到底又受因果律支配。如,当然与康有为、梁启超的活动、宣传有很大关系,但最主要的是甲午战争的失败,才有“公车上书”的壮举,使人们认识到救亡图存不仅要制械练兵,还需改变腐败的专制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就是这样缓进的和平改良也被镇压,使中国失去一次现代化机会。

同样,辛亥革命也不能简单看作是革命党人的活动或煽动,而是当时各种矛盾发展的结果。所以,尽管清政府已实行新政,发展工商,废科举兴学堂,宣布预备立宪,但在八国联军战争后又激发新的矛盾,仍难免于。如:1、因战争失败和辛丑条约的耻辱,激起人们的不满和民族感情,清政府被看作是“洋人的朝廷”;2、因大量赔款而大大加重了人民负担,激化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矛盾;3、统治集团中出现皇室贵族与汉人大臣的矛盾,袁世凯与摄政王的矛盾;4、清政府与立宪党人的矛盾,与谘议局、资政院的矛盾;5、中外借款筑路的矛盾,民间集资筑路与收归国有的矛盾等,而且都在发展,表明清政府已无法继续统治下去。以至于立宪党人发动的保路风潮成为辛亥革命的先声,而武昌工兵营起义的枪声,竟然发展成为全国性革命运动。孙中山对此都感到突然。但一系列偶然性、突发性事件又明显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和现象与本质的统一。

近些年来,有些人用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评论五四时代的思想争论,以所谓“全面反传统”的激进主义否定新文化运动,而当时怀念和宣扬“君道臣节、名教纲常”,指责宣传新文化是输入“猩红热、梅毒”、“魔鬼”的东方杂志记者等,则被视为继承传统文化的保守主义而受到称赞,却一字不提争论的焦点是“君道臣节”、“尊卑贵贱;“三纲伦理”及“特权人治”,不提当时的时代特点和要求。这也难说是实事求是,以难令人信服。

由此,笔者认为,“历史相对主义”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及合理性。申言之,从历史观点看,或从历史的辩证法看,研究历史或文化问题,有几点是应当注意的:一、决不能忘记基本历史联系,必须弄清所要研究的对象或评论的事物的来龙去脉,把握事物演化的历史链条和前后环节,看到前因后果及其内在联系,不能否定一切。二、研究任何历史问题,都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注意产生历史事物的时空条件,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要离开时代条件去肯定一切。三、历史总是发展的,研究历史或文化问题,必须与历史发展、文明进步相联系。这实际上就是历史相对主义。

(作者单位:河南省南阳市宛北中专)

上一篇:浅谈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自学模式 下一篇:田径运动中的美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