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朱熹心性论

时间:2022-04-28 08:39:44

摘 要:宋代儒学家们喜欢谈心性,但众说纷纭。朱熹讲人性问题既分别了“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又分别了“道心”和“人心”。认为性无不善,情也应当从善。要克服“气质之性”带来的不善思想和行为,使“人心”服从于“道心”。

关键词:朱熹 ;心性;理

宋明理学又明性理之学或心性之学,它是一套理论概念,一套思想。理学家所研究的都是形上学的理论,他们围绕“气、理、太极、无极、心”进行研究。中国自古代以来的哲学不仅仅是推理的系统,也是一种修为之道。理学家把心和性做成了修为的平台,作为活动的主体,而不是看做活动的功能。

儒家哲学极重心性,从孟子起就一直把“人性善恶”问题提到重要的位置,他建立的“四心”说把人的主体价值自觉地完全凸现出来,他的“性善”论构成了儒家价值理论的基本内容。关于性的具体内容,孟子和朱熹具有一致的解释,那就是仁义礼智。

朱熹继承了二程“性即理也”的性论思想。二程认为,“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性”,朱熹采取二程和张载的观点把“性”区分为“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他认为从人之生来讲,“理”构成人的性,具有“天理”的人性叫做“天命之性”;“气”构成人的形体,“理”与“气”相杂的人性叫做“气质之性”。因此说:“天下无无性之物,盖有此物,则有此性;无此物,则无此行。”(《朱子语类》卷四)这就是朱熹所谓的“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的本体论在人性论问题上的贯彻。

“天命之性”相当于“理”,“理”是没有“形影”的,它只是一个清静空阔的世界,所以“性”也是没有“形影”的,因此“天命之性”必须借助于“气质之性”,才有它安顿停留的地方。但他又对张程的理论给予了修正,主张天命之性是纯粹至善的理,而气质之性则是理与气相互交杂而言之。因此,天命之性纯善无恶,而气质之性则有善有恶,后者是恶的根源。朱熹把人性区分为“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以为这样就最完满地解决了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人性善恶问题。他说:孟子讲“性善论”是从本原上说“天命之性”,而不讲有“气质之性”,因此不能从理论上说明“恶”从哪里来的问题。荀子讲“性恶”,只讲“气质之性”而不知道有至善的“天命之性”,所以他们的观点都是片面的。朱熹发挥了张、程的人性论,认为“理”是最高最完美的,是形而上的。因此,具备了“理”的“天命之性”无疑是至善的,完美无缺的。然而“气”有清浊、明暗的差别,所以“气质之性”有“善”有“恶”。“人之性皆善,然而有生下来善底,有生下来便恶底,此是气禀不同。”(《朱子语类》卷四)朱熹进一步认为,人们不仅生下来就有“善恶”之分,而且由于人所禀受的“气”的清浊明暗的不同,所以人生来还有贫富、贵贱等区别。

与“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有联系的,还有“道心、人心”的理论。“心”是朱熹理学体系的核心概念,他把“心”提高到很高的地位,他在继承二程“道心”、“人心”二分基础上又把二者有机地贯通起来,使“道心”和“人心”合而为一。朱熹讲的心,有两层涵义。一是感觉之心,即“知觉运动”或“灵明”之心,它是形而下者;二是“本心”或“义理之心”,即先验的道德意识观念,它是形而上的。朱熹认为“道心”与“人心”为一,只要“人心”符合道所思所想并且有道理便是“道心”。只要心不离道,保持“人心”的单一纯净,那么“人心”与“道心”就是同一的。

朱熹认为“道心”是出自于天理或性命之正,本来是禀受的仁义礼智之心,发而为恻隐、羞恶、是非、辞让则为善。“人心”出于形气之私,是指饥食渴饮之类。他认为“道心”与“人心”的关系既矛盾又联系,“道心”需要通过“人心”来安顿,“道心”与“人心”有主从关系,“人心”须听命于“道心”。朱熹从心性说出发,探讨了天理人欲问题,他认为人心有私欲,所以危殆;道心是天理,所以精微。因此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他把破坏封建道德伦常的个人过度欲望叫做“人欲”,“灭人欲即是天理”,朱熹认为人欲和天理是绝对对立不可并存的,必须“革尽人欲”,才能“复尽天理”。

朱熹认为心是身体的主宰,心体只有一个,心是唯一的,在心之外没有另外的心,心接应万物而不被万物所迫,用心体观物,则物之理自然能深刻理解,朱熹认识到心之体对人有重大意义,心正则身正,心邪则人不善。儒佛在心性论上的根本不同是,儒家以“善恶”论人性,而佛教以“清净”论佛性,要求明心见性。在心性情关系上,朱熹主张性体情用而佛教走向是去情复性。

理学家们所讲的心性问题对于今天的现实社会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生活在今天的我们被物欲纵横的环境影响着,很难达到古代哲人们的那种修心养性的心态。今天的人们为了追求功名利禄,不惜牺牲一切代价,使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逐渐沦丧,人们的私心愈发严重,社会公德现象罕见。为此,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一定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注重道德修养,提高自身素质,以德为本,淡泊名利,做到人心向善,使“人心”不离开“道心”。只有这样社会大环境才能得以改善,国民素质才能得以提高,和谐社会才能得以构建。

参考文献:

[1]宋・朱熹《朱子语类》卷四.

[2]张立文. 宋明理学研究[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

[3]朱熹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

作者简介:轩溯悦(1988.06-),女,山东省郓城县人,河北大学政法学院2012级中国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张亭(1989.08-),女,河北省廊坊人,河北大学政法学院2012级中国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上一篇:谈谈张维迎的《市场制度最道德》 下一篇:伊斯兰文化视角中维吾尔族左右空间禁忌的人类...