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方式转变的必要性

时间:2022-04-30 01:27:38

小学科学教学方式转变的必要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学习、富有个性地学习,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老师,首先是转变学生课堂学习参与方式,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亲历与体验。我在听了2节四年级上册的《冷热和温度》一课中热水变凉的内容之后,发现这节课在教学内容、目标和模式似乎相同,但是在仔细辨析后,发现两者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上还是存在了差异。

案例一:

一、复习导入

在教学《冷热和温度》一课时,教师首先花几分钟的时间,组织学生复习如何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等知识与技能。

二、提出问题,进行猜测

1、教师让学生实际测量一杯水的温度。

2、提问并明确学习任务:“一杯热水,过一会儿会变凉。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是怎样变化的?

3、学生猜想,你认为是先快后慢的、先慢后快的、均匀的还是没有规律的?”

三、教师指导实验操作

1、每组一杯热水。

2、每组3个同学轮流拿温度计观察测量,每2分钟把温度记住,一个同学记录在表上。

3、提醒学生注意:温度计不能离开水面,不然就不准确了。注意一开始时温度先升高,到最高温度是,才能开始计时。

4、然后每组四个同学讨论一下,看看你们能发现什么?

四、学生实验 得到结论

按教师提示的方法,学生开始操作实验,各组都得到了一组数据,于是,师生形成如下对话:

生:我们组通过记录和计算,发现开始时温度下降得多、而且很快,后来是越来越少、而且慢。

师:这说明什么?

生:说明温度下降是先快后慢的。

师:还有吗?

生:我们组也是这样做的,但是发现每隔2分钟温度下降是没有规律的

……

(课堂表面上教师是按探究的模式让学生自己探究、归纳概括的。但是教师实际指导中却处处显示着自己的主导地位,如:实验操作的明确规定;在讨论时有意无意间忽略了学生的疑问:明明我们量出来的结果不一样,可老师为什么偏说一样呢?既然用温度计测量出来的温度有时不精确,为什么还要用它来测量温度的高低呢?这些疑问其实都是很好的探究因素。但我们的学生却被老师框在了他辛苦设计的精准的程序中了,没有提出这些疑问的机会,更没有参与探究全过程的机会。事实上,确实是教师在上课前,确定的教学目标,就是将学生的思考往这个或那个结论上“引”。因为教者不放心,怕不能顺利得出正确的结论,甚至可以理解为怕完不成任务。)

案例二:

一、复习导入

上课后,教师花5分钟时间组织复习温度计的使用等知识技能。

二、提出问题,进行猜测

1、倒出一杯热水放在讲台上,陆续请了三名同学上来读数,教师做出记录。

2、提出思考性问题:他们的读数为什么不一样?面对学生的回答,进一步提出:一杯热水,过一会儿会变凉。热水变凉时温度是怎样变化的?

3、老师进一步启发:如果每隔2分钟测量一下它的温度,相隔相等的时间,温度下降的规律将是怎样的?4、学生猜测,教师一一记录在案。

三、教师引导 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1、教师引导提问:在10分钟内,你会用什么方法来证明自己的猜测是对的?

2、各小组自觉进入方案设计与实验中。在学生操作过程中,而教师始终没有给予明确的方法指导,一直游走与各小组之间,观察他们的活动。

四、学生实验 得到结论

1、10分钟后,学生基本完成操作。

2、教师展示每组的记录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哪组的记录方法好。同时向大家讲解示范如何画表格、如何在坐标轴上描出平滑的曲线图。

3、学生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再次完善自己的实验设计。

4、再次实验 得出结论

形成这样的对话:

师:现在,你们说说你们小组的发现。

生:(展示记录和曲线图)我们发现温度下降是没有规律的,一开始的2分钟下降得快,后来慢了,再后来又快了。(有的同学还在举手)

师:你有不同的意见吗?

生:我们小组做过之后发现温度下降是有规律的,不信你们看(出示记录和曲线图)

师:你们发现的规律是什么?

……

学生连续测量10分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数据采集之后,发现了组与组之间存在着很多的不同,教师巧妙的引导学生相互讨论,得出实验失败的地方,从而明确了正确的实验操作方法,重新进行二次实验,学生经历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解读数据,他们在像科学家一样发现身边最简单现象中不简单的科学规律,通过自己的努力总结出规律,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科学态度。

科学探究的灵魂强调学生要“像科学家那样亲历探究全过程”。通过对以上2个案例的分析、比较,我们可以看出探究性操作活动应是儿童自己的活动。它表现在学生是以自己的认知与经验来构建活动过程的,面对问题情境,自己做出假设,并设计活动来检验这些假设,通过自己的反思修正活动,最终获得结论。

我们可以得出:后者培养出的学生,由于常常有机会“像科学家那样亲历探究全过程”,常常自己找到答案,其学习的兴趣和能力都要超过前者所教的学生。

因此,我以为在教授小学科学时,教师应将精心设计并严格控制对教案的执行过程,转变为由学生与教师共同实践与完善的过程,将学习由一群毫无准备的学生,去面对一个经过充分准备的教师的被动接受过程,转变为培养学生和老师共同进行探索与发现的过程。只有这样学生学到知识是活的,富有生命灵性,真正形成一个动态的、生成的、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

【作者单位:常州市朝阳新村第二小学 江苏】

上一篇:“生态课堂”建构刍议 下一篇:生态课堂的模式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