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银行业规模效率现状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2-04-28 09:42:21

我国银行业规模效率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近年来,我国银行业通过逐步改革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仍然没有摆脱由国有银行主导并形成控制的局面,提高效率仍是银行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本文在对我国银行效率文献回顾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银行业竞争的现状提出了进一步增强我国银行业有效竞争能力的构想,以期对我国银行业发展提供积极的建议。

【关键词】中国银行业规模效率有效竞争

近年来,虽然我国在改革银行体系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我国银行业仍面临着许多来自内部与外部的压力与挑战。内部压力不仅体现在所有制结构所存在的问题,而且还表现在市场结构与机制及规模效应等方面;外部挑战主要表现在缺少国际经营经验。所有这些不利因素都告诉我们提升竞争力已成为我国银行业发展的必经之路。银行效率是指商业银行在保持其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的基础上合理配置资源,最大化对外服务的能力,是银行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因此对银行效率的研究不仅有利于商业银行对自身竞争力的判断,而且有利于新形势下增强我国银行业竞争力。

一、关于银行业效率的文献回顾

有关银行效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规模经济

早期的研究倾向于强调规模经济的影响。规模经济主要考察单位成本能否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降低。研究表明,规模经济所要求的银行资产在大规模的上升,如在20世纪80年代,资产为1~50亿美元的银行具有显著的规模经济。而近年来规模经济所要求的银行资产已升至300~350亿美元。规模经济形成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银行所提供的产品不同于一般的消费品,社会对银行的资金需求近乎无止境,因此决定银行规模经济时可以不考虑需求因素。

2.银行经营的对象――货币具有同质性,这需要大量的交易费用。银行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寻求更多的消费群体,而通过交易规模和地理分散方式可以扩大业务范围,降低交易费用。

3.通常情况下,银行规模越大,所有债权人同时提取存款的可能性越小,这样银行的准备金率就会低一些。与之相对应的,有的学者认为我国部分银行目前效率不高的原因恰恰是规模不经济所带来的。银行扩张到一定的规模后,会出现盈利能力低、效率低下、资产质量差等问题(安俊,2001)。

(二)生产效率

近年来,有关银行效率的研究更多的倾向于生产效率方面。一般认为生产效率由两部分组成:技术效率与配置效率。技术效率是指对现时所拥有的资源最优利用的能力,即在一定的投入水平下产出最大化。配置效率是指在一定的价格水平下实现投入与产出最优组合的能力。有学者选择4大商业银行和8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作为研究对象,计算各银行的生产效率,指出我国商业银行效率损失主要是由技术效率所引起的。

(三)产权制度

这方面最为常见的就是基于委托―理论的分析。一般来说,国家总是在银行陷入困境的时候帮其解困,而银行也知道最终有国家做后盾而对放贷对象放松了监管,结果导致大量的不良贷款无法收回,以及由委托―理论带来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问题及激励不足导致银行效率低下。另外一个就是基于预算约束理论的分析。由于国家用其信用作为担保,国有银行把一部分储蓄存款视为国有资本来使用,降低了银行的效率。

(四)银行业市场集中度与进入壁垒

中国银行业存在高规模的集中度,四大商业银行在国内看来具有较强竞争优势,而有些银行相对而言竞争力较弱,这种局面必然导致:强大的一方安于现状,缺乏创新,难免出现经营低效;弱小的一方经营成本高,难以达到正常的发展速度。

二、我国银行业发展现状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的银行体系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尤其是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建立为中国银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应对入世后外资银行对我国银行业的冲击,政府先后对工行、建行、中行进行股权改革。着力解决国有银行不明晰的产权结构问题,建立激励约束相容的治理结构,并扶持其上市,尽力实现商业化。

从研究人员对我国上市银行2008年效率的实证分析中可以看出:从2008年各家上市银行的规模效率看,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和北京银行为规模有效,其他银行均为规模无效。在规模无效银行中,深发展规模效率最高,达到0.997;中国银行规模效率最低,为0.626。此外,国有控股的大型上市银行的规模效率明显比其他股份制银行低,其规模效率均值相差22个百分点。而且民生、南京、深发展、宁波、华夏等5家银行处于规模报酬递增区域,中信、招商、兴业、工商、建设、交通、中国等7家银行处于规模报酬递减区域。如图1所示。

从上市银行2006~2008 年技术效率均值来看,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和北京银行处于效率前沿,招商、中信、宁波、南京、民生、深发展、兴业、华夏分别排名第3、4、5、6、7、8、9、10 名,交通、建设、工商、中行等银行排名最后4 名。从2006~2008 年全部上市银行的技术效率均值看,3年来我国上市银行技术效率呈下降趋势。其中国有控股上市银行技术效率均值从0.83 下降到0.74,其他股份制上市银行从0.96下降到0.86。如图2。

在经营方式上,我国的银行还不允许混业经营,外资银行对中国银行产生了巨大的竞争压力。对国内银行而言,批发业务通常占到整个业务收入的80 %以上。而零售业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但发展零售业务可以更好地分散风险,实现质量、效益和规模的协调发展。这将成为我国银行业务非常具有发展潜力和活力的领域。此外,无论是在金融创新能力、丰富实用的理财产品、风险掌控水平等方面我国银行与外资银行都有一定的差距,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事实。

三、进一步增强中国银行业有效竞争能力的措施

综上所述,笔者提出以下建议,以进一步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效率,增强其竞争能力。

首先,真正实现商业化。在市场能够合理配置资源的范围内,尽可能摆脱政府的控制和干预,重组资本实行更有效的公司治理和激励机制。真正解决国有银行产权不明晰和内部人控制的问题。

其次,根据自身情况调整规模寻求规模效益。国有银行规模效应普遍递减,发展出现瓶颈。因此,应该精简没有前景的分支机构,收缩规模向扁平型组织结构转变,降低经营费用。一些尚未达到最优规模的股份制银行此时增加规模可事半功倍,对那些规模报酬不变的银行应抑制规模扩张的冲动,维持当前规模。

再次,建立市场退出机制。银行作为经营货币的企业也应遵循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规律,当某银行确实已经接近破产边缘,通过合理的救助也无法改善其经营状况时,应适时让其退出,应尽量避免出现“该倒不倒,太大不能倒”的情况。同时应鼓励商业银行之间的并购重组行为,让市场机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形成有效的竞争市场结构。

最后,增强创新能力。金融创新是金融业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是金融业为适应经济发展在金融工具、金融产品等方面的创造性变革。我国银行要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保持竞争力,就必须在这方面下功夫,这是增强我国银行业竞争能力的重要一步。因此,围绕银行的产品与服务的经营方式、管理方式创新是当前和未来的着力点,也是具有“企业家精神”的银行家的努力方向之一。

主要参考文献:

[1]姚树洁,冯根福,姜春夏.中国银行业效率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4(8).

[2]安俊,陈志祥.中国银行业的有效竞争研究[J].财贸经济,2001(8).

[3]郑鸣,张燕.中国银行业效率的实证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2004(6).

[4]邓启峰等.我国上市银行效率的实证分析:2006~2008年[J].河北金融,2009(7).

[5]祝继高等.银行借款信息的有用性与股票投资回报[J].金融研究,2009(1).

上一篇:国库管理改制下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问题研究 下一篇:软系统思考方法补足现行内部控制的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